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劳动创造人类 101年前,恩格斯写成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1876),阐明了劳动在人类产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从猿到人,有个“过渡期间的生物”①。一个世纪以前,当人类起源有关问题的物质材料还相当贫乏的时候,一些科学家已经提出这种过渡生物的假设,例如“兽人”或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的“劳动”,应理解为“动物式的本能劳动”或“劳动的初级形式”和“真正的劳动”或“人类的劳动”两种;并且应当承认,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两种劳动都程度不同的包涵着脑力劳动。应全面、正确理解“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伟大而科学的命题。“在某种意义上”是说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劳动是根本动力,并不排除生物规律及动物“滥用资源”和火的使用以及“群”等因素的作用。“不得不说”则是因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曾将“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和“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页)规定为人类历史的起点,进而也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那么,“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和“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它们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乃至人类社会的成因何在?这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一个根源性问题。恩格斯在1876年写作的《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里,阐述过“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05页),但受当时人类学研究状况的限制,也由于当时具有唯物论倾向的历史学家只是单纯研究历史中变动的因素,至于历史中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起源的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弁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科学发展成果的总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既全面论述了猿如何在劳动的推动下转变为在质的方面和它不同的生物——人,指出劳动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的主要推动力,又反复强调了使用和制造工具在人类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说明制造工具是人类劳动产生、人类形成和人类社会出现的标志。这是人类起源这一问题的  相似文献   

5.
一荀况在《王制》中说,人的力气不如牛,奔跑不如马,可是牛马却被人役使,原因是“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他认为,人之所以能支配自然界、役使万物的原因,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自然生物的特点,就在于人“能群”。荀况所谓的“群”,实际上就是指人类社会组织。人类有了社会组织,就能紧密结合与互相协作,就有力量“胜物”、“裁万物。”(《王制》)那么根据什么原则组织社会呢?荀况说:“人何以能群?曰:分。”(《王制》)他非常重视“分”对“群”的作用。他反复强调:“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群商无分则争。”(《富国》)“有分义,则容天下而治。”(《大略》)他把“分”看成是组织社会和治理国家的根本。荀况所谓的“分”,其核心是指贵贱上下的社会等级关系,也指  相似文献   

6.
1876年恩格斯首次提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著名论点,从而解决了“甚至达尔文学派的最富有唯物精神的自然科学家们还弄不清人类是怎样产生的”问题,即恩格斯“认识到劳动在这中间所起的作用”。现今学术界有的司志在对这里的“劳动”概念及劳动作用大小(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动  相似文献   

7.
革命导师恩格斯早在1876年就写下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这篇光辉文献。他不为当时科学文化水平和历史条件所限制,创立了“劳动创造人”的理论,并极为精辟地阐述了人类起源过程中各个重要的问题,这篇光辉的文献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宝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这已是常识。至于人是怎样从猿进化而来的,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有一段话:“……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因此,“劳动创造了人”这一论点,长期以来在我国学术界似乎也已成了不容置疑的经典。可是,从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来看,我认为这个命题缺乏科学事实作为依据,因而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9.
人是从古猿变来的。但是是由哪一种古猿、何时变来的?对此,人类学家至今争论不休。多年来,我们历史教科书一直把“腊玛古猿”(Ramapithecus)视为人类的开端,或说是从猿到人的“过渡环节”,或说是“人科的最早代表”,或说是“正在形成中的人”的起点,等等,总之,是人类直接的猿类祖先。实际上,这种提法早已过时,人类学  相似文献   

10.
○《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中的“顿”和“读”是马建忠句读理论中两个重要概念。对此,前辈和时贤已有论述。其中有些分析精辟中肯,有些意见我们则不敢苟同。本文不揣浅陋,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讨论:(一)“顿”在《文通》中是不是含义单一的概念;(二)“顿”和“读”是不是同一平面上的两个概念;(三)对“顿”“读”理论该如何评价。 《文通》的“顿”和“读”不是含义单一的概念 1.○“顿”实际含义的双重性 《文通》“顿”的含义究竟是什么?说法不一。林玉山同志认为是《文通》中组成句子的  相似文献   

11.
一,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是原始群吗? 关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早已有科学论述.在人类历史上,有五种社会形态,最早的人类社会就是原始公社.马克思在他的手稿《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曾指出,“过着群团的生活实行杂乱性交,没有家庭的‘群',不属于人类社会”.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注中,认为最早人类社会是“原始公社”.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光辉著作中,论述了人类最早的原始社会,只是包括血缘家族和氏族两个阶段,并没有“原始群”这个社会阶段.列宁在《论国家》中,指出一切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次序,最早是原始社会,其中谈到了氏族,并没有说有“群”这个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12.
今天在大部分的古代史和社会发展史课本和课程中,仍将“劳动创造人”作为第一章,“劳动创造人”来自恩格斯的论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论述。长期以来,恩格斯的这篇著作被看作是人类起源问题研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写这样一篇论著,反映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文章中的许多论述,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但是也应当指出的是,恩格斯是在极少科学发现为佐证的历史条件下写这篇文章的,这篇著作主要是在达尔文进化论思想影响下完成的,因此,从今天来看,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和科学资料上的局限性。此外,恩格斯在论述劳动时,又存  相似文献   

13.
略谈人的发展的整体图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发展包含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和作为类的人的发展两个层次。但不管哪一种人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历史前提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的发展的社会背景 ,在目前和今后 ,人的发展离不开全球必然实现共产主义这个背景。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 ,包括人的身体的发展 (可分为发育成长、成熟、衰老三个阶段 )、人的实践活动的发展 (其核心即实践能力 ,是一个由价值标准、指导思想和操作能力等要素构成的综合概念 )和人的精神活动的发展 (最主要的是认识活动和评价活动两种 )三个方面 ;作为类的人的发展 ,同样也包括作为类的人的身体的发展 (大致经历了猿、猿人、智人、现代人四个阶段 )、作为类的人的实践的发展 (其中最主要的是改造社会的实践 ,即人的交往实践 )和作为类的人的主观世界的发展 (主要的也是认识活动和评价活动 )。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和作为类的人的发展 ,同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 ,都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范仲淹《岳阳楼记》等中国古代文献为主要对象,讨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忧”、“愁”和“忧患意识”等概念的文化内含,及其与现代西方文化中相关概念的差异。作者的主要观点是:“忧郁”(melancholy)是西方文化进入现代历史运动中的产物,科学的发展和人与宗教的分裂是忧郁产生的两个基本根源;尽管古代中国有这些情感色彩相近于“忧郁”的概念,但由于中国封建文化的独特背景,它未具有现代性文化内含的“忧郁”观念。  相似文献   

15.
文章针对人们对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的“劳动”概念的理解 ,深入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一问题上的不同阐述 ,明确地指出 ,创造人的劳动是猿类的活动 ,而不是人的生产劳动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不是劳动 ,而是劳动手段。这一观点的提出 ,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陶德麟、欧阳康教授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以下简称《视野》)一文,用世纪之交的历史眼光审视哲学的历程和命运,提出了一个哲学研究的宏伟纲领。这是一个努力开创同新的世纪相适应的哲学发展新局面的研究纲领,令人鼓舞。《视野》用一个“大”字刻画了我们所处时代的基本特征。首先是当代实践之“大”,它一方面表现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大”化,其显著特征是全球问题的形成和强化;另一方面表现在人与人关系上的“大”化,其显著特征则是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世界历史的真正形成。这两个方面都表明人类的活动首次具有了全球范围的整体性,且由于这种整体相关性,人类活动的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都空前地增长了。与当代大实践相应的是当代大科学。当  相似文献   

17.
比较方法论     
比较,本来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技能(经验)。一个人咿哑学语,就要通过比较来辨别“你我他”;而人类“从猿到人”,则要通过比较而分清同类和异类。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就是这一技能的通俗解释;而“有比较,才能鉴别;有鉴别,有斗争,才能发展”,则把这一技能提升到方法论的高度。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比较方法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逐渐丰富起来。  相似文献   

18.
蒋学模同志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第三版)(以下简称《教材》)关于帝国主义国内垄断利润来源,作了如下的论断:“资本主义垄断的实质是要取得垄断利润,即凭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教材》第153页)我认为《教材》对垄断利润本质的这一段概括是非常科学的,从而是使人信服的。遗憾的是《教材》未能把上述垄断利润的科学概念运用于垄断利润来源的分析上。《教材》指出:“垄断组织所得的垄断利润的来源是:第一、从工人那里扣除的一部份劳动  相似文献   

19.
散论自然美     
一、“人类学的自然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关于自然界的两个概念,一个叫做“人化的自然界”,一个叫作“人类学的自然界”。对于“人化的自然界”,人们已经十分熟悉,而“人类学的自然界”这个概念似乎还不大为人们所注意。什么是“人类学的自然界”呢?马克思指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人类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它是从自然界分化出  相似文献   

20.
古类人猿人类的来源问题,自古以来存在着非常激烈的争论。直至1809年著名的法国科学家拉马克才首次提出人类起源于类人猿。至1871年英国的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在《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中又进一步指出:人类和现在的类人猿(如生活在赤道非洲的大猩猩和黑猩猩;生活在印度尼西亚和加里曼丹、苏门答腊的猩猩以及在东南亚和马来群岛的长臂猿)有着共同的祖先,人类是由已绝灭的古猿进化来的。至1876年,恩格斯写下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这一著名论文,他在文中进一步肯定了古类人猿是人类的最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