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可乐》2007,(6)
记者叮咚报道:《窦娥冤2》开拍在即,艺人窦娥透露因为档期的原因,将不会出演《窦娥冤2》。外界传言寞娥最近火速搭上神秘外籍男子,与大导演关汉卿关系紧张,才是拒拍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2.
悲剧《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关汉卿的晚年剧作,是他现存十七本杂剧中最优秀的代表作,而且历来被推崇为元杂剧之首。剧本通过年青寡妇窦娥备受欺凌含冤而死的悲剧命运,广泛而深刻地揭露批判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同时通过窦娥从“顺民”到“叛逆者”的觉醒过程,异常强烈地鼓舞了被压迫者的斗志。它是我们认识元代社会的一面镜子。《窦娥冤》所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被人称颂,并誉满中外,主要的一点就是成功地塑造了剧中女主角窦娥形象。窦娥是被压在  相似文献   

3.
从信仰角度看窦娥之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窦娥是元杂剧《窦娥冤》中的悲剧主角,其人生悲剧的酝酿,有社会的因素,也有她恪守伦常观念的局限。这里着重从窦娥个人思想信仰的角度揭示了产生其悲剧的深层原因,认为其自觉把封建伦理纲常作为信奉理念和行为准则,迷信以守贞尽孝“修”得美满来世,乃是导致其泯灭自我,扭曲人性,酿成人生悲剧的最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不允许、蔡婆婆救窦娥的时间不够、蔡婆婆没有足够钱财和人脉、蔡婆婆的软弱性格、为表达戏剧主旨关汉卿的刻意安排几个方面,对蔡婆婆不救窦娥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关汉卿《窦娥冤》所传达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5.
关汉卿杂剧《窦娥冤》之所以被誉为“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亦无愧色”①的杰作,是与主人公窦娥形象塑造得十分出色分不开的。窦娥在婆婆临危之际屈招了“药死公公”的罪名,结果婆婆得以保护而她自己却失去了生命。窦娥的凛然气概令人赞叹不已,但从某些论者的话里话外看,窦娥虽死得激动人心,即未必“大义”,理由是窦娥“头脑里充满了贞节、孝顺等等封建伦理观念”,是在“按照封建统治阶级思想的指示,吸食起世上大量推销的迷信鸦片,进行自我麻醉。”窦娥“可称是封建社会的杰作--‘孝女’、‘节妇’的典型了。”如果照此逻辑推之,窦娥充其量不过是封建殉道者,她为婆婆而死的意义也颇值得怀疑了,而“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窦娥冤》自然也就有些愧色了。  相似文献   

6.
《古兰经》作为伊斯兰世界的综合性法典,以其优美流畅的语言,包罗万象的内容,影响着世界诸多国家的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本文立足于《古兰经》,从文本入手,分析、阐释其中蕴涵的美学思想,指出其本体美、生命关、和谐关的主旨,以期进一步了解、认识伊斯兰关学。  相似文献   

7.
关汉卿的《窦娥冤》第三折,窦娥临刑前发的三大誓愿中有一句“(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在注释此句时说:“汉东海有寡妇周青,为侍奉婆婆矢志不嫁,婆婆遂自缢而死。其小姑告官,诬嫂以杀人之罪;问官不察,竟判处死。  相似文献   

8.
《窦娥冤》中窦娥在临刑前所发的三桩誓愿与《说苑》所载的"东海孝妇"故事及《搜神记》所引《长老传》"孝妇周青"故事有渊源关系,而这种起誓的行为实际起源于祝、诅、神判一类的原始法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人们习惯将《二十四诗品》(以下简称《诗品》)看成中国古代文论的经典著作,关于《诗品》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但其思想主旨和理论体系问题始终存在诸多争议。与其将《诗品》看成二十四种诗歌风格或意境的论述,不如将其看成是一种生态哲学之思的诗性表达。《诗品》所表达的生态哲学观可从三方面归纳:钟爱自然之“天人合一”自然观;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之整体自然观;少私寡欲、清新淡泊之生态人生观。《诗品》是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天人合一”之生态观是《诗品》贯之首尾的理论体系之枢纽,从生态视角重新审视其思想主旨有助于挖掘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0.
魏源易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魏源的易著、易论以及《周易》经传对魏源思想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魏源的《易象微》一书虽已佚,但可考知其主旨是批评东汉古文易蔽于象数,肯定西汉今交易的通经致用,其写作时间当在道光十年以后,其《庸易通义》一文当作于道光元年左右。魏源对《周易》的作者、性质、哲理、易学的源流诸问题都有许多深刻的论述,其中以论《易》与《老》、兵家、黄老之学的关系最为精辟。他的改革思想、实学思想、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是《周易》的交易观、实用操作性和阴阳说。研究魏源思想,应该重视魏源的易学。  相似文献   

11.
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写了一篇传奇小说《莺莺传》,叙述了张生和崔莺莺之间的恋爱故事。此后,不断有文人墨客对其进行改造与补充。其中,以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最为著名。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其内容、人物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改变,由于承载这一故事的文学体裁不同,加之不同时期社会思想文化的变迁,使得爱情故事要表达的主旨出现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2.
钟林斌同志在《中国古典戏曲名著简论》中说:《窦》剧中“三桩誓愿的实现,鬼魂上场伸冤是消极落后的因素”,“这无疑在客观上散布了天堂地狱之说和今生来生的观念.”我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我们分析任何问题,绝不能只看表象,而忽视事物的实质,对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中鬼魂的出现,也应该透过表面,去窥探其实质.这样,我们就不难看出《窦》剧中鬼魂出现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与历史著述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一说法向为学者定评;以之探讨和论述历史,也为学者重视。然而,以之研讨中国传统法制文化,则不多见。本文试图以元代著名杂剧《窦娥冤》为例,来探讨元代法制的若干问题,以期有补于中国传统法制文化的研究。在方法论上,本文拟以《窦娥冤》文本与元代法律资料相互释证以及叙述与评论结合的方法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4.
《景福殿赋》是何晏的重要赋作,其主旨是表达何晏的政治思想。何晏是魏晋时期著名的玄学家,但其玄学思想与正始及以后的玄学思想不同,在他的思想中有鲜明的儒家色彩。他的儒家思想在其《景福殿赋》中有明显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景福殿赋》是何晏的重要赋作,其主旨是表达何晏的政治思想。何晏是魏晋时期著名的玄学家,但其玄学思想与正始及以后的玄学思想不同,在他的思想中有鲜明的儒家色彩。他的儒家思想在其《景福殿赋》中有明显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大学语文》教材茅盾散文《香市》中“革命”一词“注释”的辨析,揭示了它的政治内涵,并以此为基点,参照作者同期的有关散文和文论,探讨了《香市》的时代背景、思想主旨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题名来源于明代袁于令的传奇戏剧《金锁记》,而传奇戏剧《金锁记》则是对关汉卿《窦娥冤》的改编。张爱玲的"以戏为名"和"借题发挥"透露出其小说与《窦娥冤》之间存在着互文关系。这一互文关系特别地体现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叙事结构这三个层面。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悲剧的《窦娥冤》和"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夏志清语)的《金锁记》,二者之间的互文性生动地体现出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之间的演变关联。  相似文献   

18.
作为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窦娥冤》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窦娥冤》在两个明代刊本中的差别达到了引人注目的程度。具体而言,其体现在结构、曲文、思想、语言等几个方面。《古名家》本较为质朴自然,《元曲选》本在结构安排上更为合理、完整,文辞雅化,带有较多明人的审美取向。对于两者差异的形成,流传过程中的改动固然是重要原因,另外,也可能是版本源流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9.
一、《窦娥冤》创作年代考 关于《窦娥冤》的创作年代,学术界有个一致的看法,是在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之后。 例如: 吴晓铃《关汉卿戏曲集·编校后记》:“《感天动地窦娥冤》排在最后,是由于肃政廉访使是在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设立的。”  相似文献   

20.
关汉卿创作思想的高明、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作品不仅深刻地描写了人民的苦难,而且也充分展示了人民的反抗斗争。他的《窦娥冤》不仅写了窦娥遭酷刑和杀戮,还生动地反映了窦娥的坚强不屈和反抗斗争精神。这里我只就第一折有关蔡婆与窦娥围绕“招赘”事的对白及第三折[滚绣球]曲子,来谈谈窦娥反抗性格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