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汉儒称"儒学"为"儒术"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这个概念,不见于先秦典籍,为汉儒所独创.汉儒创造这个概念,用来称谓"儒家的学问"或日"儒家的学说",但汉儒又用先秦已有的"儒术"这个概念来称谓"儒家的学问".汉儒为什么称"儒学"为"儒术",以至于兼用这两个概念来称谓"儒家的学问"?文章藉梳理"儒学"、"儒术"概念之衍变历史以说明这个问题,并认为,在汉代,"术"化儒家思想,将儒家思想由重"道"转向重"术",是时代对儒家的要求,汉儒之所以称"儒学"为"儒术",与这一时代要求有密切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2.
鼓楼是侗族文化的直观标志,是侗族人民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从鼓楼装饰到以鼓楼为中心开展的对歌、说古、讲款、“多耶”等,无不是传承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鼓楼在侗族本土文化传承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广义的视角看,鼓楼是传承侗族本土文化的学校。  相似文献   

3.
在南部侗族地区,"萨神"是普遍信仰的至高无上的神灵,很多研究者从"萨"的名称考察,认为"萨"是侗族最早崇拜的女性始祖,同时认为"萨"也是中华民族女神崇拜的代表.笔者认为侗族的"萨"应该就是中国上古时期的"社".从"萨"的名称,神坛建置,祭祀仪轨等都能证明侗族的"萨"与上古"社"制信仰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鼓楼,是侗族独特的建筑形式之一;鼓楼文化,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鼓楼文化研究,必然成为侗族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鼓楼文化研究,有待进一步系统化和深化。本文拟对深化鼓楼文化研究所不能回避的几个问题,谈点看法。一、关于鼓楼的起源及其演变鼓楼的起源问题,由于侗族民间只存零星的传说,史籍中也没有系统完整的记载,而现存于侗族地区的鼓楼实物又大都修建于清末民初,时间不过几十或百年左右;少数修建于清朝初年的,距今也不过至百多年的历史。因而,关于鼓楼的起源问题,至今仍然是一个谜。有人从民族史角度研究,认为早在唐代或更早一些,鼓楼已经成为侗族之文化,与侗族先民同时并居于岭南,迄今已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南侗“鼓楼对歌”文化模式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侗族大歌于明代之前,就以正式的鼓楼对唱形式出现在南部侗族聚居区域,从古到今始终履行着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鼓楼对歌形式可以分为"请姑娘"和"吃相思"两种形式。鼓楼对歌体现了农耕文明社会发展特定阶段的文化样态,其蕴意了侗族人对自然、农事、生活等百态的认知与朴素的文化情怀,并以行为示范的方式成为侗人文化传承的特殊模式,丰富发展了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  相似文献   

6.
侗族的鼓楼原本只是南侗地区常见的建筑形式,但在旅游场域中逐渐成为整个侗族的民族景观.本文试图探讨鼓楼在侗族传统社会中的社会文化意义及其在当代的变迁,并指出现时的鼓楼实际上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脱离了地方社会文化根基的文化展示景观.  相似文献   

7.
乐乐 《北京纪事》2018,(7):45-47
近日天气晴好,我闲来无事,拿着新买的相机到处跑,拍些老胡同和名人故居的照片.在鼓楼东侧的帽儿胡同里,我发现了一个小小的门脸儿——"小人侠剪纸艺术馆".橱窗里陈列着十分精致的剪纸艺术品,旁边写着"免费参观"的字样.经常逛鼓楼、南锣的人都知道,这附近有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艺术馆",打着原创的旗号贩卖旅游商品,不过眼前这家开在胡同里的剪纸艺术工作室,看起来与它们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8.
鼓楼是中国西南侗族的一种建筑形式,而作为一种民族符号,鼓楼远比其它侗族符号如油茶、大歌等更具影响力.本文试图讨论鼓楼作为侗族符号的建构、操作与标准化的过程,及其对侗族认同与自我概念的型塑影响.  相似文献   

9.
道情是道教音乐的主体部分,也是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情、竹琴、渔鼓、嘭嘭鼓等都是道情的不同称谓.前人关于道情产生的时间、地点、形成过程等结论都有待商榷,产生时间至迟应该在西汉时期,产生地点应该定位在古代大中原地区,形成过程应该是先有"俗曲道情",后有"法曲道情".  相似文献   

10.
很少有哪一个民族有这么鲜明的文化标志。只要你一跨进侗族聚居的村寨,就会发现“有侗寨必有鼓楼,有鼓楼必有侗寨”,那气势雄壮的鼓楼矗立在侗村侗寨之中,和绿水青山相映成趣,你会为这种美所惊叹,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立体的侗族文化——鼓楼,鼓楼和侗族文化是共生的。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汉语研究中,一般认为语气助词"呀"是"啊"的语音变体,但在近代汉语中,"呀"却有着相对独立的语法地位,直到清代才被逐渐纳入语气助词"啊"音变的轨道。同时,从比况助词"也似的"到"呀似的"、"那似的"、"哇似的"的词形变化中可以发现,在汉语史上存在从"呀→啊→呀、哇、哪……"演变的语音链条,"呀"存在丢掉韵头音变为"啊"的语言事实,因此我们不排除"呀"为"啊"一个来源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研究选取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州直部分县市汉语授课幼儿园各民族儿童691名,运用经过修订的“儿童入学准备状况教师等级评定表”对抽样儿童的发展水平进行团体等级评定,所有数据输入SPSS15.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汉族与少数民族儿童在身体健康与运动技能、情绪与社会性上无显著差异,而在学习方式、认知和一般知识、言语发展等领域均有显著差异,各少数民族儿童之间发展水平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生计模式是生成民族文化的根基。布依族铜鼓十二则民歌,不仅以唱颂铜鼓为主题,展现铜鼓在布依族社会中的重要文化意义和神圣礼仪,而且详细地叙述了布依族春耕、施肥、管理、秋收等稻作生产生活的文化特点。民歌内容本身既反映了布依族的生计模式,也传承了生产劳动知识及其相关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14.
明李贤《大同鼓楼记》收录于《四库全书》。从现存的大同鼓楼、李贤的生平、《大同鼓楼记》提供的历史文化信息及大同鼓楼的建筑年代等方面对明代大同鼓楼与《大同鼓楼记》作初步研究,认为现存的明代大同鼓楼,并非此前一些学者所说的建于明初洪武年间,而是建于明英宗天顺末年至明宪宗成化初年,即公元1463年至1466年之间。至于明代大同城的修筑,更是经历了明代前期多个朝代,历时近100年才得以最终完成的。  相似文献   

15.
关中西部方言判断句末的语气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中方言区西部肯定式和疑问式判断句末尾往往有语气词出现,如户县等处的判断语气词是“一块”,眉县等处是“一个”,宝鸡等处是“哩开”,陇县固关镇是“哩该”。“哩开”“哩该”的“哩”是“一”字增音所致,“开”的本字是“块”,“该”的本字是“个”。关中方言区西部肯定式和疑问式判断句末尾有语气词出现的根源,是受共同语里所具有的“你以为他是什么好东西?二流子一个”一类句式影响并且长期语法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程度副词“太”的否定格式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主要有“太不VP”和“不太VP”。它们的句法结构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复杂。学者们对“不太VP”的句法结构的看法存在差异。通过对其句法结构的比较分析,揭示其内部存在的不对称现象。  相似文献   

17.
以体验哲学的理论为基础,探讨了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中"意义即使用"、"语言游戏"、"家族相似性"、"语言生活形式观"等的形成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为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认知角度,从中看出他的语言哲学中的认知萌芽。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的形成源于他的身体体验,隐喻和范畴化是其产生的方式,认知的无意识性是其产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出土的有关"社、稷"祭祷的简文,证明卜辞中的"兇"当释为"稷"而非"叢",稷与社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自然神灵,而不是郑玄所称的"原隰之神"。社、稷皆有坛。"社稷"一语既是诸侯国家政权的代称,又是天下的代称。"社稷"一语的合称在商代就已经出现,而非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19.
《道德经》作为中华第一部个人学术专著,既是哲学圣典、道家首典,又是文章宝典、文章学元典。它不但包含老子的文章写作论和文章阅读论,而且内蕴丰厚的文章本体理论基因:“文原于道、文以明道”的文道观,“道法天地、文法自然”的文法观,“疾伪存真、言而有宗”的文质观,“言可表意、言不尽意”的言意观,“有无相成、虚实相生”的形神观,“‘无为’思维、辩证否定”的文思观,“言之有德、积德治文”的文德观.“关在真善、关在科学”的文美观。  相似文献   

20.
王念孙认为,《荀子》“脩道而不贰”中“倚”、“贰”二字分别由“循”和“贰”形近而误。但通过对典籍中“脩”和“循”的致误情况进行统计,考察典籍中与“脩道而不贰”语境相近的“贰”的含义,并结合出土文献以及前人的训释加以分析,我们认为“脩”与“贰”均不误,“脩”有“遵循”义,“贰”为“改变”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