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的异化翻译理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异化的翻译理论,但随后曾受到多方批评、指责和冷落.甚至当提倡进行建立中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的尝试时,人们也未对鲁迅的翻译理论给予应有的适当的考虑.其实,中国翻译理论从来就是在不同意见的争鸣辩论中发展的.最近,随着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解构主义理论的介入,人们越来越多地注意到鲁迅翻译理论的价值.鲁迅译论主要包括:翻译应为本民族的事业服务,异化的翻译策略有利于民族文化的重建;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有一个文化定位的问题;通顺的译文有可能导致"知识"的虚伪,迎合本土最易被接受的保守思维定式.鲁迅在那个时代就已敏锐地觉察到现代解构主义提出的问题.一些针对鲁迅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批评,不但有失公允,而且未能理解鲁迅所提出观点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着手,简要阐述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韦努蒂的翻译思想及其翻译策略,并以此为基础,结合Nida对翻译中涉及的文化因素的分类来分析林语堂早期的英文小说《京华烟云》中的文化翻译。林语堂先生对文化传输采取的异化策略有利于把相对弱势的中国文化作为异邦文化带入英美文化,有利于中国文化在国外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解构主义引入中国翻译研究之后,开启了新的理论视角。解构主义重估了译者和翻译作品的地位,为作品的重译和流传提供了理论支持,认为翻译离不开历史语境,关涉文化和政治权力,具有伦理性。重新审视解构主义能给予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一些启示:解构主义并非消解一切的虚无主义,我国翻译理论界应该重视翻译的伦理研究。  相似文献   

4.
鲁迅和韦努蒂(Venuti)分别是东西方异化翻译理论的代表,都主张保留译入语文化因素。然而,他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历史情境下提出的异化翻译理论,在文化沟通出发点和翻译策略上存在深层差异。文章从解读他们两人的异化翻译思想入手,分析了两人异化翻译思想产生的原因,并着重比较了鲁迅和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解构主义范式在翻译研究领域大行其道,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了巨大冲击。韦努蒂批判英语翻译中的归化策略,主张异化翻译;批评译者"隐身",呼唤译者"现身"。这一解构策略对于翻译研究的意义不容忽视,但同时也有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国内译界误读了韦努蒂有关归化、异化的理论,忽视了他的解构主义立场、提倡异化翻译的背景和目的以及异化翻译的具体探作策略;有意贬低了归化翻译的作用。通过揭示这些误读,可以让读者意识到国内的归化、异化理论与韦努蒂的理论的差异。从而正确地看待国内的归化、异化之争。  相似文献   

7.
传统翻译理论研究的焦点主要是: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free translation),可译(translatability)与不可译(untranslatability),以及传统翻译观中反复强调的忠实原则(the loyalty principle)。解构主义翻译观和传统的翻译忠实原则是截然对立的。作为一种不唯原文是从的翻译观,解构主义翻译观提倡的是意译而不是直译,但又与主张忠实原则的意译存在着不同。一方面,解构主义翻译观证实不可译理论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不可译现象也证明了解构主义翻译观存在一定的合理性。解构主义翻译观和乱译(willful translation)也存在着区别,解构主义翻译观与中国传统翻译观也存在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8.
异化和归化之争是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的一个热门话题.针对西方异化翻译理论是否适合解释中国翻译现象这一问题,本文考察了异化论的理论渊源和产生的文化语境,分析了异化论的理论内涵,并指出了异化作为文化政治项目的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9.
解构主义翻译观指出,翻译的目的不是为了“求同”,而是“存异”。因此,翻译应尽量反映语言之间的差异。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产生之前,多数翻译理论主张翻译应力求达到译文与原文“对等”。解构主义翻译观消解了传统译论中译作--原作二元对立关系,冲击了传统翻译观中“忠实”原则和“原文至上”的翻译原则,肯定了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新定义了译者在翻译中的地位,对原文与译文关系的处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为翻译研究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剖析解构主义反中心和反二元对立的基本哲学主张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的巨大冲击,揭示了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解构主义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其为翻译研究引入了新的思想方法,但是由于其翻译观存在的局限性,它也给翻译行为、译文及读者带来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1.
劳伦斯·韦努蒂引领解构主义思潮,将翻译学焦点转向异化归化之争,转向翻译中的政治文化因素和意识形态背景,转向素来默默无闻的译者群体,转向全球经济一体化下主流与非主流的文化纷争,给当今的中国译界带来了巨大启示。解析近十年国内学者对韦氏理论的传承与发展,分别从理论的贡献、争议、缺陷、比照等方面进行梳理,将对探讨韦氏理论的中国之路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解构主义思潮对西方翻译理论界的影响日益扩大,解构主义翻译思想应运而生。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大陆学术界开始有学者对解构主义翻译思想进行介绍和研究。从对中国大陆13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中相关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的词频统计分析来看,近20年来中国大陆解构主义翻译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翻译标准、文本的意义、译者主体性、文化因素和建构等五个方面,大陆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研究在接受和质疑的争论之中不断深化,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13.
通过剖析解构主义反中心和反二元对立的基本哲学主张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的巨大冲击,揭示了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解构主义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其为翻译研究引入了新的思想方法,但是由于其翻译观存在的局限性,它也给翻译行为、译文及读者带来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4.
传统语言学派、文化学派、解构主义学派将翻译研究本体分别认定为文本、文化因素、译者.它们分别处于翻译研究中的单一主体地位.作者认为运用主体间性理论所主张的"翻译研究中的多元主体间相互平等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共同构建翻译研究的本体"这一理论能够使我们更加客观地认识翻译研究活动.  相似文献   

15.
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文化立场,向来在翻译界引起激烈争论。翻译实质上是两个文化之间的转换,并非局限于符号学或者文字内部。普遍观点认为翻译过程中应更多的考虑把原语的文化,风俗和内涵传达给目的语读者。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主张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这可从三方面进行阐释:一是异化策略符合翻译标准中"信"的要求;二是翻译中采用异化手段能够更好地传达原语文化,满足译文读者了解原语国家的好奇心;三是翻译中采用异化手段可以丰富目的语语言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6.
美国著名学者Venutti在讨论归化异化问题时极力主张异化策略,然而他的策略是以采用不流畅、不透明的言语风格,刻意保留语言的文化色彩为前提的,这种翻译势必会破坏目的语的语法规范和文化规范。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在这种策略指导下的翻译在实践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看异化与归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派翻译理论将"目的加忠实"的理论模式作为其理论的核心,强调连贯性原则,主张采用多元化的翻译策略和手段,将异化与归化巧妙结合,取长补短,从而实现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吴小芳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3):55-57,127
以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当前跨文化交际环境下的文化意象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的局限性,前者只考虑源文化和作者因素,而后者只考虑目的语文化和读者因素,都有其片面性,不利于当前国际跨文化间的有效交流;以翻译的"体验性"、"互动性"和"和谐性"为切入点,论述了翻译应该既有助于文化意象的传递又有助于目的语读者对文化意象的理解;提出了文化意象翻译的"融合策略",该策略主张译文应尽可能再现源语文化意象及其内涵,真正实现翻译的和谐性,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有效交流。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正处于解构主义多元化的阶段,解构主义翻译观的新思路和新视角对于我国当代翻译理论建设有着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解构主义理论本身有诸多的局限性,但其所蕴涵、倡导的解构精神,对于开拓研究视野、深入认识翻译的本质、建构更加科学理性的翻译理论体系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借鉴外国思想文化的同时也要继承地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翻译理论,以期科学系统地构建自己的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20.
语言的多元性和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决定了翻译的绝对等值难以做到。异化翻译是一种尊重差异的翻译策略,而非主张一成不变地复制原作。文中就汉英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进行探讨后得出:作为翻译策略,"异化"与"归化"两者各有长短,也都有存在的必要,过分强调"异化"或"归化"均有失偏颇。翻译研究要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应该多一些包容,让各种翻译研究方法同台竞技,从而促进翻译理论研究的繁荣兴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