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山谷词具有雅俗共赏、淡而有韵、刚柔兼备的审美特质。山谷词之雅,体现在其语言的运用、意象的选择、表达出的情感及词中内容几个方面;山谷词之俗则主要体现在语言运用及描写内容方面。  相似文献   

2.
周密是宋元之交的一位著名词人。其青年时期的诗词著作,多写风雅闲情、湖山胜景、诗酒流连的生活。南宋灭亡之后,周密常用诗词来表现故国之思和故土之恋。其词的艺术特色是广益多师、风格多元;用字精审、构思精巧;清丽骚雅、审音协律;含蓄蕴藉、情寄深远。周密的词作,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范式,丰富了诗词苑囿,为词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扬无咎是南宋初期著名墨梅画家、词人、书法家,其词、画、书法尤为人所称,时有"逃禅三绝"之誉。其词清丽婉雅,格调殊工;其画清淡野逸,格高韵深。以《柳梢青》与《四梅图》为代表的词画艺术,真正达到了"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极高境界,并将词、画、书法三者完美地融为一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南宋词人刘克庄、周密、陈允平,元代诗人虞集、张雨、柯九思,明人文徵明、文嘉、徐守和、徐贲,清人宋荦、宋韦金,乃至乾隆皇帝等,或题跋、或追和,蔚成词坛画苑千古佳话。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析刘辰翁词作的情感特征及其成因,特从词人的个性特质、思想渊源、词作内容,以及其词作与同时代具有代表性的词家词风的异同等多方面加以考察,认为:刘辰翁词的情感特征为悲苦凄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词人常选用程度极深、境界极阔大的语汇来表情达意;词人反复运用的事典,给人以长歌当哭之感;刘辰翁词的语言运用,也体现了这一感情特色。刘辰翁的刚直品性、儒士身份,他崇尚气节、道义的思想观念,他所处的特殊的时代氛围,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他对故国的忠贞之情与渴望恢复之念是形成其词这一情感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从张炎《词源》论姜夔词"不惟清空,又且骚雅",后人多以"清空骚雅"说姜夔词.然"清空骚雅"究竟是何义,则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其"清空骚雅"可用九个字概括,那就是:意之清、境之空、风之雅.  相似文献   

6.
关于南宋姜夔的词风,学者总结出有清空说、清刚说、清劲说."清空"最能概括其创作风格.拗句、虚字的运用以及对江西诗法的使用等对"清空"词风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吴文英以"质实"与"清空"相对,但词作也具白石清峭、空灵之笔."清空"的形成有着南宋复雅思潮、佛教禅宗的背景.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唐宋诗的拗句,同时姜夔词与唐宋诗词作...  相似文献   

7.
张炎《词源》评价辛弃疾《祝英台近》词"景中带情,而有骚雅"与"作豪气词,非雅词也,于文章余暇,戏弄笔墨为长短句之诗",体现了"尚雅"的词学审美理想。张炎的评价虽然与辛弃疾在词学史上的实际地位有所偏差,但从"骚雅"的角度予以了肯定。张炎对辛词"骚雅"的肯定,不仅是具有艺术性与审美性,而且也具有一定的思想性。  相似文献   

8.
周密是宋元之际的著名词人,一度领袖艺林,但身后之名不显。清代词评家对他毁誉参半,但均承认其艺术才能。周密艺术素养极佳而并未成大家的原因与时代风气有关,更与本人创作心理有关。他的三种创作心态——寄闲、志雅、逞才,是他创作的驱动力,也是制约他成就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9.
奏议是中国古代臣民向国君进谏陈情的重要文体,随时代需要而不断发展演变。探究奏议的本质属性,其核心要义在于"雅",是指导奏议撰写和评价的根本标准。奏议之雅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形式之雅,表现为规范的格式和通用的常用词;词句之雅,表现为修辞手法和典故的运用;文气之雅,表现为丰沛的情感和说理的透辟。对于"奏议宜雅"的解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秦汉时期的奏议名篇,更为现代公文中上行文的写作在语言、内容、体式等方面提供历史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0.
论周密等人西湖词社的创作活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密等人的西湖词社是一个以杨缵为中心人物、以西湖周围的景物为活动地点、以作词为主要内容的词人吟咏活动的社团形式 ,可考知的主要人物有杨缵、施岳、张枢、周密等九人 ,活动时间则在宋理宗景定四年 (12 63 )至度宗咸淳元年 (12 65 )。他们作词坚持词的音乐性 ,以“雅”为指归。“雅”的第一个标准是语言不能鄙俗 ,第二个标准是格调不能软媚 ,第三个标准是意思不能狂怪直露。宋亡后 ,周密与王沂孙、张炎等词人咏物唱和 ,可视为西湖词社的后期活动。这些词作寄托身世之感 ,艺术手法含蓄隐蔽 ,对于清代常州派的词论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11.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4.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5.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6.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19.
《逻辑哲学伦》是维特根斯坦最重要的著作,内容包罗万象,是基于现代逻辑方法进行论述的,包括他对"死亡"概念的阐述与分析。利用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尝试对"死亡"概念的诠释,并得出以下结论:(1)"死亡"的对立面就是"生活,生存的状态"。"死亡"意味着个体生活世界在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里面终止,而整个"逻辑可能世界"并不因此而改变,只是消长;(2)"死亡"和"生活世界"属于不同的世界,人不能体验"死亡";(3)"生活世界"在个体那里是无限的;(4)对于"死亡的灵魂"与"在世的生活世界"的理解只能站在这个世界的外面来理解,但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20.
庄子之"道"重在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然而,"道"又难以言说.故庄子以"技"论"道",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使人更易悟"道".庄子本无心于艺术,可是这些故事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追求"虚静"的审美心胸.二是在写作方法和创作技巧上强调天人、合道艺,以实现"人艺"与"天工"的自然融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