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摆脱了局限性,并对唯心论和各种反科学观点、偏见不做丝毫让步的唯一革命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的无神论宗教观则是这一科学世界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人类历史上一切无神论学说的思想精华。马克思把自己亲手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具体地运用到宗教这个领域,科学地阐明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根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对宗教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一方面,它是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念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分析宗教问题的基本方法,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是阶级社会里的上层建筑的观点,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双重作用的观点;另一方面,它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大创新,它科学分析了"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真实含义,突出了宗教的积极作用,强调多纬度、全方位地分析和对待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费尔巴哈以其对象化理论揭示了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宗教的本质、消除宗教异化的路径。马克思肯定了费尔巴哈致力于从世俗基础中去寻找宗教产生的根源,但同时,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对象化理论的扬弃,同样从这三个方面出发,产生了不同于费尔巴哈的更为科学的宗教观。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德国伟大的哲学家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本质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探讨,他认为,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更进一步地进行了研究,并总结提出了组成宗教本质的4个方面。之后,马克思关于宗教本质的思想又被恩格斯进一步地发展和完善。他们共同创立的对宗教本质的最后研究硕果,得到多数研究马克思宗教观的人的赞同。这个最后的对宗教本质的结论也是被认为最具严谨性和科学性的。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西方的宗教学领域,关于宗教本质有几种典型的观点:一是侧重以崇拜对象为中心来规定宗教的本质;二是从宗教的社会功能的角度来规定宗教的本质;三是倾向于把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作为宗教的本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宗教的本质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科学宗教观的创立,是马克思承前启后的一大功绩。马克思关于宗教的论述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这方面独到的理论创新成为他全部理论活动的出发点。马克思从宗教批判到政治批判,导致对社会关系的批判,最终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任务。他以很大的政治热情科学地、较全面地论述了宗教的主要问题,从宗教的产生、本质、作用和消亡等都做了精辟概述。光阴流转,历史的长河涌进二十世纪,时代的巨变,造成了不同于马克思时代的历史氛围。现代宗教社会问题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对马克思的宗教理论提出了挑战。那么如何从现代视角评价马克思一个世纪前的宗教理论?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宗教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揭示宗教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指导中国革命及建设的实践基础上而形成的科学理论。宗教信仰自由观、宗教“五性”观、宗教主题观、根本保证观、独立自主自办观、统战观、适应观以及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的观点等较为全面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宗教观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学说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宗教这一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理论体系。本文仅就以下几个问题阐明马克思主义科学宗教观的一些基本理论前提。 一、宗教与世界观的关系 宗教与世界观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般地说,世界观是宗教观的理论基础,宗教观则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是世界观的反映与表现。就两者的关系而言,宗教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所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宗教观。例如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常常是战斗的无神论者,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就宗教观与世界观二者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为当代中国人理解宗教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方法。如果我们把人们习以为常的"宗教鸦片论"进行一番重新的认识与讨论,我们则可以发现,马克思提出的"宗教是鸦片"的观点,其真实的意义则是在于强调宗教问题就是社会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宗教社会论"。它说明,宗教问题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变迁,随着社会问题的改变而改变。这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当代中国得以科学实践的基本主题,其目的应是把宗教信仰转换为宗教的社会服务和信仰的社会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0.
穆斯林宗教经济行为与精神情感马平宗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它的结构具有特有的基本要素。关于这一点,有观点认为:用系统论的观点看,宗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它包括宗教徒、宗教意识、宗教制度和宗教行为这四个基本要素①。也有的把宗教要素归纳为宗教观...  相似文献   

11.
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宗教观是"关于宗教、宗教问题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宗教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原则的总和",是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在中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发展。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宗教观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新境界,把对宗教和宗教问题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对世界宗教问题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形成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宗教问题的理论和政策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相似文献   

12.
通过政治批判实现宗教批判,是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核心。其著名的"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判断,其基础是哲学无神论与激进政治立场,但其中包含了值得肯定的的宗教社会学视角。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当从宗教的近现代转型及其现代性世界的世俗化取向上进行把握。马克思开辟了一条区别于现代人本主义以及实证主义宗教观变革的新的宗教批判道路,并同后两条道路形成了强有力的批判性对话,诸如迪尔凯姆的宗教观乃是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再现。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在宗教研究方面切入了现代性世界及其文化的一些主要方面,但总的说来是让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过多地从属于人本主义路向,甚至舍弃掉激进的政治立场。这一状况同现代性世界的虚无主义处境对马克思批判资源的应有要求,仍然存在着相当距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宗教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宗教实践经验的科学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中国发展的新成果。它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过程中,不仅形成了自身的独特特点,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新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具体道路。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早期以宗教批判为中心较为系统地阐述宗教基本理论的重要文章。通过对宗教的哲学批判,马克思指出了三位青年黑格尔派主要代表人物在宗教批判方面存在的问题,认为无论施特劳斯的“集体意识”、鲍威尔的“自我意识”,还是费尔巴哈的“类本质”,本质上都是把上帝和神置换成了思辨概念。马克思以实践哲学实现了对青年黑格尔派宗教哲学批判的超越,深刻揭示了宗教和人的本质,提出了宗教产生的阶级根源,阐明了宗教批判与人类解放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宗教是一种伴随人类社会生活的现象,宗教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形态的不断变化。宗教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宗教形态的变迁与人类自觉的自我意识同样是紧密相连的。基于宗教与哲学之间存在的密切关联,我们有必要对宗教问题展开深入的思考与辨析,通过对宗教意识及费尔巴哈宗教观的阐释,有助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在马克思所开启的视阈内对宗教问题做出清晰的判断。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成熟的宗教观中,宗教批判是一种常用的反思性武器,其特色是与马克思的文学情感活动相辅相成。对教会及其机构的腐败与反动的痛恨是与对人民及劳动在历史上的创造并以文学抒情般的爱戴而互衬统一的。对宗教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和掩盖性的批判是与以审美情感方式对劳动者的赞美而对立统一的。对宗教历史唯心主义世界观的着力纠正是与以文学激情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来确证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而互助统一的。由此,从爱恨情感到审美情感再到文学激情,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与文学情感是密切相联的。  相似文献   

17.
宗教、理性与国家是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思想的三个基本概念,宗教观、理性观与国家观构成了马克思这一时期思想的基本框架,其中,理性观是核心。在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思想结构中,宗教是超验的,理性是先验的,国家是经验的,三者的矛盾表明马克思的理性主要是一种总体性,具有思辨性、二元性和神秘性。这使得马克思的理性世界观与理性国家观陷入困境与危机之中。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河北省五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宗教信仰及宗教观问卷调查”,总结了当代大学生的宗教观现状,即:大多数大学生不信仰宗教,但在信教大学生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多数大学生对宗教报宽容态度,但对宗教内涵的理解有失偏颇;大学生宗教观盲目性与理性化并存,具有现世功利的意识特征,心理调节需求日益突出。通过分析大学生宗教观形成的原因,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对策和建议:加强科学无神论教育;做好正面引导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要区别对待大学生信教问题。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看待宗教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关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它在理论上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客观规律,分析了宗教的社会作用,强调了对待宗教的态度,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事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面对大学生宗教信仰升温,大学生宗教信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项崭新课题。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审慎地对待大学生宗教信仰,才能维护高校校园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多种意义上使用过“本质”一词,其含义有两类:一是把本质当作事物本身、本性、一般、实体、实质、类、共性及特质的同义词来使用;二是把本质当作形式和现象的对立面来使用,认为本质与形式或现象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早期宗教思想研究中曾14次使用“宗教的本质”这一短语,他们在晚期的几本著作中正面表述了他们的宗教本质说。改革开放以来,众多中国宗教学者高度重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宗教本质说,力图诠释、阐发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宗教本质观。整合马克思和恩格思的宗教本质说使我们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多种意义上使用“本质”这个概念,他们有关宗教本质的论说也遵循着本质主义的思维路径,因此他们对宗教本质的揭示不是完美无缺的。如果我们今天在建构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时候仍恪守本质主义的路径,其结论也不能达到辩证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