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近年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领域中,逐步形成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政治领袖人物的哲学思想研究与专业哲学家的哲学思想研究并重的基本格局,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理论内容.而在中国现当代专业哲学家中,就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做出重大贡献而言,冯契可以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王向清教授的新著<冯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正是反映这一内容的一个学术成果.该著的主要成就是,大致梳理和划分了学术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历史阶段,初步确立了判别学术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要标准,合理地评价了冯契哲学思想特别是其"智慧"说的哲学性质和历史地位,系统地阐明了冯契对学术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要贡献,深入挖掘了冯契哲学思想中具有独创性的理论内容.  相似文献   

2.
2010年10月26日至27日,"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与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湘潭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越南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联合举办.  相似文献   

3.
2012年6月22日-24日,由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和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共同举办的"文学理论发展前沿问题"全国学术研讨会于在湖南湘潭和吉首成功举行.来自南京大学、暨南大学、中南大学、湘潭大学、吉首大学、西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江苏教育学院等10多所高校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与会代表围绕"文学理论发展前沿热点现象"、"文艺学知识建构的反思"等论题展开热烈讨论,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4.
大学与生俱来的"政治论"与"认识论"哲学的矛盾与冲突,同样存在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之中。以政府为主导的"外铄式"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尊重大学自身属性的"内生性"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这两种矛盾与冲突的具体体现。两种哲学观的矛盾与冲突是造成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困境的根本原因,主要体现在现代大学制度的形成机制、形成依据和生命态度三个方面。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过程中,应直面这一矛盾与冲突,充分尊重大学的优良传统,重视大学的主体性作用,化解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哲学困境,实现"内生"与"外铄"两种制度的有机结合,形成"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2006年10月26日至27日,由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和湘潭大学共同主办、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承办的“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第23届年会,在湖南湘潭顺利召开。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名誉会长吴介民先生、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吴元迈先生,俄罗斯联邦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尤·鲍列夫先生以及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学术月刊、文艺报等50家单位70余名专家学者共聚湘潭,围绕“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的…  相似文献   

6.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5周年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又适逢纪念毛泽东同志题写校名并指示"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暨湘潭大学建校50周年之际,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举办的"现代化视野中心的毛泽东思想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9月7-9日在湘潭大学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7.
金岳霖先生和冯契先生曾就认识论(知识论)是否具有人文关怀的问题展开过讨论.我们采取了冯契的观点,即认识论不仅要研究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而且要研究理想人格如何培养的问题.冯契观点承续的是中国哲学的"尊德性而道问学"的传统.对于辩证法,我们从分析主观和客观的辩证关系入手,说明了辩证法所包含的人文情意.对于本体论,我们由实事求是出发,阐明了本体论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8.
冯契哲学方法论的创造性运用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研究中国哲学史、以广义认识论解读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以辩证逻辑方法重建形而上学、以综合创新方法建构“智慧说”哲学体系和以转化再造方法传承中国哲学话语方式。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冯契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努力克服研究中“左”的和形而上学的倾向,取得了重大突破。冯契以广义认识论解读中国传统哲学,阐释其“天人交互”的总特点,深化了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的新认识,也为中国哲学研究提供了一条新进路。冯契以辩证逻辑方法对“转识成智”机制作了系统、深入、科学的说明;而能正确理解有限与无限的辩证法,是冯契能够对“转识成智”予以证成并实现其形而上学重建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周倩  乔丹 《南都学坛》2011,31(5):121-124
大学精神是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点的词汇。人们之所以对大学精神内容的认识不一致,是由大学精神的特性所决定的。大学精神具有稳定性和能动性,普遍性和差异性,发展性和时代性。现代大学精神衰落主要表现在办学理念彷徨、大学制度残缺、创造能力贫弱、人文理念缺失、学术风气不正、批判精神式微等方面。重构与重振大学精神需要重新审视办学理念、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保持社会批判态度、科学与人文教育交融、创造知识改造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10.
《湘潭工学院学报》2007,10(2):F0002-F0002
沧南,安徽合肥市人,1924年5月出生于一贫苦农民家庭,中共党员,湘潭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任中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理事、湖南省哲学学会顾问、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顾问。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一直是我国哲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领域之一。当前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微观个案研究,因为通过微观研究可以总结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具体内在机制和规律,从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最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明诗博士的专著《冯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在这一领域做出了很大努力并取得较大成绩的  相似文献   

12.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来指导边远民族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利于边远民族地区的高校找准自己和经济发达地区高校的差距和自己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制定适合边远民族地区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了"爱教育"、"爱人"、"爱智慧"是"大爱"的内涵;分析了"爱"是教育的灵根,是道;指出了"大爱"是"道"中之"大道",它统领着大学精神,是现代大学功能和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  相似文献   

14.
湘潭大学座落在毛泽东同志的故乡、历史名城湘潭市西郊。毛泽东同志亲自题写湘潭大学校名。它是一所文、理、工综合性的重点大学,设有14个系,28个本科专业,35个研究生专业(学科),成人教育部,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的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思想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应成为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特征和指导原则。按照以人为本理论,大学在加强制度建设中,要深刻把握以"人"为本和以"物"为本、以"个别人"为本和以"每个人"为本、以"当前利益"为本和以"长远利益"为本之间的关系,突出制度建设的正义性、民主性、服务性和激励性,并在制度建设的设计、制定、执行和监督各个环节中,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始终、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6.
冯契建立了科学的辩证逻辑方法论体系,其理论来源是我们探索冯契辩证逻辑方法论原理的钥匙.冯契辩证逻辑方法论原理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有:中国古代和近代方法论成果、毛泽东方法论思想和金岳霖"经验之所得还治经验"思想.  相似文献   

17.
廖小平,属虎,湖南邵阳人。哲学博士。33岁破格晋升教授。现为湘潭大学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迄今在5所大学工作,并先后担任学报主编、学生处长、教务处长、党委委员、社会科学处长、宣传部长。现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  相似文献   

18.
2010年4月10日,由湘潭大学出版社、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主办的<文学理论导引>座谈会在湘潭大学召开.来自湘潭大学、佛山大学、井冈山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座谈会由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洁群主持,30余位与会代表从各方面对<文学理论导引>一书给予了评价.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看法,是唯一正确的方法。张岱年、冯契等人对此也作了很好的工作。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远远高于在农业生产方式的封建社会母体内产生和发展的封建文化。文章具体分析论述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给我们的启示,并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根本之点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实践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田建国教授的《体验和谐大学》,着力解决当前面临的且必须解决的问题。从全书的结构和内容看,它以"和谐大学背景"、"和谐大学理念"、"和谐大学德育"、"和谐大学管理"、"和谐大学发展"为基本构架,对和谐大学建设的根本性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探索与疏理,字里行间透视着一个学者对教育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追求,一个政府官员对高校发展的关切与希望,其视野之宽阔、内涵之丰富、立意之高远、论断之前沿,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为数不多的优秀成果之一。贯穿《体验和谐大学》一书的是"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质量为基"、"科学管理"、"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