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陆九渊十分熟悉佛教之说,与禅僧交往比较密切,心学思想体现出明显的禅学特征。他反对佛教的祈福功能,主张为学应如禅学明心见性般简易直接、直契本心。在接引弟子时,陆九渊往往采取禅宗高僧式的直契学者本性,使其顿悟本心凡圣不异、人人不异。陆九渊借用了禅学的观念、禅僧的机锋和作风,用于发展自己的思想学说,提出与程朱理学不同的学术思想、学术理路,这是对儒学的发展。应该具体分析陆九渊思想中的各种知识因素,探讨禅学在其思想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才不会陷于一种简单和武断的判断。  相似文献   

2.
陆九渊,汤显祖是宋明时代临川儒者的杰出代表,其施政实践与为政思想,集中概括了他们的政治思想与精神品格,从陆九渊、汤显祖施政中可看出他们的人文性格,这对当代不无价值。  相似文献   

3.
康有为早年尊崇朱熹,后来转向陆王。他认为,陆九渊传孟子之学,作为孟子心学的传承人,陆九渊是心学的代表人物,并对陆九渊心学的内容、陆学与宋学的关系、陆九渊及陆学在宋学中的地位等诸多问题予以厘清和思考。康有为对陆九渊的解读、评价不仅与他的心路历程和哲学意趣相契合,而且浓缩着对朱陆关系以及整个“宋明学”的态度和评价。正因为如此,康有为的陆学观既提供了一种解读陆九渊思想的样式,又提供了一面呈现康有为心路历程和哲学理念的镜子。  相似文献   

4.
为深化对陆九渊心学的认识,推动宋明理学的发展,运用文献索引与诠释的方法.论述了陆九渊"心即理"命题中"心"与"理"的关系及其理论在现实中的落实和发展趋势.结论认为:陆九渊的"心即理"指"心"与"理"相即不离,二者以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结合着;当陆九渊把"心即理"落实于社会道德领域时,"心即理"则体现为"本心即理".在道德领域,陆九渊又以消解方式把"本心即理"推到极端,从而达到其识理以自律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在朱熹理学没落的地方,正是陆九渊心学跃升之处.陆九渊一生反对著述,反对理性禁锢,看重对话,看重释放本心.其哲学思想带有鲜明的启迪品格和反叛教化的特征,其终极目的在于寻求主体的诗性解放.在当今社会中,陆九渊心学的解构性仍然具有显著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分析陆九渊对朱熹的攻击。陆九渊甫一出道就名动士林,但亦面对朱熹学术的压力,这直接导致陆九渊对朱熹的回应由学术的对话转变成理学共同体内部的思想竞争。朱熹取守势,呈现出包容;陆九渊取攻势,决无妥协。在南宋结党已成为客观现实的背景下,学术思想的阐明、知识形态的塑造、理学共同体的认同、权力世界的斗争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致使朱熹所撰《曹立之墓表》引发陆九渊对朱熹的攻击。通过对朱熹的攻击,陆九渊最后判定朱熹思想的核心是老学、话语是禅学、性质是伪学,同时彰显了自己对形而上学的拒斥。  相似文献   

7.
陆九渊是南宋时期与朱熹分庭抗礼的思想家.他的心学体系不仅具有鲜明的道德哲学内涵,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维度与政治关怀.陆九渊的心学大厦是在其历史哲学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历史哲学是其理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陆九渊在其对于历史的哲学思考中,阐明了政治的起源、本质、目的和原则等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哲学主题.  相似文献   

8.
从伦理学的角度,对陆九渊的思想作了比较系统、深入的分析,并对陆九渊的以本心、良心为中心的伦理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在中国伦理思想发展史上意义和作用,进行了探讨;对陆九渊思想体系中的许多概念、范畴和命题(如本心、良心、先立乎其大、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作了更深入的分析,力图恢复陆九渊所使用这些概念、命题的本来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陆九渊是南宋时期的重要哲学家,他的哲学体系,以“心”作为最高范畴,用来标示世界本原,对以后心学唯心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但长期以来,一般研究者认为,陆九渊的思想简单武断,其哲学的各个命题缺少细密的论证,很难说有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这种看法,值得商榷。陆九渊的哲学,与同时代的朱熹哲学相比,确实少一些思辨性,但这并不等于它本身没有一个系统的逻辑结构。相反,陆九渊是经过一系列繁烦的哲学论证,才得出心为世界本原  相似文献   

10.
陆九渊生活在南宋时代,民族矛盾是南宋社会的主要矛盾。绍熙二年,陆九渊“拜之任之命”是忧国忧民的壮举。指控陆九渊“镇压农民起义”所引事实不足为据,把“捕逃卒”与“镇压农民起义”相提并论不合逻辑,也不符合历史事实。陆九渊知荆门军,备战练兵、建立保伍、整顿税收、移风易俗,功不可灭;陈九渊一心为民,“爱人利物”的精神令人敬佩!  相似文献   

11.
陆九渊是我国南宋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程朱“理学”盛行之际,陆九洲建立了一个与其抗衡的“心学”体系。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中包括了颇为丰富的  相似文献   

12.
以陆九渊淳熙十一年(1184)上殿轮对五劄和绍熙二年(1191)知荆门军的事迹为依据,结合政治历史背景,探讨陆九渊的政治思想及其实践,揭示出陆九渊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怀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3.
陆九渊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心理思想不仅非常丰富,而且与我们今天提倡的主体性教育理念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挖掘整理陆九渊“主体性”教育心理思想,不仅可以弥补目前学术界在这一方面对陆九渊思想研究的不足,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而且可以为研究现代主体性教育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为我国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陆九渊的文道观一方面是实本文末,一方面是文道一体.在肯定文学抒情本质的前提下,陆九渊强调散文内容要真实、充实.陆九渊重视文学形式,表现在散文上,即是重视散文的气象,赞赏简畅自然的文风,关注炼字及作文法度.陆九渊对散文创作的指示是强调要发明"本心".  相似文献   

15.
陆九渊独立型人格思想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陆九渊的“心学”理论中,“收拾精神,自作主宰”是其独立型人格思想最集中的体现。这里的人格不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与尊严,而是指个人所具有的独特的个性。中华民族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也存在一种消极的依附型人格,陆九渊独立型人格思想的提出正是对这种依附型人格思想的冲击。陆九渊的独立型人格思想,时至今日,对培育国民人格具有主体意识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6.
研究者对陆九渊的诗作很少研究,其实,作为心学大师的陆九渊有着强烈的“生民”意识,在其为数不多的诗作中,忧民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文道观中,“生民”意识构成了其“道”的另一个支点。  相似文献   

17.
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陆九渊主张"心即理",即一切真理和伦理道德都是人所固有的。由于"物欲"、"意见"蒙蔽了人的"本心",所以陆九渊提出通过"易简工夫"来克服人的"私欲"、"意见",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陆九渊关于道德修养问题的论述,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陆九渊的人学伦理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陆九渊的伦理学是以“人当先理会所以为人”,“学为人”、“尽人道”为其出发点,所以称陆氏伦理学为人学伦理学。陆九渊人学伦理学认为,义利公私根于心,亦是性的内涵的一种形式,人通过心性的涵养、剥落、存心、养心,进入“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境界,获得人的价值和尊严,实现道德自由。陆九渊人学伦理学对化解和治疗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文明之间的冲突和弊病仍有着启示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朱陆之辩有三层不同含义。对它们的区别的忽视,尤其是对陆九渊学说与包括陆氏门人之学在内的陆学之间区别的忽视,导致朱烹对陆九渊的误解,进而影响到陈来先生对他们哲学主要分歧的判断。对陆九渊学说的分析表明,朱陆对立的根源在于陆九训学说中的“狂者胸次”。朱陆之辩中(尤其是朱陆无极之辞中)双方的表现,则表明他们所追求的道德理念的完满性在伦理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不佳。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历史上,博学多才的陆九渊是一个颇有影响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个声名卓著的理学家、教育家,而且是一个为官清上、政绩显著、深得民心的循吏。研究陆九渊治理荆门期间的政绩,这对于研究陆九渊这个历史人物有着重要的意义。陆九渊所处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外患最激烈的时代。腐朽的南宋王朝对北方人民和大好河山毫不顾惜,偏安江南,可耻地向金人屈膝投降。绍兴十一年(1141)11月,在秦桧主持下,南宋王朝与金统治者签署了宋金和议,史称“绍兴和议。”堂堂南来竟向金称臣纳贡,每年纳贡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从此,南宋王朝国力渐趋削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