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植于西部大漠地理空间,雪漠的"大漠三部曲"在对自然、动植物的民间化、传奇化书写中,沉潜着现代文明的反思与家园意识的建构。叙事策略上的文化空间间离与时间对峙的审美间距,生成的是敦实厚重的异域情调之美。对大漠村落的民间禁忌、方言土语、情爱悲歌的乡土本色书写,闪射出异域情调的文化忧郁意识。  相似文献   

2.
城市与乡村的多重拟想关系,使一群既承继着农人的血脉基因又浸淫于物化城市的"亚类属"作家,在"逆城市化"的乡村散文创作中,被宿命地建构成了"刺激(城市)—反应(回望、想象)—呈现(乡土)"的写作心理图式。"精神的乡土"与"物质的乡土"的悖离,生成了城市镜像中"依爱"与"悲悯"的新乡土散文书写的复调形式。城市镜像中的乡村散文,其当下意义主要在于对乡土本真的呈现或是对乡土精神的拟想。  相似文献   

3.
邓宏顺的长篇小说《铁血湘西》展现大湘西各色人等的国仇家恨,在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情境中执着于湘西题材的深度开掘,在多元书写的人物形象世界里将英雄与土匪并 置,使得小说充满传奇与浪漫融合的特质,乡土风格得到了诗意般的凸显和呈现。  相似文献   

4.
将阎连科的乡土小说放置于乡土中国文学书写的整体视野中,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对其苦难与权力书写的独特性进行深入探析,可以发现,尽管他仍以乡土大地上“世袭”的问题——苦难与权力作为最重要的书写主题,但是其对“疼痛的身体”的原生呈现,对反抗苦难的独特思考,对权力运作的个人反思,对乡村境况的极端化、粗鄙化摹写等都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传统乡土书写的格局,呈现出个人化的面貌。  相似文献   

5.
乡土审视、农民书写一直是当代作家阎连科写作的重要主题,这也使他成为当代文学乡土小说创作的中坚力量。"瑶沟系列""和平军旅系列"作为阎连科乡土书写的重要存在,写出了穿梭在乡村与军旅两个不同空间中的农民的生存特性。把阎连科的乡土小说放在新文学乡土小说史中来考察,其小说精神的独特性在于阎连科在批判性与审美性两种乡土审视之外开启了一种平视性的乡土审视,这种平视性的乡土审视的形成又与非知识分子化的写作立场与苦难叙事有着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大漠祭》中西部民歌——"花儿"与西部农村女性生活方式的关系分析,认为西部女性对生活的理想和对爱的追求就如同西部人所广泛传唱的经久不衰的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花儿",展现了西部农村女性在特有自然条件下一种独特的美。  相似文献   

7.
作为山西的70后作家,葛水平的创作聚焦于自己故乡的乡村。她小说中的乡村书写,通过对乡村女性生存境遇的多重审视,揭示了女性的工具角色和失语状态;叙述乡村女性情欲的无忌展示,表达她们对性的要求以及对爱情的追求;其对乡土历史女性的日常生活书写也为女性乡土书写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表达方式和论说空间。  相似文献   

8.
与其散文一样,刘亮程的小说《虚土》和《凿空》也是对新疆农村的书写。这两部小说都试图通过对新疆农村地域特色和神秘色彩的强调来完成乡土世界的建构。然而,在建构乡土世界的同时,一方面小说透露出这一空间的某种可疑性;另一方面,对生活其中的某些个体而言,他们始终是这一乡土世界的他者。这样,刘亮程对乡土的建构却最终被呈现为一处异域。从乡土世界的建构与失落,小说传达的实际是对自我身份认同的焦虑。  相似文献   

9.
尹守国的长篇小说《路过合庄》以辽西一个小山村"合庄"为视点切入,聚焦于高速公路修建这一事件对乡村生活的深刻影响,以小见大,展现出广阔的农村生活图景,塑造了新时代农村的农民群像,传达了乡村脱贫致富的时代强音。小说对于乡土世界的深情凝望和对于乡土文化的怀恋与挽留,无不饱蘸着作家对于乡村的深厚感情和热切希冀。小说故事主线清晰,语言简洁质朴,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品格,可谓新时代乡土书写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10.
孤岛时期师陀对乡村与都市持双重疏离的态度,游荡于乡村与都市之外。乡土、上海和北平,在师陀的散文中是互为参照的文化空间,"走"的主题是贯穿师陀散文的一根主线。师陀的乡土书写采取"怀念———走近———离开"的叙事模式,混合着眷恋与拒绝的双重情感态度;他的都市书写则维持在"走"与"留"的张力中,流露出孤岛生存的焦虑与惶惑。拒绝都市、缅怀乡土与乡土迷梦的破碎,使得师陀眷恋"半农村性质"的北平。由北平怀旧所产生的"老家"认同带有虚拟和替代的性质。  相似文献   

11.
作为北美华文文坛常青树的张翎,从早期专注故乡温州书写的"江南"三部曲,到近年来长篇巨作《阵痛》《流年物语》《劳燕》,其文学创作广受关注与赞赏.新近整合出版的"生命力"三部曲,尤其彰显了张翎在小说主题与艺术探索上的不懈努力.叙事主题上从绝境体验与灾难叙事入手,展现人在艰难生存状态下直面重压、救赎自我的生命历程,体现她对生命的多重思考与深切关怀;情感结构上关注人物关系彼此碰撞、冲突的情感纽结,书写纽结解开的过程,以展现跨越时空、种族、文化等方面的人类共性;叙事策略上专注于叙述声音的多焦点叙述,营造众说纷纭的声音效果,并不断锤炼叙述语言,化典雅浓重为平实自然,符合小说人性意旨呈现.  相似文献   

12.
陕西当代乡土小说书写的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当代十七年"时期的乡村革命书写;二是20世纪80年代的乡土改革书写;三是20世纪90年代的乡土历史书写;四是新世纪出现的"废乡"书写.陕西当代乡土小说的书写方式与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以及理论观念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13.
余华坚守以人为本体的乡土叙事。本文将以余华的乡土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为个案文本,通过平民生存的叙事视角、叙事内容、叙事话语三方面,分析作家余华的乡土文本如何重构了乡土文学本真的平民生存叙事。  相似文献   

14.
基于西部与东部、乡村与城市文化时空的差异,雪漠“大漠小说”中的边地与边地之外的空间对垒形成了时间上的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间离与建构的是虚实相生的文学意境。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交叠叙事中,其小说文本中的疾病隐喻、等待主题、父权制度等文化主题的书写,表征的是女性的生存悲剧意识与边地世界的文化忧郁意识。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以雪漠的创作轨迹为线索,以雪漠对西部地理空间和西部乡土精神的超越为着眼点,从叙事空间、叙事手法、叙事语言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入手,探讨《西夏咒》在艺术创作上对"农村三部曲"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救亡压倒启蒙"是李泽厚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著名观点,对人文知识界和社会语境产生了重大影响,《红高粱》即是莫言受此影响的重要作品,置于百年现代文学的坐标系中,不难看出《红高粱》关于战争历史的呈现完全迥异于此前军旅文学为读者提供的书写经验,对于农民革命书写中农民英雄,《红高粱》置换了其中的主体性内涵,而在关于人的发现的各种叙事中,《红高粱》以强者的发现在八十年代有效地照应了五四时期的新文学源头。  相似文献   

17.
红柯的西部小说抒写了壮美雄阔的荒山大漠、草原湖泊,热情讴歌了大西北的激情、血性和力量,表现了作者对西部英雄的想象和重塑。《复活的玛纳斯》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方面都显示了作家的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18.
贺享雍.一位很有影响力的当代四川乡土小说作家。他扎根乡土、坚守乡土,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当代农村发展变革和农民生存状态的乡土小说。本文试从山水咏叹调、农村变革的歌赞与审视、人性之“神”与人性之“魔”这三含方面来解读贺享雍的长篇乡土小说书写。  相似文献   

19.
地域之于文学创作有重要影响,对于相当一部分作家,其生活和创作的地区的文化特征,会影响到其作品。林白是中国当代女性主义写作的代表作家之一,其后期的创作与前期相比又有重大转型。林白前期小说的女性人物占据了叙事的主体部分,这些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不仅是被男权社会欺骗和放逐的写照,也是来自北流之类遥远异乡对于政治中心的疏离。林白以女性独有的感知叙述女性的生存,以一种封闭、自我的叙述方式,有力拓展了女性存在的生理和心理意识。而在《万物花开》等作品中,作家将目光投向了广大的中国乡土;在《致一九七五》中,隐藏在历史深处的人们不再向镜呓语,而是被作家提到了叙述的前端位置上,这代表作家创作出现了更为敞开的姿态。林白前后期创作转型,实际上蕴涵着当代文学的若干重要问题,如中国女性主义创作如何实现突破、中国乡土景象如何书写、当代作家如何描写底层、中国经验如何呈现等。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作家李娟凭借其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地》获得了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李娟打开生命之光,照亮了安放在心灵深处的那片向日葵地,领悟岁月的馈赠。她用"独具性灵,透明而慧黠"的文字书写独特的个人生命体验,呈现平凡生活的真实面貌,抒发内心深处对大地、母亲以及边地人民深沉的爱,展示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进而反思人类的生存困境。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地》寄托了作者浓浓的人文情怀,其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值得深入探索和挖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