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沈家本修律的思想出发点即是法律救国,这与沈家本的个人成长环境和社会经历是分不开的。其法律救国思想主要体现在力主改革旧律、接轨西律以收回治外法权和引入西方制度,以实现富国强兵,促进中国近代化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胡适教育救国思想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用主义哲学是胡适教育救国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从实用主义的思想方法出发,胡适提出了实现社会的现代化、教育是社会改良和进步的最重要的工具、培养完善的个性、个体发展应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等观点,构筑了其教育救国思想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杨杏佛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就其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来说,友好合作是主流,但其中也有短暂的不愉快插曲。研究杨杏佛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有助于全面了解这位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对于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培养具有“公”、“能”意识的救国人才,既是张伯苓“教育救国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其从事教育事业数十年的根本目标之所在。其教育行政管理思想,也于此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张伯苓校长的某些教育行政管理思想及其实践,仍然对当前中国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郑国 《兰州学刊》2006,(8):49-51
“鬼神救国”论是近代各种救国言论之一,其荒谬性不言而喻。考察“鬼神救国”论对于更深入地剖析救亡局势下不同群体的心态与命运,更全面地叙述近代中国思想变迁的历程,具有一定的意义。以灵学为例,“鬼神救国”论者认为“鬼神之说不昌,国家之命遂促”,主张“藉神道之糟粕,挽末流之颓靡”,而反对者则针锋相对地认为“鬼神之势大张,国家之运告终”。“鬼神救国”论的泛滥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背景。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革命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超越主要体现在:继承传统文化“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提出建立“大同世界”思想;继承传统文化的民族观,提出“民族主义”理论;继承传统文化“民为邦本”思想,提出“民权主义”理论;继承传统文化“平均平等”思想,提出“民生主义”理论;继承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出“民族精神救国”思想;继承传统文化“自强不息”精神,永远保持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继承传统文化“为政以德”思想,提出“人格救国”观。孙中山传承与超越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是:继承与发扬、扬弃与改造、开放与创新。  相似文献   

7.
论留学生与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留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开启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风,以他们的思想言行影响了近代社会诸多方面。留学生首次将西方科学完整地移植到中国来,成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他们对科学的传播一方面有利于近代中国科学的普及,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的形成。留学生不仅在选习科目上侧重于自然科学以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而且积极致力于科学救国思想的宣传与实践。1915年中国科学社及《科学》杂志的创立,标志着科学救国思潮的形成。科学救国思潮在促进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变革和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陈向科 《船山学刊》2009,(1):202-205
辛亥革命前期.蔡元培思想嬗变经历了由爱国而改良到革命的过程。以翰林身份从事反清革命,身份具有特殊性;过程具有典型性,代表先进知识分子走向民主革命道路的历史进程;思想具有二元性,即民主革命思想与教育救国思想二元并存。前者表明其民主革命家身份,后者体现其教育家本色。  相似文献   

9.
马寅初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其前半生以发展民族工业,实现“实业救国”理想为己任。然而,1897年至1904年七年间在上海求学的经历,对出身于一个传统手工业者家庭的马寅初“实业救国”思想的形成极为重要。在这里,他主要形成了三个重要的观念,即发展现代工业经济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树立与洋竞胜的意识。  相似文献   

10.
廖义军 《理论界》2006,(12):168-169
陈独秀是我国最早具有建党(共产党)救国思想的人,他在思想、理论、干部、组织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与李大钊相约建党,创建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扫除建党的思想障碍,联络、帮助各地共产主义者组建共产主义小组,指导党的“一大”的召开。  相似文献   

11.
家庭背景、新学教育、时局和社会背景、自身刻苦铸就了向警予的早期教育救国思想.其逐渐形成了教育“取重于自动”以创未来之社会,兴办女学之教育,男女共学、平享教育的思想体系,并为之努力实践,筹款建校,奔走劝学,推陈出新,引进教员,壮大师资.这种注重教学与实际应用的教育救国思想与实践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从产业孵化器、制度创新主体以及公共物品提供者的角度,阐述了近代中国"实业救国"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张謇对近代中国后发外源型现代化进程中,国家在经济生活中所应扮演角色的思考.指出其思想兼蓄英美与日德两类国家发展之经验,试图在干预主叉与自由主义之间寻找一条出路,从而在协调近代中国国家与社会之间平衡关系中促进经济的发展,以达到实业救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在“救国”与“载道”、“有用”与“无用”的话语角逐中,晚清文学功能观历经“文无所用”与“文学兴国”的两歧分流,最终汇流于“文学救国论”的强势话语。从他者资源的译介上看,晚清“文学救国论”这种常识上的“功利主义”,其论思形式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可称为“无意识的实用主义”。从内在理路剖析,可追溯到儒家“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文学观,要言之,“文学救国论”可以解读为儒家实用主义的晚清呈现。然而,“文学救国论”依然因循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也未能摆脱“以反载道始,以载道终”的固有思维窠臼。“文学救国论”这一儒家实用主义文学观当代价值的再阐释,需要引入新儒学与新实用主义的思想资源,在对二元对立的解构中重构文学张力,实现“文学自主论”与“文学工具论”的互济对话。  相似文献   

14.
杜亚泉思想的特殊性,除了他较早提出东西文化二元论及其调和论主张外,则是他早年作为科学启蒙者的角色,对西方文化所持有的极大热情。从表面上看,杜亚泉有一个从科学救国到精神救国、从推崇西方科学到转向东方文化的思想转变过程,就实际而言,在这两个阶段,杜亚泉在物质与精神、科学与政治、体与用、政与教(艺)之间虽然有所侧重,但整体上仍然主张一种有机的互动。完整地勾勒杜亚泉由推崇西方科学转向东方文化的思想历程,并侧重考察他在这一转变前后思想的微妙变化,对于探讨此后循东方文化派路径进一步发扬光大的"新儒家"与由"五四"激进浪潮引发的"革命"走向之间的内在勾连,具有管中窥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代“科学救国”思想的源流和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救国”本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产生的爱国主义进步思潮,建国后它曾被视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反动思想而遭到不应有的抨击批判。本文通过对“科学救国”思想的缘起与流变、性质和作用进行全面的考查、分析和研究,充分肯定了这一思潮在历史上产生的进步意义,鲜明地提出应重新评估它的功绩,重视它在现今所能给予人们的思想启迪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夫之思想现代价值发现的前提条件是其著作的大量出版和其思想的大力提倡,在这一方面曾国藩居功甚伟,但真正揭示王夫之思想现代价值的是谭嗣同和梁启超,谭、梁船山研究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他们揭櫫了王夫之思想中有所谓科学、民主思想,而在于他们将王夫之思想与中国人的救国、强国理想紧紧相连的示范,因而使王夫之思想研究总是与中国近现代的变革紧密相联,从而使船山研究与时俱进,具有了新的时代品格。  相似文献   

17.
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生致力于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创立民主共和制度。他提出一个在经济上振兴中国的较为完整的建设工业化国家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宏伟设想,他的实业救国思想集中体现在《实业计划》、《建国大纲》等著作中。本文谨就孙中山关于现代化的思想作一简要探析。 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他的《实业计划》中。在《实业计划》中,他就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宏图作了详细的描述。这是一个以国家工业化为中心,使中国国民经济全面现代化的大规模规划。《实业计划》共包括六大计划,主要内容有:1.在中国北部…  相似文献   

18.
廖仲恺的一生和主要革命活动中,都贯穿一条线索,那就是他的反帝爱国思想。在理论上,他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力图克服资本主义弊病。他的探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经济上探索“单税社会主义”学说;二是从政治上探索“直接民权”思想,这构成了他独特的带有救国性质的政治经济思想体系。廖仲恺还积极地将理论探索付诸实践。他主要通过投身革命活动、与孙中山一道施行“平均地权”、支持群众反帝运动、促成国共合作等方面实践其反帝爱国思想。  相似文献   

19.
叶芳  李蓉新 《天府新论》2007,1(1):133-137
廖仲恺的一生和主要革命活动中,都贯穿一条线索,那就是他的反帝爱国思想。在理论上,他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力图克服资本主义弊病。他的探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经济上探索“单税社会主义”学说;二是从政治上探索“直接民权”思想,这构成了他独特的带有救国性质的政治经济思想体系。廖仲恺还积极地将理论探索付诸实践。他主要通过投身革命活动、与孙中山一道施行“平均地权”、支持群众反帝运动、促成国共合作等方面实践其反帝爱国思想。  相似文献   

20.
洋务派认为中国挨打的根源在于科技落后,救国的关键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科学救国”便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在“科学救国”思想的驱动下,洋务派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对推动中国历史进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