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徐朔风  陈璐 《理论界》2005,21(5):162-162
家,与婚姻联系最密切的产物.研究古代婚姻习俗势必得从家"入手.那么,"家"字究竟是怎样反映古代婚姻习俗的呢?我们从"家"的字义,意义形成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家"进入两性或婚姻话语场后与"室"的连用进行了研究.我们认为,"家"字几乎涵盖了婚姻的全部精髓.无"婚姻"就无"家",无"家"不成"婚姻".  相似文献   

2.
中等奋斗     
报载李云迪获取国际钢琴金奖之后,每日练琴更甚.他曾对记者说,以后若有孩子,决不让他干这一行,太苦了! 绝对真话.但其实与是不是"这一行"无关.什么行当,只要想冒尖,必定欲罢不能,所以才有激流勇退之说.那一个"勇"字,真是没有乱用的.这报道让我对"奋斗"一词,有了新的想法.  相似文献   

3.
字和词是不同层次的语言单位,从先秦到清代,虽然小学家们心目中,"字"常常等同于"词",但在沟通文献语言的实践中,在探讨字的形、音、义三要素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在厘定字际关系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讨论中无不体现出对"字"和"词"这两种不同的语言单位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正> 据耿元瑞先生考:"李白寓家鲁地至少十六、七年"①;又据郑修平先生考:"李白寓家任城(今济宁市)的时间,计二十三年"②.无论是十六、七年还是二十三年,总算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可能正因为寓家东鲁时间这么久,杜甫才有"山东李白"之说,元稹更有"山东人李白"之说.到了后晋的《旧唐书》,李白干脆就是今山东济宁市"市民"了:"李白,字太白,山东人.……父为任城尉,因家焉".这里李白父亲李客也连带着荣任为今济宁市"市长"了.  相似文献   

5.
朱娜 《兰州学刊》2009,(Z1):174-176
文章在文献材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位于词尾位置的"家"字的用法进行了梳理。大致整理出位于词尾位置的"家"的以下几种用法。第一种:"家"作为词缀语素;第二种:"家"用于其它词的词尾,无特定含义;第三种:"家"字作为一个词独立运用;第四种:位于词尾的"家"在医书中的常见用法;文末还提及了一些由"家"构成的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在与某些典籍的比较中,发现本文所整理的"家"字位于词尾的用法出现时代普遍较晚。  相似文献   

6.
2005年10~12月份,中国的媒体,如《南方周末》和《中国青年报》,曾热烈地谈论中国经济学(家)问题."家"字之所以用括号括起来,原因在于导火索是"家",实质是对中国经济学研究现状的担忧和不满.虽然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学(家)的贡献与"两弹一星"升天相比毫不逊色①,但大多数人并不买账②.香港学者丁学良先生说:"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武汉大学的邹恒甫先生也来帮腔:"国内经济学家大多不入流."③  相似文献   

7.
陶寺遗址IIM26出土的骨刻辞不是"辰"字,这件骨礼器上的刻辞是"家右(有)"二字。这件骨制器物与骨耜形制不符,可能是骨仿制的玉圭或玉笏等礼器。骨刻辞"家有"即是"邦家"、"家国"能大有之意。出土陶扁壶朱书"文尧"所指与《尚书·尧典》内容不谋而合。这件骨刻辞的发现使陶寺遗址出土的陶扁壶朱书文字不再是孤证,对于中国汉字的起源和使用有重要意义,对于夏的国家形成、国家概念、政治文化乃至中华民族的形成都有重要意义,使中国古史的传说年代成为信史展现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8.
假如说,一定要让我们只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当代人们的生活状况的话,我以为最准确的莫过于一个"忙"字.  相似文献   

9.
对于杜甫<无家别>中"携"字的理解,学界意见不一.通过检索"携"在唐诗中的含义和用法,认为在这首诗中,"携"当训"携带"之意.  相似文献   

10.
<论语>所记孔子的弟子多称"子某",如子夏、子张、子有等.这在<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中也有充分体现.这一章提到76个人名,其中,名、字齐全者74人.  相似文献   

11.
“水”与中国法律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从"法"字"水"旁出发,结合古老的传世文献和地下出土文物,证诸神话传说和文化人类学材料,认为"法"字的"水"最初洋溢着神判的灵光,经过上古先民治水活动,从而使"法"由天上掉到了人间,由超人的神明裁判方式变成了权威统治者强制他人服从的暴力工具."法"字"水"旁有关的传说故事悄悄传述着中国法律的来历,让我们发现了中国法律起源的独特道路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情"字是破解中国传统法文化的重要遗传密码. <正书·刑法志>中多处出现"情"字. "情"在<晋书·刑法志>中有多重含义,如感情、人情、案情、私情、情欲等.本文通过对<正书·刑法志>中"情"字的考证,揭示"情"字同中国传统法文化之间的重要关联.  相似文献   

13.
赵师秀考论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师秀居"永嘉四灵"之冠.本文考定,赵卒年在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终年51岁.对赵师秀的两句论诗名言,从历史背景和四灵派诗学宗旨加以解读,阐发其深层含蕴,澄清曲解误解.赵师秀于当时极得诗家推崇,有"五字专城"之誉,他在五律和七律、七绝的创作上取得出色成绩,而今人所编<中国文学史>大都评价偏低.  相似文献   

14.
"绩"字是古清入声字,变读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情况比较复杂,属于异读字.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曾两次对异读字进行审音,把"绩"字先后定为阴平和去声,引起字典和辞书对"绩"字注音的混乱.本文从"绩"字历史来源的角度进行探索,提出自己对"绩"字读音问题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未若贫而乐",是《论语》注解中歧义较多的章句之一。历来注家对"乐"下是否有"道"字持论不同。把"未若贫而乐"放在整体语境中考察,联系社会背景、孔子政治抱负、教育思想及子贡的个性特征综合考察,突破"贫而乐道"成说,得出"未若贫而乐"之"乐"应读为礼乐之"乐",前脱"好"字,即为"贫而好乐",与"富而好礼"对文。  相似文献   

16.
离"家"出走的道家政治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家"这一视角来看,道家是离"家"出走的学派,道家政治哲学是离"家"出走的政治哲学.道家离"家"出走与"社会下降运动"有关,也与"家"中之累有直接关系.因此,道家政治哲学是隐居以求其志的自然主义和自治主义的政治哲学,他们对理想社会的设计,也是根据"家"外社会进行的.  相似文献   

17.
金学清 《东岳论丛》2002,23(1):108-110
卜辞有(隹冉)字,又作(隹隹冉).从音形分析,<集韵>之"那"作(多冉)",<说文>之"那"作"那";"朝那",<后汉书·郡国志>作"朝那";<国语·楚语上>"富都那竖"之"那"字,<周礼·天官·序官·内竖>孙诒让正义引<楚语>作"(冉阝)";<左传·庄公十八年>"迁权于那处",杜顸注:"那又作(再阝)"等,由此可见(隹冉)字下所从之"冉"与"那"字左形的关系.<说文>及段注释"冉"为"柔弱下垂之貌",<楚语>高诱注"那,美也",可证"冉""那"意义上的联系.段注:"凡惊词曰那,即(鬼堇)字",<诗经·桑扈>之"受福不那",<说文·人部>作"傩",<陈风·隰有苌楚>之"猗傩其枝",意即"婀娜其枝",可见"那"与"傩"的联系.(隹冉)字上所从"隹"可能指示傩事所带凶恶面具.(隹冉)字在意义上与文献中的"難"字相当.结合上古礼制分析,(隹冉)事即是一祭祀活动,后来的傩祀是早期(隹冉)祭的延续.  相似文献   

18.
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新出应公鼎,其铭文有重新释读的必要,也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可促使今人对周人是否行日名之制、周代宗统君统之关系等问题的深入思考.该器铭文的"籫"字,属祭祀动词,其义或与进献稻粱祭祀祖神相关."珷帝日丁"是指周武王.武王以日名为称,纯属个别现象,既不能说明应国始终行日名之制,更无法证明姬周王室有类似习俗.综观文献及相关铜器铭文资料,西周及春秋时期并无后世礼家所谓的"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之礼制.  相似文献   

19.
"迪"字是《尚书》(据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中的常用字,今本《尚书》中凡45见,其用法颇为复杂.由于字书对"迪"字释义比较含混(如《说文》"迪,道也"之训),故占人往往随文训释,如孔传释"迪",或释为天道的"道",或增字释为"蹈道",甚或释为言道的"道",因此疑义甚多.清王引之经梳理后提出新说,认为"迪"字有可释为语词之"用"、发语词及句中语助者.[1]王氏见解有其独到处,但亦有疏失,本文即针对部分尚存疑义的"迪"字,结合出土文献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我们搜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发现论文篇名当中涉及"元"字学科术语的共有285个.我们将这285个术语归结为两种结构模式,分别是"X+元"模式和"元+X"模式."X+元"模式的术语有138个,"元+X模式的术语有147个.我们对这些所有术语中的"元"字的语义和结构进行了具体分析,得知关于"元"字的新应用是随着各门学科研究的深入而异军突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