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8 毫秒
1.
南宋四书学是宋代理学的主流性学术活动,支持这一主流性学术活动的学派,一是宗本朱熹思想学说的宗朱学派;二是宗本陆九渊思想学说的宗陆学派。宗陆学派的学术践行主要是:陆九渊开创心学特色的四书学思想;学派成员自觉建树陆学的承传统绪;陆学师弟子发挥经典原理的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2.
陆九渊是南宋时期与朱熹分庭抗礼的思想家.他的心学体系不仅具有鲜明的道德哲学内涵,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维度与政治关怀.陆九渊的心学大厦是在其历史哲学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历史哲学是其理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陆九渊在其对于历史的哲学思考中,阐明了政治的起源、本质、目的和原则等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哲学主题.  相似文献   

3.
陆九渊没有把自己的学问概括为心学,宋代其他人也没有把它概括为心学。到了元代,有人以"本心之学"、"传心之学"来说陆学。不过,从宋末至元,事实上称程朱学为心学者更多见。明代时以心学说陆学的情形多了一些,但不能说已经很普遍。这样说的人似乎多对陆学持批评态度,陈建与唐伯元就是其中的两个典型。明末以心学说阳明学的情形比较多见,"陆王"之说此时也已出现,但未出现"陆王心学"之名。一直到清中叶,此名始出现。在20世纪后半期,"陆王心学"之说大倡,陆九渊被作为主观唯心主义者。  相似文献   

4.
对陆九渊心学,不能简单地评断为"全是禅学",也不能认为它与禅学毫无联系.陆学与佛教的禅观之学在理论旨趣、修养风格、理想境界等方面既相异,又相通.  相似文献   

5.
陆九渊是南宋时期的重要哲学家,他的哲学体系,以“心”作为最高范畴,用来标示世界本原,对以后心学唯心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但长期以来,一般研究者认为,陆九渊的思想简单武断,其哲学的各个命题缺少细密的论证,很难说有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这种看法,值得商榷。陆九渊的哲学,与同时代的朱熹哲学相比,确实少一些思辨性,但这并不等于它本身没有一个系统的逻辑结构。相反,陆九渊是经过一系列繁烦的哲学论证,才得出心为世界本原  相似文献   

6.
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从方法论上讲,通常被视作简易之学。陆九渊对此不仅直认不讳,甚而喜好有加。究其原因,简易方法是陆九渊发明、创新儒学的一方宗旨,与他的生体思想即本心学说达成了本体工夫协融为一,也是他判别学派和接引学者的指针。本文对此作了辨析,尤其对向来统混讲论的剥落、减担等说法作了明确区处。陆九渊的实学主张不仅包括个体道德认知上的切己自反和躬身践行,而且更为强调对儒学的切实创新,更为关注儒学的普遍的社会实效表现。陆九渊心学体系的方法理论和实学主张在内在理路上是相联通的,表明他对儒学的创新和发展是实有所本,实有所得;而他在“辨志”基础上提出的实效实利为心学以至整个儒学固有内容的诸多论说,则至少足以说明,视心学为空疏不实之学是缺乏根据的。  相似文献   

7.
一王阳明心学的产生明朝官方统治思想是程朱理学,它在明初占有独尊的地位。成化弘治以后,长期被压抑的陆九渊的心学开始抬头,王阳明则公开地打出了陆学的旗帜,以(?)扬他的良知学说,给了儒家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一个极端地发展。嘉靖以后,陆王心学在思想界风靡一时,《明史·儒林传》说,阳明学“门徒徧天下,流传逾百年”,“嘉、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我们先谈一谈这个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以儒为本 ,由朱入陆 ;以道为辅 ,崇尚自然 ;排斥佛理 ,合佛于儒”等三个方面来阐述元末明初文坛领袖杨维桢的哲学思想构成及其内涵 ,认为其进步意义主要表现在他受陆九渊心学和道家自然观影响而形成的自然人性论 ,以致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异端倾向。不仅在中国哲学史上成为陆学向王阳明心学嬗变和转递的环节之一 ,而且曾对他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产生过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杨简是使心学真正独立的人。他超越陆九渊,迥异于程朱理学,彻底树立起“心”的本体论,主要体现在心与理、心与正、心与意的辨证上,他颠覆性地重塑易理,从而把心学贯彻到了天人学说中。《月赋》是对其心学体系进行形象和深入阐述的文学杰作,包含其心学、易学的基本要素,并给出和讨论了多个重要哲学命题。他对学术思想的文学传达能力和结合到日常事物的实践能力,为心学传播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陆九渊是我国南宋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程朱“理学”盛行之际,陆九洲建立了一个与其抗衡的“心学”体系。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中包括了颇为丰富的  相似文献   

11.
张之楠 《东方论坛》2010,(4):13-18,24
宋濂作为明初最重要的理学家和文学家之一,理学传承可上溯到朱熹和吕祖谦,文学传承可上溯到方凤。宋濂在理学上没有固守一家之说,而是综览百家之说,丰富自己的理学思想。对于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宋濂不偏向于一家,而是调和二家之说,提出自己的明心、识心之说。  相似文献   

12.
朱熹与陆九渊生于同时代,两人各自授徒讲学,学术虽有异,难得的两次面对面的学问交流和商讨却情谊多于龃龉。学术之不同,并不妨碍两家同时并存,诚如清代学者章学诚所言,朱陆“千古不可合之同异,亦千古不可无之同异”,于是,哲学史上便有了理学分派的描述。表面上看,朱陆的学术分歧在于对“理”的不同认识,后者的认识在明代理学中发展为“陆王心学”一派,且影响到清代。究其实,从宋至清,朱子哲学的形式和内容时或小有变化,但朱熹所建立的理学体系的框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可以说,在历史的沿替中仅仅发生了朱子学范型的流变。  相似文献   

13.
宋室偏安江南,书院及理学发展的中心亦向南移,张械、朱熹、陆九渊、吕祖谦等理学家们纷纷以书院为阵地,潜心研习并传播儒学及理学,致使书院的教学活动异常活跃。吕祖谦、朱熹等率先颁定书院学规,确立了明德亲民、传道济民、学而优则仕等三大教学目标。除向弟子传授经学内容外,还着重“最切实用”的日用知识传授和备战科举考试。教学方法上亦有诸多新意,诸如定期祭祀先贤、以励后贤,平日活动及考核要记录在案,学生分斋研习等,常用的教学方式是“升堂讲说”,弟子可以当堂质疑问难,听讲者不受地域和门户限制。尤其是一些知名学者常带领弟子外出到其他书院进行游学和讲学活动,诸如朱熹拜访张拭的岳麓会讲,朱熹、吕祖谦与陆九渊的鹅湖会讲以及陆九渊拜访朱熹的白鹿会讲等,实开书院教学活动之新风,为后世书院发展起到一种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何基的学术思想在于“严守师说”,即严守朱熹天理论的核心思想,而其学术路径主要在于苦读“四书”,并博采众长、吸收众说而融会贯通。何基吸收了张载的“理”“气”说的合理成分,用“格物致知”方法作“形上”“形下”的分析,并继承了孟子、程颐、程颢的思想观点,融会贯通构建了自己的“理”之本体论。同时,何基继承朱熹哲思与诗思兼融的学术路径,并对弟子王柏进行了学术路径的传授。  相似文献   

15.
吕祖谦是南宋一位非常重要的学者,后人对他的研究在三个主要问题上发生了错误:一是颠倒了吕祖谦的学术传承次序和地位,认为吕祖谦的理学思想和心学思想来自朱熹、陆九渊,功利思想来自陈亮、叶适;二是认为吕祖谦的思想兼容朱熹、陆九渊;三是将吕祖谦的中原文献之学解释为对图书资料的占有。这些错误影响了人们对吕祖谦学术的评价,也影响了对南宋学术的整体认识,所以这些错误有必要纠正。  相似文献   

16.
朱熹、陆九渊在治经学上存在着基本的区别,这主要表现在朱熹遍注群经,陆九渊则轻视经典;在易学之太极说、阴阳说方面,在《古文尚书》"十六字心传"方面,朱陆双方均存在着差异。朱陆经学之别,正是其理学思想各自不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象山心学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自信的性格、严格的家教以及早年的人伦实践构成陆象山为人的主体基础,而孟子思想是其走向社会的精神资源。朱子成为两宋理学的集大成者,主要取决于《近思录》与《四书集注》的编撰对科举制的适应及其对佛禅之学全面的抗衡与取代上。但朱子突出与强调道问学及其对尊德性传统的疏忽或弱化,则成为以突出德性传统与人伦实践关怀的象山心学的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18.
"朱陆之争"是南宋以来儒学的中心问题,它也像一根红线贯穿于明清学术思想发展之始终.正是由朱陆之争这条线索出发,余英时先生发现了近世儒家思想演进的内在秘密,那就是:纵向的儒家智识主义的兴起,横向的知识与道德的紧张和平衡.同时,在宋以来的中国思想史研究中,特别是由于朱陆之争这条线索的发现,余先生提出并实践了"内在理路"的学术文化发展理念与研究方法.在宋明理学如何转向清代考证学的研究中,余先生认定"内在理路"说解释的有效性.而这一"内在理路"又可概括为两大精神或要义:一是强调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内在动力,一是注意抉发中国思想文化的知识传统.  相似文献   

19.
陆九渊十分熟悉佛教之说,与禅僧交往比较密切,心学思想体现出明显的禅学特征。他反对佛教的祈福功能,主张为学应如禅学明心见性般简易直接、直契本心。在接引弟子时,陆九渊往往采取禅宗高僧式的直契学者本性,使其顿悟本心凡圣不异、人人不异。陆九渊借用了禅学的观念、禅僧的机锋和作风,用于发展自己的思想学说,提出与程朱理学不同的学术思想、学术理路,这是对儒学的发展。应该具体分析陆九渊思想中的各种知识因素,探讨禅学在其思想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才不会陷于一种简单和武断的判断。  相似文献   

20.
朱子学在后世传衍中逐渐显出异化为记诵口耳之学的一面,元代吴澄传承晚宋以来勉斋学派的批判创新精神,对朱子思想加以修正,彰显了潜伏已久的朱陆合流之思潮。以《中庸》诠释为例,草庐批评《中庸章句》过于精详而流于分裂,对全书章句作出了新的划分,突出尊德性对道问学的优先性,重新诠释“本心”概念,显示出宋元时期朱子学者经典诠释的创新能力,表明元代“朱陆合流”实为朱子学内部自我更新调适所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