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传》依时叙事.《左传》事始,或以具体时间,或以模糊时间.其模糊时间的体现方式有二:一为"……也",一为"初".在《左传》中,单字成句,起领起事件作用的"初"共有100处,一般通过"初+时间+结果""初+评论或预言"两种形式与正文结合.观察《左传》以"初"领起的事件,一则事发于清萍之末,又有祸起于萧墙之内,再则义见于因果之间.以"初"补入或插入事件是《左传》保证依经、依时叙事体例前提下,为使事件完整丰富而创设的叙事手段,基于叙事需要,也显示了作者主观结构事件的意愿,同时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左传》的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2.
阳明早年按照他所理解的朱子学中"格物穷理"的方式去格竹子之理,但以失败告终.这一失败固然有其早年对"格物穷理"的某种误读,然而,其中反映出的理论内涵则在于:处于割裂状态的外在之"理"与内在的"心"之间的关联如何建立的难题.龙场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意味着确立了心与理本是二而一的,换言之,理是内在于人心之中的.如果说,龙场所悟之道在理论层面上重建了普遍之理与人心之间的内在一致性;那么,上述这种人心与理之间外与内的关系转换也成为阳明思想的理论起点.  相似文献   

3.
梁武帝的才华横溢、少年得志,促使他内心深处潜意识地滋生自负心理。面对太平繁盛的局面,他的自负心理日益加重,晚年形成严重的骄盈心理。这一心理导致他统治后期沉溺佛教、荒废朝政,在进而导致的"侯景之乱"与宗室内讧中,"梁武帝之治"宣告终结。  相似文献   

4.
曾布生活在北宋新旧党争最激烈的时期,其一生荣辱与北宋新旧党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反映出强烈的时代特征.元代史官将曾布与蔡京之流同入<宋史·奸臣传>,后人对此存在争议.如果脱离党争的成见,用专制社会普通官僚的标准对曾布进行评价,则曾布有才干,德行亦不至于如<宋史>所言的那样不堪,虽有弄权行为,但还不至于达到祸国殃民的程度,象他这样的官僚在中国历史上何止千万.在此事实面前,所谓的"曾布奸臣论"当不攻自破.  相似文献   

5.
田辰山 《文史哲》2012,(1):33-47
在人文意义上,"金律"与"忠恕"可谓中西思想传统中最为接近、最具备构和之可能性的理念,为中西文化真正的会合之点,有着成为人类发展"地球村"共享哲理的基础。"金律"区别于"忠恕"之鲜明特点为其超绝性与二元性,而"金律"要成为"全球性伦理",需经去超绝性与去二元性的转化。"忠恕"之鲜明特质是其非超绝性与非二元性,也即"一多不分"或"心场"结构,"忠恕"在实用性上接纳、包容具超绝性、二元性的"金律",可消解其挑战性逻辑,与其创造构和局面。"设身处地"作为"金律"与"忠恕"之共同点,基于逻辑的非绝对性。"忠恕"与"金律"二者虽来源殊途,却可九九归一,实现构和。  相似文献   

6.
背离原则的妥协--解读民初政治精英消除党争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华 《人文杂志》2004,(5):171-175
在党争误国的舆论下,民初政治精英先后成立了多个消除党争的组织.这种背离政党"合法反对"原则的政治实践,必然以失败而告终.消除党争是宪政精神与救亡图存价值冲突妥协的产物,隐藏在其背后的是中西文化传统的巨大差异.消除党争的过程是一个理论本土化的过程,而只有本土的理论化才能获得科学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八卦名义说     
正确理解八卦名义,有助于理解《易》本义,有助于深入发掘中国早期哲学。八卦之"乾"字本有向上、上达、刚健、不息之义,与"健"同,故曰"乾,健也";"坤"从申声,象地,其德当为厚,而不得曰"坤,顺也";"坎"谓地面低陷处,水之所在,故以代水,其德当为入,不得曰"坎,陷也";"离"借为"丽",取明丽义,而非附丽义;"巽"为卦名专字,其德当为顺,不得曰"巽,入也";"艮"借为"限"而有止义,本当音限;"兑"为"悦"古字,本当读"悦"。  相似文献   

8.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者们对"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的理解颇有争议。在孔子思想体系中,既有丰富的修己成仁之学,也有德化、礼治等治国思想,还有性与天道的形上哲理。孔子之"道"是多维的,而以尽己、推己为核心理念的忠恕之道,则是其多维理想之道的根基所在。曾子对"夫子之道"的概括是切合孔子思想实际的。  相似文献   

9.
从纪昀和王国维对"意境"的使用来看,意境源于诗人的眼前实景.诗人用语言符号将眼前的"难状之景"再现出来,读者由此想象出具有景深效果的视觉景观.意境对应的语言表达方式是描写,景是其摹仿对象,"阔远"和"如画"是其美学特征.诗人运用的透视描写是文学意境生成的形式基础,相反,议论和叙述等语言表达方式达不到这种效果.意境可分为"视错觉"式、"门窗借景"式和"平面重叠"式三种类型.意境和"不隔""诗要显"等诗歌理论的核心均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中原战乱催生了中国山水诗,南方"如画"的山水景观是意境生成的现实基础.中国现代学者对艺术品形式的轻视和对"形似"的恐惧导致了意境的泛化,虽然这能使读者远离偶像崇拜,但同时也使后者忽视了对文学作品的直观体验.现代读者没有必要在意义的问题上纠缠不休,体验到在语言中栖居的乐趣就是审美活动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0.
理雅各是17世纪的英国传教士,其主要贡献在于对中国经典进行了系统翻译,他所翻译的文本,成为中外学者再翻译中国经典的借鉴,其影响力至今未被超越。在理雅各对《论语》及孔子的译介中,有一个问题十分特别,即他对孔子为人是否"诚"的追问,这在尊孔子为圣人的中国人眼里感觉新鲜而扎眼。理雅各从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对某些访客"辞以疾"又"取瑟而歌"、"使之闻之"的做法,质疑孔子是否"虔诚"、"真诚"。我们可以由此探讨中外研究者对孔子"诚"问题的不同解读,深入对"诚"范畴的古典含义、中西差别的认识,考察圣人的"诚"与一般人对"诚"的理解有何差异,这将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关于阮籍 《咏怀诗》 的细读,存在"止而不言,各自体会""主观强解",以及"回归语词,感悟式理解"几种不同的途径.陈寅恪、 黄节、 萧涤非先生所代表的重视"用典",通过典语读诗的方式,立足于文本及其现实的语境关联,实现进一步的深入文本.以此为视角,以阮籍 《咏怀》 第一首为例,可见其在某种程度上叠加了"今典"与"古典"的双重意味,一方面呈现理想的君臣际遇;另一方面,言现实中贤人在当下的政治中缺失了理想的政治环境和政治归宿,皆欲离开国家政治高飞远走.虽未直接讽刺批判时世时人,然委婉遥深地表达了对于当下政治现实的担忧.此种意旨正与当时的诗学语境、诗语语境、 历史语境以及阮籍前期济世情怀相契合,当为正始时期阮籍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不仅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优秀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勇于改革的政治家。他一生的曲折经历,使他对朝政与下层有深刻的了解,对人才选拔与为官之道,有亲身体验,并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柳宗元主张任贤用能,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在《六逆论》中他指出:“若贵而愚,贱而圣且贤,以是而妨之,其为理本大矣,而可舍之以从斯言乎?此其不可固也。”他批判了《左传》把“贱妨贵、远间亲、新  相似文献   

13.
高太后去世后,在宋哲宗的支持下,新党重新上台,恢复熙丰新法,号称"绍述"神宗之政,结束了"元祜更化"."元祜更化"时期,元祜旧党对熙丰新党进行了残酷的排挤打击,到这时,重新上台的绍符新党又对元祐旧党展开了残酷的打击报复.北宋中后期的党争进一步向白热化发展.这种渐趋恶化的党争局面的形成,与当时新旧两党共同的阶级基础--士大夫阶层自身在政治斗争中的惯性逻辑思维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4.
"狡猾"罪论     
贾丽英 《学术论坛》2008,31(1):133-137
在汉代"狡猾"一词多出现在律令劾文中,是一个罪名,指惑乱主上、倾乱朝政,贪污受贿、营私舞弊,以及为脱己之罪而诬告他人等具有"诡诈性"的犯罪行为.但是,如同汉代其他罪名一样,"狡猾"之罪又具有罪名模糊、不易操作等特点,随着立法技术的进步,在三国时期此罪被更加具体而量化的条文所替代."狡猾"之罪从刑法典中消失.  相似文献   

15.
在"侠"的发展演变史上,有一个从"历史之侠"向"文学之侠"的转换。《史记》首先彰显了侠的社会作用和人格魅力,其"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伦理,与儒家的主张有所不同。文学之侠简单地说,是一种"文化之侠",它是"观念的具象"、"多元的产物"、"文化的建构"。"忠义双全"的侠格改造,是对"侠"的"人格整合"与"文化规训",是"江湖伦理"与"政治伦理"的结合,是人格向度上的"侠"与"儒"的结合,是"游侠"向"任侠"的转变。于是,"侠"便以新的面相呈现于历史与文学的交界处。  相似文献   

16.
《孙膑兵法》作为一部有关先秦战略战术的重要典籍,其理论体系的核心与基点是"人",归纳起来有四点:一是以"义"为战的策略;二是"存亡国而继绝世"的政治主张;三是"休民、为民赇"的富国之道;四是"爱之若狡童,敬之若严师"的人道精神。其民本思想不仅昭示着战国后期社会价值观的进步,并且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先秦兵家独具特色的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17.
转型时期的1990年代诗坛迫切需要寻求新的诗学话语,以抵抗新诗自身所依傍的以"朦胧诗"为代表的话语惰性,以及重新思索如何在边缘的立场之中重新建立新诗的自信.新诗在1990年代重新开启了叙事的探索,"叙事性"应运而生,它本质上倡导一种综合与包容的诗学,打破诗与非诗之间的"二元对立"逻辑惯性,寻求新的对话与关联.文章聚焦于1990年代诗歌叙事诗学所具有的"综合性"特征,围绕文体互渗及美学风格方面进行阐析,并探讨"叙事性"如何实现了诗歌从单一型向综合型诗学话语形态的展开.  相似文献   

18.
晚明以降,阳明学与程朱学并立格局,因由时势的变化,引发了政治上的纷争。思想多元,党争频仍,社团林立是这一时期最突出的表象。这些因素引发了晚明党争与文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追根溯源,唯有从政治与学术的双重视角切入,方可突破其表象,得其实质。宏观上讲,晚明党争对文学的影响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晚明党争与文学流派,主要指性灵派(包括公安派、竞陵派);二、晚明党争与文人结社,如复社、几社等政治性社团;三、晚明党争与时事文学,如时事剧、时事小说等。  相似文献   

19.
1930年代关于"第三种人"的论争,在不同时代曾分别被认为是文化上的"敌我斗争"或在"极左"影响下排斥"同路人"、压制"文艺自由"的事件,而鲁迅在其中从未敌视过"第三种人"。但考察历史会发现,这两种观点皆来自持论者各自的意识形态,而非历史本身。事实上,这场争论很多是在隐含话语层面进行的,在其整个过程中,既有"极左"思维影响下的视友为敌,也有明智情境下的政治策略,更有基于伦理学的批评,乃至"穷追不舍"。某种程度上,鲁迅后来是把"第三种人"视为敌人的,但仅仅是伦理之敌,而非政治之敌。而所有这一切夹缠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至今也难以公论的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20.
嘉靖壬午本 《三国演义》 的序跋者和评注者确实是将其视为一部"羽翼信史"的通俗史书,但那是在章回小说尚未被视作"文家小说"的时代做出的价值判断."羽翼信史"之论对后世历史演义小说创作影响深远,但历史演义小说本身"史实"与"虚构"的二元对立应是其陷入创作困境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