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曹丕论文言气,后之言气者愈来愈多。气之为物,本难捉摸,严几道即曾劝人勿再使用这个气字。但文章之气是客观存在,曹丕“以气为主”又是文论源头,不讲是不行的。然而讲者往往“言之愈高,即之愈渺。”毛主席说:“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定义出发。”文气之所以越谈越玄,即由“从定义出发”,在概念上打圈子,而没有顾及实际。实际是什么?一是曹丕《典论·论文》这篇文章,二是曹丕  相似文献   

2.
曹丕的“文气”说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个重要问题,占有重要位置,引人注目.郭绍虞认为,“文以气为主”的“气”是指“才气”,“公干有选气”的“气”指“语气”。(《中国文学批评史》44页)罗报泽认为,曹丕的“气”,“合则为一,分则为二,‘文以气为主’之‘气’,及‘徐子有齐气’、‘公干有逸气’之‘气’,则指先天的才气及体气而言”。(《中国文学批评史》一分册165页)敏泽认为,“以气论文,则始于曹丕,他所说的‘气’,就是作者的气质和才性.”(《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册154页)李泽厚、刘纲纪认为,曹丕所说的“气…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散文?这个问题,解放后仅发表的专论已有百篇之多,可是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现在被大家公认的是,当代散文的概念已与古代不同。基于这种认识,便产生了散文的“广义”与“狭义”之说。对于散文的广义概念大家认识也基本统一了,这个概念可用作家老舍的话来概括,即“除韵文外,都可以叫做散文”。至于什么是狭义的散文?大家就齐说不一,众说纷纭了。  相似文献   

4.
<正> 风格是作家、艺术家艺术上成熟的标志,是作家、艺术家的个性及显示这种个性的艺术独创性在作品中最高而集中的表现。人们可以发现,有的作家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的则花费了很长时间才艰难地形成了风格,有的孜孜不倦,虽然接近风格的形成,但终在风格的大门之外。这是什么缘故呢?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学说,认为作家的气质和才能是形成风格的主要原因。刘勰对这个论点颇为重视。他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发挥了曹丕的学说,在《体性》篇中则提出了才(才力)、气(气质)、学(吸取)、习(磨炼)的学说,认为才、气、学、习是形成风格的原因。这就纠正了曹丕只重先天、不重后天的偏颇。  相似文献   

5.
试论“气”概念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这一概念是古代文论中经常使用的术语之一。它是从古老的哲学概念中借用,演化而来的,到曹丕以后,才正式成为美学术语,被凝定成为文论概念。一,魏晋以前对“气”的解释“气”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子,管子,荀子,发展到王充,董仲舒。他们都对“气”进行了不同的解释。但总的又可分两大类:其一是把“气”解释为精神现象;其二是把“气”看成是构成一切物质基础的物质元素。  相似文献   

6.
谈文学风格的刚与柔的,当推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中国历代文论选》注:“清浊,意近于《文心雕龙·体性》所说的‘气有刚柔’,刚近于清,柔近于浊。《风骨》篇说:‘翬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沉也。’是指气的重浊柔弱。又说‘鹰隼乏彩,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是指气的清新刚健。”曹丕讲的“气之清浊”。也就是刘勰讲的“气有刚柔”,不过这里又稍有差异。曹丕讲的“气有清  相似文献   

7.
曹丕《典论·论文》论述的文学理论问题,学者们已有深入的研究,论者们或专注于“文气说”,或侧重于“文体论”,或认为它由文体论、作家论、文章功用论和批评论构成。本文则认为曹丕从剖析“文人相轻”之因入手,独具慧眼地研析了创作主体之才、气以及个体生命价值实现的问题,从而构成了堪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首篇作家专论,开启了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自觉之先河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机会是上帝的别名。”那么,机会究竟是什么呢?在一个画室里,一个青年站在众神的雕塑面前,指着一尊塑像好奇地问:“这是谁?”那尊塑像的脸被头发遮住了,脚上还长有一对翅膀,雕塑家回答道:“机会之神。”“那为什么它的脸要藏起来呢?”年轻人又问道。“因为在它走近人们的时候,很少有人能够看见它。”“那它为什么脚上还长着翅膀呢?”年轻人又追问道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人文精神中,“天”是至上的,神圣的,但是不是决定一切的呢?进一步说,在这种景观中,人的地位和价值又何在呢?这种困惑在古代中国就具体化为“天命”与“人事”之分,体现为两者各自的权能和意义。司马迁立志要“究天人之际”,其内在动因就在于,他希图探究生活现象中“天命”的作用以及“人事”的作用,并对社会历史活动给予合理的解释。对“天命”与“人事”之关系的某种解答,对中国人文精神来说是难以迥避的。其重要性在于,如果把一切的一切都归于“人事”,那么,是不是只要遵天意,行仁义,就一定  相似文献   

10.
自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的见解后,这种没有定状、体积而又无所不在的物体一“气”,便闯进了我国的文学批评和创作领域。一千七百余年来,“气”,在我国文论中代有论及,不断发展,在诗文实践中极受重视,所谓“气为干,文为友,跨铄古今,鼓行乘空”。曹丕所谓的“气”,意指秉赋,是说气质修养所表现的文章风格,就是“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他就是以此对建安作家的优劣得失进  相似文献   

11.
约在一万五千年前,当白令陆桥随着世界性的最后一次冰期消失,亚、美陆地通道中断以后,古代中国同美洲之间有无海上交通呢?如果有,最早又是在什么时候呢?近几十年来,由于美洲发现有关中国的文物日益增多,正逐步证明古代美洲并不是孤立的。于是,欧美学者随之提出了一个热烈争论的问题,叫作“亚洲人横跨太平洋之谜”,其中蕴涵着古代亚洲人有没有这种航海能力的问题。本文的目的,主要是就我国航海、特别是越人远航的起源,以及在商殷以前中国人航渡美洲的若干证据,作些一般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正>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这是唐朝伟大诗人杜甫在《旅夜书怀》中因论事谏政得罪朝廷而被罢官后的一句牢骚话。然而,“官应老病休”一语却真实地道出了古代官吏退休确是因老因病所致。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始于何时?退休时须具备何种条件?退休后享受什么待遇等等,本文试作一些资料鉤沉和综述,以引起对此问题有兴趣的读者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一、官吏退休的由来官吏退休,旧称“致仕”。意思是将禄位(仕)交还给(致)国君。《公羊传·宣公元年》在“退而致仕”条何休注曰:“退,退身也;致仕,还禄位于君。”这种情况大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的呢?据现存文献最早的记载见于奴隶制的商朝。《尚书》卷八载:“伊尹既复政厥辟(孔安国传云:“还政太甲”),将告归,乃陈戒于德  相似文献   

13.
南北朝以后,对曹丕、曹植兄弟诗歌的评价基本是抑兄而扬弟,甚而谓曹丕“去植千里”。本文在考察、分析曹丕存世诗作的基础上,认为曹丕诗歌创作不仅成熟较早、风格刚柔兼备,更在“三曹”中形成了以清隽秀逸为主导的创作个性,独树一帜,体现了建安诗歌与汉末诗歌的内在联系。后人贬抑曹丕诗歌根本原因在于对“建安风骨”的误解。“建安风骨”是当时开放活泼、张扬个性的时代精神在诗歌创作中的体现,雄健刚劲之作是其中的一种风格,曹丕诗歌则反映了“建安风骨”的另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4.
以“气”的概念来论述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是中国文艺评论的显著特点之一,在文学评论中,自曹丕首倡“文气”以来,这一概念被广泛地应用于审美鉴赏评论、创作评论与作家论,使“文气”说成为自成体系的重要理论,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基本思想。然而,对“文气”这一重要概念,现代学者的解释却颇多分歧,大多认为“文气”即指现代文艺理论所谓的“风格”,如刘大杰、谭家健、炳宸等等。  相似文献   

15.
在各类题材的诗歌中,山水诗历来被视为“脱离现实”的作品,在为数众多的诗人中,山水诗人历来被视为“脱离现实”的作家。这种责备,表面上看去,似乎有理:当战乱纷起,生民涂炭,政治腐败,国步维艰的时刻,诗人却躲入碧水青山之间,“浮舟往来”,“啸咏终日”,这不叫作脱离现实,又该叫作什么?但是,紧跟着这种责备,却也跑来了两个回避不得的问题:诗歌乃至整个文学艺术所反映或者所应反映的“现实”,是否仅仅限于社会现实?如果古代诗人个个执著和奔忙于“国之利弊”,“民之休戚”,会不会有山水诗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文论,有其特殊用语,不同于国外与今日,更因古今语言有所差异,故在理解上往往多生歧意,这对于了解我国古代文论家的文学思想,便于今日借鉴。多有不利。曹丕“文气”说,即其一例。 “气”本中国古代哲学术语之一,自先秦诸子始,历代多有所论述。时至魏晋,由  相似文献   

17.
曹丕(公元187—226),字子桓,即三国时期的魏文帝。他是曹操的次子,因其兄曹昂早殁,于公元220年曹操死后袭位为魏王。不久,就迫使汉献帝禅位,自立为皇帝,国号魏。在他执政七年当中,政治上和军事上都没有什么突出的建树,但他却竭力提倡文学。他自己平素就爱好文学,并努力于著述。据《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记载:“初,帝好文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可见,他的著作是不少的。曹丕为什么这样重视文学著作呢?他在给王朗的一封信中说:“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 (见《三国志》裴松之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文论有很多非常重要的概念,如神、理、气、韵、意、象、风、骨等,但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气”。在古代文论中,“气”几乎无处不在,许多重要问题都与“气”有关,都用“气”来表述,许多重要概念如神、韵、风、势等都要联系“气”才能解释。但“气”又是古代文论最复杂的概念,它内涵丰富、涉及面极广,在很多情况下却又含义模糊、意旨源俄。因此,由之而形成的古代文论的“气”论思想既非常重要,又常使人难以准确把握,成为古代文论研究中的难题。但大体说来,古代文论的“气”论思想可以概括为自然之气论、作家之气论、作品之…  相似文献   

19.
先秦“元气”论认为,“气”是宇宙演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天地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源和动力,“气”也能解释人的生命现象。而到汉代“元气”论被发扬光大了,在“元气”论中,哲学与自然科学进一步交融渗透,“元气”论被借鉴和引进到汉代天文学、医学、音乐学之中,“元气”论被王允引入文学理论也就构成了他的禀气论,曹丕将“元气”论和禀气论融入文学批评,构建了他的“文气”说。  相似文献   

20.
“气”之概念起源于春秋战国 ,在其流变过程中 ,孟子、荀子、王充等自成一说 ,但都属于哲学理念 ,直到曹丕创立“文气说” ,“气”才凝定为美学术语 ;“气”从哲学上的论人到涵盖作家的个性气质及文学的特点 ,充分说明了以“气”探求作家的个性和风格具有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