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在合川县草街子附近的凤凰山颠,有一座庙宇——古圣寺.一九三九年七月,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在这座古庙里创办了一所驰名中外的育才学校.  相似文献   

2.
在抗战最酷烈的1939年,偏僻的西南小镇江安迎来了现代中国第一所国家主办的高等戏剧学府———国立戏剧学校(该校于1940年6月改名为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下统称国立剧专),学校原址在南京,抗战爆发后,一度迁至长沙,后迁到重庆北碚,为躲避日寇空袭辗转而至江安,在江安一呆就是六年。六年里,国立剧专不仅为中国现代脱颖而出的戏剧精英们提供了一个继续创作的安静的庇难之地,而且在艰难的岁月里,继续探索戏剧教育之路,为抗战输送了大批戏剧人才,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在建国后成为才华出众的优秀艺术家,如:谢晋、刘厚生、张雁、瞿希贤、田广才、石联星…  相似文献   

3.
文章叙述了古圣寺的特色 ,开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论述了古圣寺开发应注意整体规划 ,联动建设 ,创建清晰的空间结构和合理的功能分区 ,烘托主题 ,强化特色。同时 ,应注意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有利于教育改革和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新华路位于长宁区,东起淮海西路,西至延安西路,全长2434米,为沟通延安西路、定西路与淮海西路的重要通道。1925年,原名安和寺路(Avenue Amherest)的新华路开始修筑,属于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筑路;1943年,汪精卫政府接收租界,改名为察哈尔路;1947年,以附近的法华镇改名为法华路;1965年改名为新华路。  相似文献   

5.
为实施新学制,培养师资,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重庆创办了第一所正规的师范学校--官立川东师范学堂.民国建立后,该学堂改名为川东师范学校.1932年,该校设立乡村师范专修科.次年,专修科迁至沙坪坝磁器口,并先后改名为乡村建设学院、四川省立教育学院.1950年,四川省立教育学院与1940年创办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西南师范学院.1985年,西南师范学院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6.
<正>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是中国水利部直属的一所高等院校,学院的任务是培养本科生,适量招收专科生、研究生,开展以应用科学为主的科学研究.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是由1951年创立的北京水利学校,1952年筹建的北京水力发电学校,1956年筹建的北京水力发电函授学院三所学校于1958年10月合并建立的.当时的名称是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归属水利电力部.从1951年至今,学院经过了45年不平凡的历程.1969年北京水利水电学院迁至河北省磁县岳城水库工地,后交由河北省领导,并改名为河北水利水电学院.水电部收回后于1977年又迁至河北省邯郸市,1978年9月改为现校名.198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学院迁到河南省郑州市,1990年开始在郑州新校招生,1991年校本部迁至郑州.  相似文献   

7.
徐上峰 《社区》2010,(29):34-35
千百年来.永福寺一直是我国的佛教圣地。它位于湖南省宁远县九嶷山古舜庙和玉珀岩的西北侧,系南齐时(479年)为护卫舜祠而建,原名无为寺,又名报恩寺。(宋)太平兴国5年(980年)改名永福寺,迄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  相似文献   

8.
今年10月,广西师范学院迎来了自己值得纪念的40周年校庆。 40年来,广西师范学院走过了艰难曲折而又不断前进的道路。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解放,百业复苏,广西同全国一样,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然而师资十分缺乏。为了加速培训新型的中学教师,省政府领导决定,1953年10月在桂林成立了广西中等学校教师进修学院,居改名为广西教师进修学院,——这就是现在广西师院和广西教育学院的共同前身。1955年,学院迁到省会南宁。嗣后,她几经搬迁、易名。1963年8月迁到现址——南宁  相似文献   

9.
谈金铠 《北京纪事》2013,(8):97-100
四中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顺天府在北京西什库筹建顺天中学堂,1907年2月正式成立。1912年9月29日,改名为京师公立第四中学。1928年改名为北平市市立第四中学校。1949年改名为北京市第四中学,简称“北京四中”。校名由郭沫若题写,镌刻在校门的上端。  相似文献   

10.
一、加利福尼亚高等教育概况 加利福尼亚公立的高等教育是伴随着1862年创建的加利福尼亚州立普通学校(现在的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San Jose),1868年根本法案中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创建开始的,到1920年,已有7所普通学校,当时议会决定消除区域性的管理界限,将其改名为师范学院。1935年,议会将其改名为州立学院,并正式批准将师范教育的课程扩展成文科、自然科学和包括农业在内的各  相似文献   

11.
魏孝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名元宏,生于北魏皇兴元年(公元467年)八月,死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三月,终年三十三岁。他五岁登基,在位二十九年,是中国历史上鲜卑族的一位年青有为的皇帝。他颁行俸禄制,反对北魏官吏贪污舞弊;颁行均田制,促进北魏农业生产的发展;颁行三长制,编订北魏户籍,安定社会秩序;并把北魏国都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迁到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改革鲜卑族的旧式衣服;禁说鲜卑族语言,提倡汉语“正音”,以汉语作为北魏通行的语言;改革鲜  相似文献   

12.
陈定荣 《社区》2013,(26):32-32
北仑西南边有一座历史悠久的灵峰寺,每逢葛仙翁生日,香火非常旺,远近数十百里的信众都会爬山越岭前来参拜。在灵峰山东麓居民集聚处,原有一座不同凡响的“灵山书院”,后来改名为“灵山学校”,曾经于清代、民国年间出过众多学科的名人,如著名的化学家虞和钦、文学家王鲁彦、经济学家李权时、生化学家林国镐等。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育才学校的办学特色陈韶峰半世纪前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用今天目光去考察,可以说是一场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其历史经验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育才学校的办学特色有三:一、管理体制陶先生说:“育才学校全盘教育基础建筑在集体生活上。这里不是一个旧的...  相似文献   

14.
参予教育体制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探索教育产业化道路……相貌清瘦的杨杰致力于教育产业已两年多了,他投资创建的重庆一中寄宿学校已初具规模,显现出了如灼灼春蕾般的盎然之态。 虽然不在教育战线,但他却是一个教育改革的研究者,始终以一个企业家的眼光,进行教育产业的实质性探索…… “夫善国者,莫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劝学。”基于这种认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全国自上而下都在关注如何培养发展全面的人才,如何促进教育的改革。 重庆亨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杰,以一个企业家的眼光,和重庆市市属重点中学、“…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九年在重庆召开的全国笫四次老舍学术讨论会上,有的同志提出:纵观老舍一生的创作,解放后的创作出现了“大滑坡”。此论一出,专家们争先恐后地发衷意见。其感情之炽热,争论之热烈,令人难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看法:解放后老舍创作人滑坡;解放后老舍创作上坡;老舍一生创作是骆驼双峰,解放前小说创作高峰,解放后戏剧创作高峰。初听起来;似乎言者都有道理,说“大滑坡”者认为老舍解放后的创作存在着赶任务、写政策的倾向,为政治所左右。  相似文献   

16.
《石门颂》是东汉建和二年(148)镌刻在褒谷石门西壁的摩崖石刻,《郙阁颂》是东汉建宁五年(172)镌刻在略阳县(穴且)口的白崖,嘉陵江西岸峭壁上的摩崖石刻。书体皆为汉隶,都是我国著名的汉刻。现在这两方摩崖一个凿迁至汉中市博物馆;一个迁到略阳县灵崖寺。至于它们的书法艺术价值和在金石学上的地位,素为历代学者和书法家们所推崇。然而,对这两方摩崖的文化特征有何异同?应作何认识?看法则不尽一致。研究这些问题对进一步全面认识这两方摩崖刻石的价值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就这方面作点比较论述。  相似文献   

17.
从中唐元白韩杜(牧)时起到旧民主主义时期止,论杜诗注杜诗的专著及散篇,较论注其它诗作的,为数独多。解放后,论杜选杜的专书,数量仍占论注古代作家的首位。但偏重杜诗的内容,不及其形式(这一倾向来自“五四”时期的刘大白、胡适)。打倒“四人帮”后,论杜者转而专说杜诗的艺术性,考证之作点缀而已。就出版数量论,五十年中,言古典文学者仍以论说杜诗为独多独盛。更有专刊一种(《草堂》,近年改名《杜甫研究学刊》)  相似文献   

18.
寒山寺     
黄墙绿树、庄严幽深的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10里的枫桥镇,寺始建于梁武帝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贞观年间高僧寒山曾在此当主持,遂改名寒山寺。宋太平兴国初年,节度使孙承佑重建浮图七  相似文献   

19.
耶鲁大学 (YaleUniversity)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新港 (NewHaven)。学校创建于 1 70 1年。当时 ,以詹姆斯·皮尔庞特为首的一群康州公理会牧师说服州议会允许成立一所教会学校 ,并说服州法院投票赞成“特许建立教会学校法案”。大学的校名源于英国商人伊莱休·耶鲁的姓 ,并于 1 71 8年正式定名为“耶鲁学院” ,1 887年 ,学校董事会将其改名为“耶鲁大学。”据说 1 70 1年成立学校时 ,是从一位校长、一位教师、一个学生和一幢校舍起家的。如今 ,已过 30 0年校庆的耶鲁大学 ,有 1 40 0多名教师和数千名其他工作人员 ,学生人数为 1 1 0 0 0余…  相似文献   

20.
刘勰的卒年,言人人殊,向无定论(《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刘勰条[一九四页];说他是宋宗室刘道怜之孙,卒于宋后废帝元徽元年[四二七]。这显然是把两个根本不同时代而只同姓、名、字的的刘勰,混为一人)。现姑就《梁书·刘勰传》末“(撰经)证功毕,遂启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敕许之。乃于(定林)寺变服,改名慧地。未朞而卒”数语,作初步试探,冀有知人论世之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