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对论题的历史回顾,可以肯定马克思提出"科学是生产力"和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功绩。从人身上的三套生产器官实证社会系统有三种生产:人的生产、物质生产和文化信息生产。它们在历史上曾相继成为第一生产。在现代社会,三种生产构成三个循环圈,这三个循环圈耦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超循环圈,共同构成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
生产力是由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劳动者又称为“人”的因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简称为“物”的因素,科学技术渗透和凝聚在“人”和“物”中,对生产力发展起重大作用。在现代化生产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一、科学技术可以转化成为一种现实的生产力 科学是人类知识的结晶,而技术则是科学知识在生产中的一种应用。它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从而转化成为一种现实的生产力。 第一,通过学习教育和训练的途径,转变劳动者的智力和技能。劳动者的劳动包括体力  相似文献   

3.
<正>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1988年,邓小平同志总结二次大战以来,特别是七八十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经验,进一步鲜明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同志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以及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都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指出这一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关于生产力的学说,提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的变革的作用,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认为要全面的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作用来看,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构成现代社会生产力并促进其发展的主要力量。现代社会生产力的构成是-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根据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多年实践及对社会发展的科学分析,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大科学命题,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一再说:“科学的力量也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另一种生产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生产力里面当然包括科学在内”。但“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命题,对科技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在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作用显然强调得还不够。 邓小平同志紧紧抓住“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这个根本原理,始终坚持把生产力放在首位,不仅在实践上高度重视科学技术、重视教育,并把知识分子看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狠抓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而且还在概括人类几千年的科技史,概括科学技术与生产发展的关系史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这一命题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是最重要的生产力,是构成生产力诸要素中的最重要的要素,利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起着首要的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生产力标准”的科学性,在理论上是无可置疑的.但生产力究竟包含哪些要素?这倒是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蒋学模主编的获奖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指出,关于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在我国理论工作者中,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同生产工具这两项构成了社会生产力;另一种观点认为,劳动对象也应该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现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也被人们普遍接受.但是笔者认为以上观点还不够全面,因为忽视了构成生产力的另一要素——经营管理.为什么这样说呢?理由如下: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以自然力为主,…  相似文献   

6.
当前学术界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上存在着以下两个主要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否意味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本身的一个构成因素,而且是第一位的因素? 在一些学术论文中往往把科学技术说成是生产力的一个构成因素,而且是起主导、决定作用的因素。有人说:“从现代生产力系统内涵看,科技是主导因素。生产力系统,既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实物形态,还包括科技、教育、管理、信息等知识形态要  相似文献   

7.
(1)当前,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研究和宣传,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即只注目于自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对社会科学技术也是第一生产力则注意不够。我们以为对此应加以纠正。 (2)在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命题的马克思主义中,“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的论断,首先是与马克思关于“精神生产”以及马克思主义所特有的“精神生产力”概念整合在一起的。 由于人类的任何有别于感性实践的理性实践活动,都包含着人的精神动因的过程~①,因此,人类的生产可从这一角度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作为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实践能力的展示,人类的社会生产力也分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初稿中,明确  相似文献   

8.
里格比认为马克思文本中存在着另外一种区别于"生产力决定论"的立论基础,即生产关系在社会形态变迁中具有首要性作用,并且宣称已经从马克思著作中找到了这种替代理论的文本依据。里格比的论证中有三个重要环节,即社会形式构成社会生产基本要素;据此可以区分各种生产方式;社会生产的每种形态都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事实上,这些论据不能支撑所谓的替代性理论,因为生产具有社会性质,但社会形式绝对不是生产过程的一种要素,它发展的不同阶段恰恰是生产力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是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本身不具有自身独立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9.
一众所周知,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的教科书中,一般都认为: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者构成的,是这三者交互作用产生的力量。其中任何一种要素作为单独的要素不能形成生产力,其本身也不是生产力。而且认为,在这三个要素中“人是生产力中首要的因素”。笔者认为,这种传统见解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随着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生产力要素的内涵不断充实,生产力要素的构成不断扩延。生产力要素的构成及构成生产力的每一个要素的内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扩充为生产力的发展要素,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一、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生产力是标志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生产力的构成,就内容来看,它是参与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的一切物质的、技术的要素总和,它的基本要素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生产力的质和量具体体现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之中.  相似文献   

11.
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应贯彻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培养的三个重要问题:一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坚持“以生为本”的办学思想;二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变革教育模式;三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突破单一人才培养模式,从科技发展、社会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出发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应成为中国当代校长共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针对传统的科学技术观即单一的自然科学技术观的片面性,运用实践思维方式,阐述了人的现实活动机制--自然科学技术、人文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技术融为一体的综合效应,考察了马克思的"全面生产"--物质生产、人的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关系的生产--理论,并在其指导下,提出全面科学技术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自然科技、人文科技、社会科技,并据此进一步讨论了科学技术哲学的门类构成及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晚年写作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阐述了古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国家起源的问题,尤其强调了生产活动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对两种生产理论的系统性阐述是贯穿国家这一历史必然产物发展过程的主线。从"两种生产"的角度,可以发现历史上物的生产与人的生存发展二者之间呈现出辩证否定关系,而国家就是两种生产实现统一之前的必然存在;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当人类社会真正实现共产主义时,阶级及由此产生的国家也会最终走向灭亡。  相似文献   

14.
史蒂夫·富勒是当代世界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在科学哲学界和STS研究领域享有盛誉。他从社会认识论思想出发,开辟了科学哲学研究的新方向和新领域;通过科学修辞学的引入,试图解决各学科间乃至科学共同体内外进行"人类的对话"的难题;通过对智慧设计论的支持,试图克服库恩的范式理论的缺陷,为大众广泛参与科学知识生产过程争取必要的空间。文章对富勒的科学哲学思想演化、内涵及其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与评判。  相似文献   

15.
试图从科学和技术的产生开始,将科技法分为古代科技法、现代科技法和当代科技法三个阶段,注重从当时的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背景为依据,从而比较清楚地概括出科技法的产生和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6.
广义设计学与“低碳”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京都议定书》的签订到其正式生效,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如今"低碳"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延展到了各个层面。笔者认为,"低碳"设计其实就是以设计为起点,通过设计原理、理念、方法、手段、技术等一系列的整合,创造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物质或精神产品。且这一创造过程,并不禁锢在某个狭隘的专业领域,而是上升为广义设计的高度,通过把哲学方法论、自然科学方法、技术科学方法、思维科学、行为科学、及其他先进科学吸收进来,以解决"低碳"设计中的各种难题。所以,透彻理解广义设计学的内涵、分析"低碳"设计中"整合"方式,才能探索出"低碳"设计之路。  相似文献   

17.
青年卢卡奇对在所有修正主义著作中被奉为神明的方法论——自然科学的方法,即自然科学通过观察抽象实验等取得"纯"事实并找出它们的联系的方法,展开了批判性论述,揭示了自然科学的"纯"事实之伪;对当时盛行的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也进行了抨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非常著名的思想——"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这对于我们探究自然概念的社会本质、探索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均有深刻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持论者认为"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和"系统科学"不是中医"优势",逻辑上根本不成立,亦缺乏事实根据。其"零岁平均期望寿命"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完全不符合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要求。其论说者既不懂"系统科学的要义",也不懂中医的特点。从科学哲学基础知识及相关知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三方面衡量,执其论说不能成立,并呈现茺谬。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这将是一门科学。于是,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就应当与人类的科学认识相一致。我们在深入分析复杂的社会系统时,也发现了"人的生存、人的自然、人的思维和社会结构"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四大前提。这样,人类历史科学的基本构架就是由马克思提到的四条公理再加上开放性这一外部条件而构成的一个科学体系。这个体系的逻辑演绎将借助科学进化理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阐述其运动形态和演化规律,最后的实践检验环节将从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实践来予以证明。  相似文献   

20.
民国保守主义者也是积极参与并大力推动"新文化运动"之士,而他们在输入西方学术理论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并不亚于"新文化"派。就人文社科——精神科学领域而言,民国保守主义者所引介并研究的西方政治、哲学、文学等方面的内容无论在质还是量上都不逊于"新文化"派对西学的引介和阐发。实际上,除政治、哲学以及文学而外,民国保守主义者还对历史、教育、经济等其他源自西方的精神科学内容多有引介和深化。有些精神科学方面的内容固然不是由民国保守主义者首次引入,但民国保守主义者对之的研究、传播则深化了国人对这些精神科学内容的理解。此外,还有一些精神科学方面的内容往往是由民国保守主义者最先引入国内,并对之加以生发论述,而这则极大地拓展了国人对西方精神科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