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476名少数民族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使用自编基本情况调查表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以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结果表明,少数民族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总状况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在身体症状上存在显著差异;留守男生在身体症状上与非留守男生有显著差异,留守男女生在自责倾向和恐怖倾向上有显著差异;七年级的留守儿童在身体症状上与非留守儿童有显著差异,九年级的在对人焦虑因子上有显著差异;留守儿童在性别、年级、与父母联系频率、不同监护人、不同住宿地点、父母任一方外出等方面均存在部分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2.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考察留守儿童与父母双方均在身边的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能力是否存在差异,初步探讨留守儿童错误信念理解的发展情况,随机抽取河南省144名4-5岁双亲外出留守儿童、单亲外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参与实验,对他们实施接受意外地点任务和意外内容任务两个测试.结果表明,单亲外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测试成绩显著高于双亲外出留守儿童;单亲外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非留守儿童完成测试的反应时间显著短于单亲外出留守儿童,即留守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发展水平低于父母在身边的非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3.
基于湖南安仁、澧县、安平276名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调查数据,对湖南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入学成熟水平进行考察,深入探究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入学成熟水平的现状及差异,并结合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及家庭经济状况等对农村儿童入学成熟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发现:1)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入学成熟水平之间差异显著;2)相比于留守儿童,父母文化程度对非留守儿童入学成熟水平的影响更显著;3)相比于非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水平对留守儿童入学成熟水平的影响更显著;4)留守时间和个人因素对留守儿童入学成熟水平有显著影响。主要建议:家庭应创造支持留守儿童入学成熟水平发展的环境;幼儿园应全面关注留守儿童入学准备教育;政府应在留守儿童入学准备教育上发挥引领与指导作用;建立政府、幼儿园、家庭三位一体的帮扶机制。  相似文献   

4.
采用问卷法以河南省农村普通中学的184名单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198名双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和173名非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依恋特点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农村留守儿童的依恋质量与农村非留守儿童的依恋质量差异不显著;(2)在依恋系统内部,农村留守儿童对母亲的依恋质量最高,并显著高于对父亲、朋友和照顾者(只针对双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的依恋质量,而对父亲、朋友和照顾者间的依恋质量差异不显著;(3)农村留守儿童的性别及其与父母的联系频率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依恋质量.  相似文献   

5.
农村留守儿童学业公平存在着群体内外的差别。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整体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男生成绩显著差于女生;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女生成绩差异大于男生;母亲外出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在留守群体内部最差。留守经历是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欠佳的主要原因,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恶化了留守经历对留守儿童学业公平的负面影响。解决留守儿童学业公平问题,要强化父母对孩子学习的指导和监管责任,设法改变家长的出行方式,尽量降低母亲的外出务工出行率;学校教育要在分类指导基础上注意留守儿童不同亚群体学业表现的差异性,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发展和完善寄宿制学校工程,着力解决学校的文化配套措施和心理健康辅导。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我国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现状,对六省市20 898名3—6岁农村儿童进行了心理健康现状评估,结果发现:留守儿童的孤独感、焦虑感、抑郁倾向和攻击性行为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同伴关系和亲子关系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情绪识别与应对低于非留守儿童。为加强对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一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综合主题活动,二是在班级建立亲情图书角,三是开展家书传递和其他亲子交流与沟通活动,四是按月组织形式多样的集体生日会活动,五是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促进项目幼儿园的教师进行培训,六是积极做好家园工作,七是加强对留守儿童的观察评估与支持工作,八是加强专家支持力度。为了分析项目的实施效果,对9 665名3—6岁农村学前留守儿童进行了前测和后测,结果发现:学前留守儿童增强了对父母的感情,更加关爱爷爷奶奶,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更加喜欢阅读故事,更加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同时,他们提高了安全与自我保护意识。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开展学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二是提高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三是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营...  相似文献   

7.
以惠州市七个城区幼儿园的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以《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测评量表》为主量表,使用差异分析与回归分析,调查惠州市学前儿童的留守情况以及相关的人口学变量,旨在了解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时代给留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留守学前儿童在性格缺陷、情绪障碍和行为障碍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地区经济水平会影响留守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留守女童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留守男童;公办幼儿园留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好于民办幼儿园留守学前儿童;大班留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好于中班留守学前儿童;独生子女或二孩的留守学前儿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要显著好于属于大孩的留守学前儿童;人口学变量是影响留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基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而开展的"留守儿童之家"社会干预实验结果显示,社会干预项目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其显著的推动作用。与对照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焦虑度等方面有积极的转变,甚至基本达到了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留守儿童之家"干预模式的可行性说明,政府应强化统筹协调,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领导和项目建设的监督。同时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监护责任监督制度,建设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和农村家庭互助队伍,实施代理家长制度,以切实构建起家庭、社区、学校相结合的关爱体系。  相似文献   

9.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留守儿童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抚养、教育和关爱,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文章以近三年来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为依据,综述了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以期提高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MHT量表对安徽省农村117名儿童进行调查,以考察留守和年级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1)3分标准与8分检出标准差异显著,表明双基线健康检出标准有很好的实际作用,低分标准可用于预防筛查,高分标准可用作临床诊断的参考;(2)农村留守儿童的对人焦虑、冲动倾向、孤独感及恐怖倾向检出率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表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较非留守儿童严峻;(3)非留守儿童孤独感显著高于留守儿童;(4)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恐怖倾向和身体症状上年级差异显著,并且7年级得分最高,总体呈N趋势变化,表明7年级心理问题最严重;(5)除冲动倾向外,学习焦虑等各因素女生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表明女生心理健康问题相对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研究采用华东师大周步成等人编制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对佛山市五区3000多名中小学生进行测查。以了解和分析佛山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为今后佛山市继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相应建议。抽查结果表明:1.怫山市80%以上的学生心理处于正常焦虑的水平.6.3%学生存在较严重心理问题;2.高中生比初中生和小学生较易出现心理偏差;3.女生较男生容易出现心理焦虑。  相似文献   

12.
幼儿心理健康素养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帮助幼儿认识、预防和处理常见心理障碍的知识、能力和信念”,是幼教学生职前保育保健的重要能力之一。本文将从个体、学校、社会环境三方面影响进行分析,并为提升幼教学生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环境状况及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使用家庭环境中文版量表(PES-CV)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河南省5所学校500名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不同外出类型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在家庭环境的情感表达和控制性两个因子上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流动子女与非流动子女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和恐怖四个因子上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流动人口子女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文化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和组织性与心理健康的多数维度呈现统计学意义相关关系。因此,要格外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改善家庭环境以有效提升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父母服刑往往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冲击,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心理健康和教育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常见心理问题包括自我评价偏低、情绪情感消极、人际交往不良、问题行为倾向等。社会、家庭和个体自身三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通过积极有效地开展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服刊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和积极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儿童发展的跟踪研究"(PSDMC)的调查数据,讨论迁移行为、社会变迁与家庭教育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发展轨迹在儿童性质、年级和性别上存在着显著差异。研究结论认为:人口迁移行为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具有异质性作用,且与儿童在迁入地所处的社会情境有关;社会变迁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并未起到应有作用;家庭教育目前仍然是改善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在强调家庭教育并向流动儿童提供社会关怀与支持的同时,为流动人口制订并健全保障性社会政策、消除社会不公与歧视,才能真正改变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不良处境。  相似文献   

16.
运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对某高校2012—2013年度计算机学院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测评,进而运用效应量(Effect Size)分析了不同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及在各个年级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大学生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一年级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表现较差,四年级毕业生的表现最好;一年级与三年级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焦虑、抑郁等几个维度上的表现明显差于男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城市与农村学生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并不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7.
研究者采用学生、教师、校长三种问卷对武汉市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尤其是他们在学校教育中的融合状况及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农民工子女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服从老师的要求,积极参加活动,尽力与同学友好相处。但随着年级的上升,一些问题开始暴露出来,例如厌学情绪的增长,不喜欢就读的学校,不适应现在的学习,等等。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智力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更易出现心理问题。通过建立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网络,发展自我决策能力,加强体育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注重优势发展,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中的作用,能够促进智力障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阐述随迁子女的概念,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个体差异,指出已有研究的局限与不足,并对未来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