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在中国哲学史上,“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划分,是人性二元论确立的一个显著标志,然而,对于“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划分是否为张载所独创,目前尚无定论。本文就此进行初步考证,认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划分是张载本人所独创,在理学创立时期,理学思想影响到了道教。笔者相信,这一事实一经确立,将有助于对理学大师思想原创性的认识,也将有助于对儒、佛、道三教思想互相影响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2.
倡导“三教合一”是宋代思想界的基本特征,本文通过对宋代儒、释、道各家“三教合一”思想的考察,分析了每家的理论特色,指出:宋代的“三教合一”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唱,佛、道为伴唱而共谱的时代之曲。宋代“三教合一”思潮不仅完成了三教之间的理论整合,推动了理学的形成,而且造就了以“和合”为特征的深层民族心理结构,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至深至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作为“理学开山”,周敦颐在宋明理学史上的特殊地位不可替代,其对理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从本体论和宇宙论方面证立儒家心性之学.鉴于学界对其与佛教关系探究甚少的现状,结合北宋儒释道三教融会贯通的社会背景,由佛性论视角对周敦颐的心性论作相关分析,有助于弥补学界对周敦颐理学思想中佛教因素研究的不足,以及更好地理解北宋儒佛两家思想的相互借鉴与融摄.  相似文献   

4.
缕析被视为山崎闇斋与佛教决裂而以一介儒士或朱子学的信徒昭告世人的宣言书 ——《辟异》就会发现,该作乃是一部采撷朱熹、李退溪、薛敬轩、黄东发等朱子学者的"辟佛"言论而成的佛教批判集.虽然《辟异》之作谈不上是山崎闇斋独创性的思想发明,但其高扬朱子学之大纛、致力于朱子学的传播,且又与德川幕府进行政治合作,对近世日本的学术思想和意识形态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儒佛论争的东亚思想史视野予以考量的话,山崎闇斋佛教批判的理论话语和思维形态并没有溢脱出中国宋明理学"辟佛"论的藩囿,但从日本历史发展及其思想论争之变迁观之,其彰显出了日本近世由佛向儒的意识形态转变面向.  相似文献   

5.
苏轼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典型意义,突出表现在他融合了儒道佛的思想。在他之前,唐朝就有王维、白居易、司空图等人接受儒、道、佛的思想影响,即所谓“儒教饰其身,佛教治其心,道教养其寿”,三者互不相妨而成一心。宋代理学就以“月映万川”的看法,使儒家与佛老相融合,成了三教归一。从总趋势看,是三家融合;从其内部看,却充满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情感与道德的矛盾,消极与积极的矛盾。心  相似文献   

6.
古人言及张载思想的特点,都首提其“以易为宗”,说明张载的哲学思想与《易》有极深的渊源关系。何以说张载思想“以易为宗”?其主要在于:张载“勇于造道”,其“造道”之功是从易切入的;其“太虚即气”“气化之道”“一物两体”的宇宙观源于易理;其贯“性与天道为一”“知礼成性”“变化气质”的心性论根于易;他颇有影响的《西铭》,其思想乃“本儒家《孝经》,参以易理”;其著名的“四为”说之“为天地立心”句,亦从《易·复卦》之《彖传》“复,其见天地之心”立论。“以易为宗”既说明了张载关学的思想渊源和特点,也彰显了张载哲学思想的核心精神和立论根基,是理解张载思想之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宋王朝推崇道教,宋代道教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道教有两个重要内容一是内丹论,二是三教合一的思想.北宋著名道士张伯端在融合三教的前提下,初步完成了道教外丹术向内丹术的转变,是北宋道教哲学最杰出的代表.北宋佛家学者中介导"三教合一"、"融道入佛"的典型是智圆、知礼二人,其它宋初佛教领袖都是"融道入佛"、"以道说佛"的个中高人,道教对儒学的影响在北宋五子等理学大家的著述均能看到,以理学大师周敦颐为例略述道教思想对宋代理学的深刻影响.王安石批判地吸取了道家天道自然,无为而治,矛盾发展等思想,又整合了儒道的诸多优势,遂形成了独具特点的"荆公新学",代表着儒道思想进入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宋初以来。伴随儒学复兴的稳步推进,反佛思潮愈演愈烈。庆历前后达到高峰。为遏制反佛思潮,释智圆、契嵩等方外人士不同程度地援儒入佛。阐其“儒佛互补”“言异理贯”“儒释一贯”等观点。这些观点在我国思想史上地位重要,不仅为佛教发展赢得空间,加快其中国化进程.且对当时的学术思潮、以“和谐”“融合”为特征的民族深层心理的形成。及以三教合一为特征的理学之产生,都影响甚巨。  相似文献   

9.
按照字面上的理解,“三教合一”指的是儒、佛、道三家思想融合为一体,但就其本质来说,指的是佛教在中国逐渐融合的过程.文章通过对“三教合一”思想的发展历史,以及少林武术所体现的儒、佛、道文化内涵的分析来论述“三教合一”思想对少林武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宋代儒家学者学佛的经历,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理学和佛学的共同发展。尽管儒家学者始终不懈地辟佛,然而就是在这样的争鸣状态中,它们各自的发展循序渐进。儒家学者学佛的经历对理学造成的另一影响就是,一些儒家学者的著作和学说仅仅因为游学于禅僧被判为“杂学”,其思想也因此不得广为流传,其传道济世之功亦被折损。  相似文献   

11.
李光地是清初的政治家和“理学名臣”,他的宗教思想既受到康熙宗教信仰的影响,又深深地打上了宋明理学的烙印.李光地对儒、释、道学说深入辨析,认为“性”是三教分歧的焦点,三教“源头不同而功夫却同”,释、道学说固然有其不足,但儒教更应该博采众长,吸收释、道学说的积极因素,以弥补儒家学说的不足,表现了李光地作为政治家的谋略和作为思想家兼容并包的情怀.李光地与故乡安溪县的许多寺庙有缘,这也正是李光地宗教思想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欧阳修的思想及其与北宋理学思潮的兴起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以往学界对这一方面的具体研究颇有欠缺。本文从哲学、经学、排佛道三个层面论述了欧阳修的思想,认为:其“不绝天于人,亦不以天参人”的天人观充满儒家的理性精神,是北宋理学“理本论”的直接理论先导;其以理性精神为标准衡量儒家经典传注的是非真伪,为经学中义理之学学风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修本胜之”的排佛道思想,虽然尚无法真正战胜佛道二教的影响,但却为稍后的理学家们加强儒家心性之学建设揭示了方向。因此,作者的结论是认为欧阳修是北宋理学思潮的最重要的开创者之一。  相似文献   

13.
张岱年推崇张载,将其作为古典哲学唯物论的重要代表。早在1937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张岱年就强调张载在宇宙本根论上是一种唯物论。1950年代以后,张岱年反复阐扬张载的气一元论唯物思想,认为神从属于气,是气的一种微妙变化。张岱年也指出张载思想中在宇宙论、认识论方面都还有唯心论残余。与张岱年不同,吕世骧、邓冰夷、陈玉森、高羽、周清泉认为张载思想是一种“客观唯心论”。在他们看来,张载思想体系中,神是第一位和根本性存在。无论是以张载思想为唯物还是唯心,实际上只是揭示了张载思想的某些特征。张载思想中的“神”既非形下之物,也非宗教之神或主体之心,同时神也贯通在“物”与“心”之中;神是“一”,又内含着“二”的矛盾性,是变化的动力因。  相似文献   

14.
北宋五子张载作为理学的奠基者,力图恢复儒学的正统信仰,树立起士大夫阶层的儒学自信和学术自信,不得不面对当时盛行的佛道两家。张载同当时其他理学家一样,有强烈的儒学担当和学术使命,为了重振儒学张载辟佛老,对传统的鬼神观念、儒家的祭祀之神附以义理的解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教观。  相似文献   

15.
石介是北宋初期著名的“三先生”之一 ,也是理学的奠基者之一适应宋初新的经济、政治形势的需要 ,大力倡导儒学复兴。他对儒学多方面的理论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其贡献尤其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猛烈抨击佛道二教和腐朽的文风 ,从而为新的思想的产生扫清障碍 ;二是大肆提倡儒学的道统说 ,以此来与佛道的法统说相对抗 ,产生了很大影响。石介的思想已展示出理学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与进步性。我们应该给理学以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儒佛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三大基础。儒佛道三教关系的演变与发展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在矛盾和发展动力及方向。本文从儒佛道三教关系入手,探讨其演变和发展的规律,进而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学界质疑朱熹的理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理气关系上.其实,真正的问题出现在“气”上.“气”是儒家注重现世人道思想以别于释氏的理论根据所在.为了能在继承张载气学思想的同时,又避免他的“大轮回”说,于是朱熹以“生生不已”说气的初始,以“散尽”说气的终结.这个想法似乎很彻底,但在实际表述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同思维交叉的现象,使得建立在“气”上的很多思想都出现了矛盾混乱的情形.结果只能是:想挺立儒家却又背离了其思想传统,想辟佛却在终极意义上落入了佛家的“空”.  相似文献   

18.
张载弟子较早地对张载思想作出恰当的评论。程朱从理本立场对张载思想进行解读和定位,奠定后世学人对张载思想的基本认知。张载思想受到心学体系的关注,但明清时期对张载气学思想内涵的发掘和高扬,导致理学展现出复归张载思想的趋向。近代以来,学人们摆脱道统观念或理学窠臼,不断对张载思想做出体系化解释,张载思想的多方面内涵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9.
金代官方对儒佛道三家思想学说之态度,多遵循唐宋旧例,主张以儒为主、兼容佛道的策略,这种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三家思想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三入翰林、连知贡举的金代学者李纯甫儒佛道思想曾经历两次大的转变,先是各业兼修尤重儒学的“儒家子”,30岁时开始向习佛尚佛方向转变,视佛学为最高学问,至44岁撰少林寺《重修面壁庵记》,有强烈的尚佛抑儒道倾向,《新修雪庭西舍记》回应社会热议,表现出淡化三教高低、相对缓和的心态。其临终遗著《鸣道集说》则基本采取均衡立场,集中阐释儒佛道并尊主旨,表明其最后认知已由佛学至上转向三教兼行并尊。其第二次较大的思想转变包括儒佛同心理论、客观看待佛对儒之影响、三教一体论等观念。李纯甫思想的发展经历透视出宋金时代儒佛道文化交织发展的现实,也是社会发展的主流走向。  相似文献   

20.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最高价值追求的体现。至宋代,诸儒借鉴佛道超越的思维方式,对孔子的仁学做了有价值、有深度的创新性诠释,其中张载的诠释尤令人瞩目,更具典型性。张载的仁学思想是建立在宇宙本体之上的“人道的思考”,是对道家“天地不仁”思想的转化,从而实现了将“仁”的诠释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张载的“仁”是本体与功夫交融为一体,贯通了天道与人道,从而拉开了宋儒独具特色的“仁说”的一幅新图景。正是基于此,对张载仁学思想的探析,有助于我们对儒学精神和张载哲学体系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