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吴良镛先生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既为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构筑了框架,也提出要有目的有重点地运用相关学科成果进行融贯的综合研究。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提出"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出进行多学科交融研究。因此,作为国土空间规划重要基础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需要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生态、灾害等要素和区位条件,确定国土空间内进行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等的适宜程度。本文主要以青岛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实践案例,在客观真实公正地摸清资源环境资源本底条件基础上,研判国土空间开发利用问题和风险,明确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最大合理规模和适宜空间,落实不同主体功能区规划背景下的战略引领,以期支撑青岛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  相似文献   

2.
李和平  林涛 《城市》2023,(5):99-104
约束城市扩张、全域全要素管控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目标。城市边缘区承担着城市建成空间和生态空间内外要素、能量的渗透功能,围绕城市边缘区构建稳定的生态格局,是国土空间可持续管控的关键。本文遵循“源地识别-阻面计算-廊道识别”的基本逻辑,尝试采用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结合Linkage Mapper工具,建立渗透城镇开发边界内外的生态网络,建立复合城市发展诉求、契合“建成区-边缘区”生态格局的城市国土空间格局,进而提出“结构刚性”与“形式弹性”结合的管控方法。以贵州省习水县为例,对本文的方法进行实证。本文提出基于生态格局构建的国土空间规划优化、管控路径,可为保障生态安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国土空间可持续管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2019年5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的发布标志着国土空间规划成为新时期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其中,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三线"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内容。城镇开发边界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中指导和约束城镇发展的区域边界线,在城镇实际建设中承担底线控制和引导发展的双重作用。我国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思路总体采用底线思维,对于城市设计思维的考量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探讨。本文从城市设计思维出发,结合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对城镇开发边界划定过程中的格局识别、方案划定、边界修正等步骤提出城镇开发边界"修订"方法,并建议在生态斑块和空间单元视角下丰富城镇开发边界规整工作。  相似文献   

4.
李雪梅  刘倩 《城市》2020,(2):34-40
国土空间规划是政府部门加强空间管制并进行综合实施的指导性文件,是整合各类空间规划的实用平台。用地分类作为规划和管理的技术基础,是国家空间规划体系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以用地分类为研究视角,基于国土空间优化的大背景,阐述用地分类内涵,分析目前空间规划中用地分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重点比较当前我国各类规划的用地分类情况,进而为构建国土空间规划用地分类体系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
曾坚  贺蔚杰  曾穗平 《城市》2023,(5):10-18
国土空间的科学规划及综合治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随着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如何发挥技术的支撑作用,科学协调不同类型国土空间规划的关系,是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应用系统思维及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式现代化、国土空间规划及人工智能技术的相关关系做了深度解读,提出了基于多源数据的“五位一体”国土资源统筹调配策略;总结了基于智慧韧性目标的生态保护方法,明确了城乡规划多要素系统协同优化目标,梳理出多源数据在国土空间规划应用的关键路径;从国土空间优化、城乡重大基建统筹规划、国土空间的智慧治理、生态保护与空间资源统筹调配等方面,构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导向的国土空间规划理论。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快速推进中国式国土空间规划的现代化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以现试行的"双评价"技术方法对市县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时,往往出现评价出的农业生产适宜与城镇建设适宜用地重叠,难以支持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土地用途管制落地实施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本文受启于具有"自然的经济体系"之誉的生态学与经济学的共源关系,运用基础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原理,厘清土地覆盖资源供给与土地利用需求的多对多关系,解译出对土地覆盖资源利用的五大原则,提出"以追求正外部性为准则,以反映自然生态状况的土地覆盖资源供给和承载人类社会需求的土地利用之间的供需均衡为目的"的市县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自然经济学路径,以保障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土地用途管制落地实施能充分发挥土地覆盖的生态功能,并在"产权"清晰中可持续管理运行。  相似文献   

7.
由于行政体制分割和部门利益争夺,空间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资源环境承载力,造成空间管理无序、土地资源浪费及生态环境失衡等问题.笔者以固原市为例,首先分析中央对空间规划改革试点的要求以及市域国土空间开发存在的问题,进而以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划定"三区三线",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城乡空间布局,建立空间管控体系,最终形成市域空间规划一张图.  相似文献   

8.
正国土空间规划作为配置空间与资源的公共政策工具,也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深入,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愈加向往,空间规划也从"分"到"合",迈上了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9.
主体功能区是实施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的重要政策工具。本文运用国土空间的"区域"和"要素"特征认知,对我国主体功能区的理念认知和规划实践发展进行梳理,认为主体功能区无论是思想理念、划分对象还是实施手段都紧密围绕"区域"型国土空间的定位来展开。以"区域—要素"统筹视角进一步分析,发现规划实施过程存在"区域—区域"衔接不足、"区域—要素"传导不畅等问题。未来其制度的完善重点应从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优化现有区划、加强绩效考核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0.
关联耦合理论是当代城市设计的经典理论之一,强调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规律,并已被应用到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的各个层面。它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推动了近年来新兴遗产保护类型(如区域遗产、文化线路等)的界定与保护,并深化了既有传统遗产类型(如历史纪念地、历史文化名城村镇等)的保护工作。本文通过探讨关联耦合理论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提出文化遗产群落的概念,结合相关案例,梳理出以该理论为视角的文化遗产群落保护的一般方法,以期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提供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1.
<正>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乡村地区塑造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高效富美的生产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的重要措施,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保障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情况,探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提出乡村国土空间规划是乡村振兴的总牵引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乡村国土空间规划推动实施的重要抓手,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构成乡村地区国土空间治理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正>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现场,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组织编撰的《中国生态保护红线蓝皮书(2023年)》(以下简称《蓝皮书》)首次与社会公众见面。这是中国首部生态保护红线蓝皮书,系统总结了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历程、方法、成果和实践案例,提出了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的思路和建议。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代表性成果和重大制度创新。自然资源部结合《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编制,会同生态环境部、  相似文献   

13.
在回顾空间规划发展政策背景及交通规划相关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新时期交通规划在规划理念、范围、方式、方法上的变革。分析了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交通规划的定位、作用,探讨了交通规划三级编制体系,明确了规划组织主体和审批部门,合理的编制时机及编制形式。最后以四川为例,介绍在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交通规划同步编制、生态保护、交通用地集约发展以及建设用地空间保障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以沿运张秋古镇为研究对象,从生态韧性视角出发,基于古镇历史概况、现状分析和生态空间干扰因素分析,构建张秋古镇水环境空间研究框架,选取空间生态评价因子分析古镇生态空间敏感性,并构建水环境生态空间安全网络,进而对古镇水环境空间范式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古镇运河水面、汪塘以及水网面积较大的景观绿带为高敏感区域,分散式布局水网空间和古镇集中建设区域为中低敏感区域。结果表明:基于不同等级的敏感性区域,构建“节点—模块—廊道”的水环境生态空间安全网络,并提出“水安全—水技术—水径流—水管控”四维导向下沿运张秋古镇水环境空间范式。  相似文献   

15.
张尚武 《城市》2023,(5):80-83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城乡空间治理能力建设,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规划研究需要加强对城乡转型过程中的空间治理重大议题的关注。本文在解读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城乡转型和规划改革的实际,归纳了五个方面的议题:一个核心议题是中国式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战略路径;三个空间议题分别是中国的乡村问题与城乡融合发展、高密度城市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城市更新、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一个规划议题是提升全生命周期的空间规划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6.
生态分级保护是空间规划中重要支撑性内容,是全面协调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关系,实现各类空间差异化管控,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华蓥山东麓为例,通过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同时结合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进行分析,构建生态保护分级指数模型,按保护程度由高至低将研究区划分为Ⅰ、Ⅱ、Ⅲ、Ⅳ级。其中,I级保护区为基本生态控制区,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II级保护区为生态缓冲区,实行生态修复与城乡建设、产业发展负面清单管理制度;III级保护区为农业生态区,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健全绿色生态农业导向机制;IV级保护区主要为城镇村庄生态区,加强城乡居民点环境保护,推进人居环境建设。研究结果可为华蓥山东麓生态修复保护总体规划提供借鉴,对华蓥山自然保护区与城镇建设区之间生态过渡地带的精细化、精准化、差别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由于绿道所具有的"生态、文化、游憩"等多功能特性,城市绿道的建设可以和慢行交通系统、遗产廊道、雨洪管理系统相结合,以利于城市建设发展中所遇到的文化景观保护和生态修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综合解决。本文从"中尺度"的城市层面对西安老城区的绿地格局、慢行交通、遗产分布及雨洪排放等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老城区的绿色廊道网络、慢行系统网络、雨洪调蓄网络的基本策略和概念性规划,并指出将三者复合叠加,以绿道网络为枢纽形成复合性网络系统,可为"中尺度"层面的老城区城市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中国传统村落、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绩溪县湖村为例,关注如何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来促进传统村落这一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首先分析了湖村村落物质空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接着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与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的关系,再梳理政府、企业和社区三个层面村落物质空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结合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的湖村物质空间发展策略,最后提炼出构建"人—村—遗"一体化的发展策略、完善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加强以生态博物馆理念为核心的村落内涵建设及建设以特色产业为媒介的多方参与体系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县级国土空间规划作为"五级三类四体系"中侧重于实施的重要层级,其核心内容是实现对全县域、全要素、全过程的空间管控。本文从四川省大英县实践探索的角度,对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总体规划编制中基于县域发展战略导向的"优地优用"策略、基于县级尺度的五律导向研判评估策略、基于县域发展供需导向的留白控制策略以及基于县级层面服务于规划管治的技术支撑策略,为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提供了一定的技术范式借鉴。  相似文献   

20.
朱菁  储锰  张怡文  樊帆  董欣 《城市观察》2021,72(2):128-137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地面空间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而地下空间开发可有效解决该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大多从集约利用空间、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角度出发,对地下空间使用者的健康舒适这一视角关注较少.在解析健康、舒适与地下空间概念的基础上,基于环境心理学中的Vischer舒适理论,构建地下空间健康舒适构成要素的关系框架,并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地下空间主要特征的基础上,从通风系统、视觉舒适、安全感、声舒适四个方面提出了健康舒适视角下地下空间规划设计思路,从健康与舒适的视角丰富了国内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的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