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人生发展的重要课题,传统儒家文化因其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哲学思想,为生命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具体意蕴包括生命可贵与坚韧的生命意识教育,生命安顿寻求的生命情感教育,彰显生命价值所在的生命责任教育。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生命本身如需得到关照和滋养,必然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映照与教育的相互作用。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历史演进和时代发展中传承和延续着对生命关注的精神传统,其过程在于以“文”的感化为本,塑造教育主体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重塑生命教育价值的时代导向;以“仁德”的教化为基,丰盈生命内涵,渗透贯彻“精神生命”教育的核心保障;以“行事”的实践为要,扩展“社会生命”宽度,共筑和谐社会的根本动力。以此为基础,就传统儒家文化对生命教育的推进,可以生命的协作教育实现生命教育的内化,润泽生命底色;以生命的价值释放实现生命教育的深化,丰盈生命层次;以生命的诗意情结实现生命教育的升华,绽放生命雅致。  相似文献   

2.
医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导致医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不到位,继而引发了较为严重的社会性问题?对传统儒道生死观进行解读,并结合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多维需求,研究其对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当代价值:引导医学生积极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启发医学生树立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科学生命观;提供医学生临终患者照护的哲学认知与实践指导;指导医学生调节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时代,需要把高校医学生生命教育进一步提上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日程。探讨新时代医学生生命教育质量,反思生命教育问题,在于揭示新时代医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 引导医学生掌握生命的知识、思考生命的意义、感悟生命的可贵、体现生命的本质。推动新时代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具体实践,需要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把握生命教育的时代之蕴,破解生命教育的现实之困,阐明生命教育的意义之维,探求生命教育的本真之道,提高新时代医学生生命教育质量,集中展示医学生提振人生境界、成为时代新人的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4.
华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对生命的关注、对现实生存能力的培养、对生命价值的提炼,为现代 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思想之基和生命之源,成为马来西亚华文大学道德思想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也是大学生生命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要发挥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明确传统 文化与生命教育的意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传统文化与生命教育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渗入传统文化与 生命教育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传统文化与生命教育的价值理念。本文从华人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在 阐述生命教育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探析华人传统文化与生命教育的关系,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特 征、价 值 取 向、路径选择、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分析生命科学馆在医学生开展生命教育中的可行性,提出利用生命科学馆作为特有的教育资源,将其作为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医学实践载体开展生命教育,帮助医学生了解生命本质,领悟生命价值,实现医学教育与生命教育的整合。  相似文献   

6.
人文性的、价值性的、德育的生命教育在方法上与科学的知识性教育有重大的不同,人文生命教育是生命的涵养。中国传统中曾经有过的讲辩义理的模式——“讲会”是对研究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效路径之一。儒家的“讲会”在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为青年学子寻找精神家园等方面有着重大的生命教育的意义,在提升青年学子的精神品质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生命观教育的核心:强化敬畏生命的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关注生命价值和生存质量的社会大环境中,生命观教育被明确地纳入了高等教育体系.高校生命观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生命观,最终实现生命价值,因此把握生命观教育的核心非常重要.敬畏生命是生命观教育的核心,引导并促进大学生强化敬畏生命意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历史上中西方有关生命的思想为理解生命、完善生命构建提供了参考空间,也为开展生命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梳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思想、西方哲学中的生命思想,挖掘和借鉴其合理成分,为今天的教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自从1968年,美国学者唐纳.华特士开始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生命教育很快波及到许多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潮,本文作者提出了生命及生命教育的内涵与结构,尝试用体验来内化生命教育的内容,让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积极响应叶澜教授的教育命题——"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1]由此感发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应以生命教育为核心。  相似文献   

10.
教育的原点是生命,教育的目标是"以人为本"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长期忽视个体生命"个我化"的内在要求,这对医学生的自我生命探索以及未来职业使命的担当产生极大阻碍。应当在医学生中大力开展生命教育,让教育回归生命原点,使医学生充分意识到生命的可贵性,懂得尊重自我和他人的生命、敬畏生命、努力实现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1.
庄子作为中华文明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有着独特而深邃的生命观。他关注生命深层次的问题,在对生活、心灵层面的思考,在对人生态度和生命存在价值的取向上,有许多值得欣赏与借鉴的地方,重新回归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寻求并摆脱当代大学生心理困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儒道传统文化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独特的理解,认为人作为一种特殊的有意识的生命存在物,在不断追求自身价值和意义的过程中完善自我。生命与教育有着深刻的联系,教育就是要唤醒生命的价值和激发生命的活力。立足于儒道传统文化对生命的理解,有助于构建生命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3.
人文性的、价值性的、德育的生命教育在方法上与科学的知识性教育有重大的不同,人文生命教育是生命的涵养。中国传统中曾经有过的讲辩义理的模式——"讲会"是对研究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效路径之一。儒家的"讲会"在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为青年学子寻找精神家园等方面有着重大的生命教育的意义,在提升青年学子的精神品质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梁漱溟之所以借用柏格森生命哲学作为批判唯科学主义的思想武器,就在于它是高扬直觉主义而对理智主义和科学方法进行批评的哲学。援柏格森生命哲学入儒,借以比较中西文化,批判唯科学主义,这是梁漱溟重建儒家形而上学的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则是,他欲以生命哲学去抉发中国文化的价值,向人们展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思想所包含的“真理”,将西方文化导向中国一路,以此证明儒家的人生态度具有独特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具有意识形态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继承本国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在中国历史上处于显学地位的先秦儒家思想。先秦儒家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对当代思政实践具有启发意义的因素,摘其要者有“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德治国”的政治观及对良好道德品质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当代社会的发展中,生命意识的淡漠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造成此状的原因包括教育理念的偏离、社会价值取向错位、潜在的生命意识淡漠以及文化环境嬗变的冲击等。在全社会加强生命教育,构建科学健康的生命观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7.
开展生命教育,应溯本求源,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挖掘和汲取宝贵的理论与经验。《论语》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智慧,尤其是孔子贵生重仁的教育理念。《论语》对开展生命教育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从呵护肉体、实现价值、诗化生活、升扬境界等4个层次探讨了孔子的生命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8.
当前,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在全国各地方兴未艾、如火如荼,但是,大都重在知识传授,使本已不堪重负的学生再增负担,也使传统文化经典的精髓--生命涵养功能被湮没.本文认为,经典诵读应该由传授知识走向生命涵养,发挥文化经典的生命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医学生生命认知现状,分析其深层次原因并探讨生命教育的有效对策。方法:采用自编医科院校大学生生命教育调查问卷,对704名学生进行调查,通过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多元逐步回归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年级学生对生命本身认知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0.516,P=0.002),不同性别学生对器官捐献的意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3.149,P<0.001),不同专业学生对临终关怀的了解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8.637,P<0.001),不同性别( χ2=23.246,P<0.001)、专业( χ2=23.445,P<0.001)、年级( χ2=19.788,P=0.019)的学生,在获取生命的认知来源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医学院校应重视生命教育,培养医学生更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实现“救死扶伤”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20.
生命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思考的重要问题,其中老子哲学思想中所蕴涵的"道法自然"的生命境界是一种通过"无为而为"的生命践履追求人的生命之"真"与"朴".当代中国人面对全球性、人类性的生命矛盾与生命危机和中国人自身传统文化失落与社会转型的痛苦抉择,面对自身生命观的困境,需要有当代中国人自己的生命观念.当代中国人应以现有的生活世界为根基,现有的生命境遇为契机,以对老子哲学生命境界之真义把握为财富,实现当代中国人真实的"自然"生命观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