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1 毫秒
1.
南部侗族地区几乎每一村寨均信仰"萨岁","萨岁"不仅是村寨的保护神,而且是最高神."萨岁"崇拜起源于侗族父系集团的"始祖母"崇拜和"土地"崇拜."萨岁"崇拜在具有普遍性的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区域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形象,有的区域在特定的时代需求下,还将"萨岁"与本区域的女英雄形象结合在一起."萨岁"崇拜对于侗族村寨内部资源的整合及区域间的联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侗族的原始信仰,经历了自发盲目的阶段。本文以侗语地区绝大多数侗族先民的原始宗教观和宗教文化为主要内容,对侗族信仰文化,略作论述。侗族地区原始宗教崇拜主要有,以祖母神“萨”为核心的祖先和英雄崇拜,泛神论的自然崇拜,以及种类繁多的图腾崇拜。其中,又以对“萨”神的崇拜最为普遍和广泛,历时最久,所崇拜和信仰的内容最为丰富,祭祀仪式也最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贵州黎平县龙额乡赶春社仪式活动中的花脸形象,以"双性同体"①的符号表征,"深描"②了隐藏于古俗文化背后的意义结构.1.民俗意义上,赶春社与源自于中原古俗的春社祭祀社神祈求丰收大同小异;2.赶春社以捞鱼为仪式的核心,其寓意与"圣婚"③时期人类对性活力、生命繁殖力的崇拜有关;3.花脸形象以符号聚合体的方式总合了前2个意义的蕴含,即以"双性同体"的符号方式,昭示"人类富有生命创造力和繁殖力的完美状态的周期性回归"④的可能性和再度现实性.总之,人类学意义上,侗族赶春社花脸形象的"双性同体"符号表征,在于编织从属观念基础范畴的具有解释性功能、反映人类社会历史信息与普遍规律的意义之网,且在族群集体的信仰诉求的源头上规限及制约着一个民族对世界的定义与解释.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俗中的"鱼"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在中华民俗中的吉祥意义,可从上古历史文化背景着眼来进行考察:初民的谋食方式及对司水鱼神的崇拜使鱼成了丰收富裕的象征;而由水生殖信仰演化来的鱼生殖信仰及鱼本身繁殖力强的特性,使"鱼"在传统文化中染上生殖色彩,成为婚姻、爱情的象征物或性爱隐语。  相似文献   

5.
西南地区考古发现的金属制品"摇钱树",是当时人们为满足求财愿望,在原始信仰树崇拜观念驱动下而创造出来的自然崇拜对象,自汉代开始传入云南大理地区.从历史的角度比较并结合文献及传说考证可知,这种信仰崇拜与大理白族先民的同类信仰接触后,形成有机整合,丰富了白族先民的树崇拜民俗文化内涵,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6.
行业神崇拜是民间信仰的一个类型.新中国成立前,端砚行业拜"伍丁"为师傅,每年举行祭拜"伍丁"活动.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活动被取消,2006年复办.复办拜师节,祭拜仪式规模更大,但恢复的是仪式,而非信仰.仪式的恢复是走向信仰的起步.行业神崇拜所体现出来的祖先崇拜、尊师重道等传统观念对于复兴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广西三江县梅林乡车寨村是典型的侗族传统村寨,灵魂观是当地侗族人观念世界的核心。复杂的宗教信仰及信仰礼俗蕴藏着侗族人独特的灵魂观。车寨的宗教信仰体系中不仅有草木、山石崇拜等自然崇拜,萨岁、土地公等神灵崇拜,还包含信奉灵魂不灭的祖先崇拜。这些复杂多样的信仰及相关祭祀仪式,镶嵌着当地侗族人的生态伦理观和灵魂观。  相似文献   

8.
"五显神信仰"是一种历史悠久、传播地域广泛的民间俗神崇拜。"五显神"原为宋代徽州婺源的一个地方民间俗信神灵,后来在南宋皇室及部分官吏的推崇下,被引入佛教寺院供奉崇祀;宋元以降,又演变为道教的神灵而得到广泛的崇拜。然而,宗教界及学术界关于"五显神信仰"的研究还非常之少,因此,关于历史上五显神产生的时间、神源、信仰分布状况、与民间俗神"五通神"信仰之关系、与佛教"五通仙人"等信仰之关系以及历史演变情况等,还十分模糊,有些论述似是而非。本文对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关于"五显神"的信仰崇祀状况进行考述,以求廓清相关史实。  相似文献   

9.
神癨信仰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民间造神、祀神心理机制着手,对民间诸神信仰的流变状况加以整理,阐释了各种神癨原型的意义,认为诸神名称、形象、意义的衍变,生动地反映了民间社会观念和意识的变迁.神癨信仰之研究,可以为认识中国民间社会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0.
九洞侗族萨岁崇拜论吴定勇萨岁崇拜是侗族特有的宗教现象,它以其独特的宗教内容、个性特征迥别于周邻兄弟民族的宗教形态,就是在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民族的宗教文化百花园里亦称得上一枝奇葩。千百年来,萨岁崇拜在侗族社会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对侗民族的生存发展、生...  相似文献   

11.
贵州侗族服饰就是一个独特的隐喻体系,它是通过服饰的三大核心部位来完成对其民族历史、文化、精神及意识的隐喻:衣服的款式和颜色宛如一颗杉树,隐喻的是民族精神的本源,是人与自然和谐一体观念的表达;发式宛如土堆,隐喻的是始祖居所,是"萨"崇拜信仰的形式表达;头花宛如新生命,隐喻的是情爱和生殖力,是自由、快乐追求的表达,是柔性美文化的体现。贵州侗族服饰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隐喻,表现了该民族最纯真的艺术意志和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12.
白族的本主信仰,是白族社会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宗教;其底层是原始社会的土地神或社神崇拜,在社神的基础上不断叠加而形成;在白族社会实现和谐有序的内在需求之下,众多体现白族社会价值观念的杰出人物被塑造成为本主神;本主信仰的实质或最终目的,是建构白族民众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及其对自己的自信,帮助其实现各种人生福祉,同时实现社会的有序、和谐与永续发展.本主信仰与白族传统社会的发展在总体上是相适应的,并且作用巨大.  相似文献   

13.
试论古代越人的“蛙图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越人(百越民族)信仰的图腾是什么?学术界先后提出了鱼图腾、蛇图腾和鸟图腾等三种观点。从上古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的情况看,鱼图腾和蛇图腾两说均难成立。笔者认为,除了崇拜鸟图腾之外,古代越人还信仰“蛙图腾”,有上古文献、考古发掘报告和民族学资料可以为证。  相似文献   

14.
在研读中国历史典籍以及日本《古事记》、《日本书纪》关于日本古代历史记载的基础上,以"崇拜太阳神"与"崇拜鬼道"为切入点,探讨日本"国体论"产生的意图性,即为统治阶级的代表——天皇服务;以"信仰鬼道"与"信仰天皇圣性"为出发点,探讨日本"神道为国家最高精神理念"的国体论精神根源;从"日出处天子"与"神国意识"的角度,揭示日本在对外由始称"臣国"到自称"神国"这种由卑微到傲慢的转变中,膨胀的不是国力、国体,而是对"自我神明"的信仰。这正是统治阶层所期望的把神道崇拜、天皇崇拜和国家崇拜融合成外在的"神国思想"、内在的"天皇信仰"的国体论本质。由此得出"在古代日本,作为国家信仰的国体实际上就是一种国家崇拜的宗教"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略论秦汉时期民间的社神信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神信仰发端于原始先民对土地的自然崇拜。先秦时期 ,社神地位很高 ,社祭是最隆重的祭祀典礼。秦汉以来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人们对自然依赖程度有所减弱 ,认识水平也不断上升 ,社神的神圣色彩开始逐渐消退。社神在百姓心目中不再是敬畏崇高而是亲切自然 ,地位呈逐步下降之趋势。社神从神坛逐渐步入民间 ,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变得日益人格化、世俗化和大众化。秦汉时期的民间之社有乡社、里社及人们自发组织的私社。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全面搜寻古代典籍相关记载入手,考察了战国楚墓出土文物"镇墓兽"的真实名称与身份,认为"镇墓兽"即"坟羊",应为"幽都"主宰,即死亡和毁灭之神,其巫术神话衍生物有"夷羊"、"土伯"等,其原型应为麋鹿,其产生年代不会晚于殷商,为上古墓葬中的厌抑之物.  相似文献   

17.
远古时期,人们出于对蚕神的崇拜而赋予桑树以女性的特征,成为人们祭祀先妣、上帝和图腾之社之场所,其所祀神之名称三代各异,但后来统称为高。桑林之社也就成为祷雨和祈嗣等活动的舞台,商王和周天子亲自参加并得到礼法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神信仰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民间造神、祀神心理机制着手,对民间诸神信仰的流变状况加以整理,阐释了各种神原型的意义,认为诸神名称、形象、意义的衍变,生动地反映了民间社会观念和意识的变迁。神信仰之研究,可以为认识中国民间社会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9.
母神崇拜是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一种宗教行为 ,这种宗教在我国的先秦时期发展为社神崇拜 ,母神崇拜和社神崇拜的思想基础是先民崇奉“同类相生”的哲理 ,认为人的行为可以影响大自然 ,因此他们在女神庙里安放孕妇 (女神 )进行祭祀或者在祭祀社神时提倡男女婚合 ,以期通过人类的繁殖达到农业丰收的目的。这种行为蕴涵着将宇宙万物与人融为一体的思想。隐含了“生”、“阴阳”、“天人感应”等观念 ,这些观念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侗族文化资源,从其形态上看,可分为物态文化、符号文化和观念文化三大类。物态文化如鼓楼、风雨桥、民居、侗锦等日用品,它们具有实物属性,表现了侗族特有的社会经济生活和民族特征;符号文化包括侗族神话传说、诗歌、音乐、舞蹈、侗戏、礼仪风习等,它们通过象征和特有的拟喻手法反映侗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观念文化如“萨”崇拜、伦理道德等,它直接表达了侗族意识形态的过去和现在。从内容上看,侗族文化资源概括了侗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