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0 毫秒
1.
古人云:“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这些话说明了读与写的关系:阅读是吸取,写作是表达:读是基础,写是运用。因此,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阅读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实际,找好作文教学的切入点和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结合点.有针对性地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然而,在很多时候我们的阅读教学却忽视了这种“个性化”行为,一味地“讲”,一味地“塞”,结果效果很不理想,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难以提高。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巾千万不能越俎代庖,要给学生“松绑”,放开他们的手脚,引导学生们去阅读去感悟。那么,老师应该怎样做呢?本文就阅读感悟能力的培养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3.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欲望。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并正确运用“阅读期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在教学中我们应采用各种手段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要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必须研究阅读主体(学生)的阅读心理,针对中学生心理特征和阅读心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整体阅读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认为可以构筑“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成果发布”三个平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6.
美国阅读教学原则,如:阅读教学要使学生尝受到阅读乐趣,在阅读中训练学生思维,要教会学生多种阅读方法,要实行阅读的早期训练等,给我国阅读教学提供了可兹借鉴的做法,也丰富启迪了我们的阅读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7.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珍视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并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即条件、氛围,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作者作文是“情动而辞发”,而读者阅读则是“披文而人情”。怎样“披文而人情”呢?我认为阅读时要先“沉下去”,然后“浮上来”。“沉下去”就是潜心阅读探究,“浮上来”就是有所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强引导学生潜心阅读探究,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9.
吴平 《新天地》2011,(6):54-55
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读”指“阅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阅读课所占课时最多,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事实上我们阅读教学的辛勤之花并未结出理想之果,往往事倍功半。现实迫使我们英语老师在思索: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到底应该怎样进行?作者认为问题的根结就在于缺乏对“阅读”认识。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也指出:“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学生这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是任何人也替代不了的。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老师,应该在这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中扮演着“引导”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是当前我国阅读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本研究首次尝试将群文阅读这种新兴的阅读教学方式与传统的单本阅读教学方式进行对比研究,主要从提升学生阅读兴趣的效能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实验涉及我国中西部5个省市、6个区县共计1 231名中小学生,并使用MIMIC模型,在有效控制测量误差的基础上,对实证数据进行了量化建模与分析,通过分析发现,群文阅读教学对激发学生阅读的“情境兴趣”有更加显著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对学生阅读注意力、情感体验、探索意愿、价值感知的影响更大,同时也验证了Knogler提出的“情境兴趣模型”在阅读教学领域的适用性,从而为进一步推进我国中小学阅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因此,为提升中小学生阅读素养,在阅读教学中引入群文阅读这一新兴的教学方式,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余菊会 《新天地》2011,(12):477-477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以后的学习发展很有益处。阔读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更好体会出文中的思想感情。加强读的训练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一种根本方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加强“读”的训练,采用“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方法。本文试从“确立阅读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同学间的阅读互动、交流”四个角度展开论述,以期对提高学生语文课中的阅读能力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探究性阅读呢?探究性阅读是以阅读目的为前提。以信息论理论为指导,围绕阅读目标准确、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不断提高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能力的阅读模式。它具有阅读目标的指向与现实性,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性,探究结果的开放性。参与人员的全体性与层次性等特点。它以课内探究为主。探究阅读的疑难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故而探究性阅读教学过程重在授之于“渔”,并落实在行动。斯宾塞曾在《教育论》中指出:“给学生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要拿怎样得着结果的方法教人。要引导他们去发现。”  相似文献   

14.
结合心理学和语言学有关理论,在分析影响阅读效果的因素的基础上,介绍了主要的阅读教学策略,并从阅读教学程序的三个阶段“读前活动”、“读中活动”和“读后活动”,探讨了如何将阅读教学策略应用于实际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5.
要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必须抓住课文这个“例子”,通过阅读教学来促进。为此,文章指出加强阅读指导,熟记“例子”;引导学生思索,理解“例子”;以课文“例子”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相似文献   

16.
语文阅读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学习,它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整本书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必然的发展趋势,它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让整本书阅读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师必须给予一定指导,可以采取的对策是:激发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期待感;过程指导,满足学生的阅读获得感;成果分享,促进向专题阅读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阅读教学应真正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努力让课堂成为弘扬个性的广阔天地,使阅读教学焕发出应有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教学应重视文本与自主阅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尝试阅读教学的创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立足于文本,重视文本阅读教学;其次,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相似文献   

19.
学生阅读文本时,是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一种信息交流。在这种交流中,学生是否真正读懂文本的意思,是否真正理解文本的内容,取决于学生本身。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种“个性化”的行为,应该得以落实到位,方能取得明显的阅读效果。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意无意忽视了这种“个性化”阅读而大讲特讲甚至越俎代庖的现象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20.
小练笔 大实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可见,写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它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指导学生写好课堂内的小练笔,能更好地落实“课标”中的读写目标,使阅读教学得到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