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1 毫秒
1.
节水抗旱新材料在榆林沙区造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造林成活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造林的成败。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制约造林成活率的因素,除了适地适树和采用先进适用的造林技术外,水分条件尤为重要。对筛选出的节水抗旱新材料液态膜、旱育苗、移植袋、固体水和吸水剂等在榆林沙区常用绿化造林乔灌木树种樟子松、油松、侧柏、园柏、杨树、花棒、踏郎等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这些新材料不但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而且能够促进其生长发育,特别是旱育苗系列产品改变了节水抗旱材料大多采用的物理方法,从植物生理学角度出发,培养苗木的抗旱基因,实现节水的目的。因此,这些节水抗旱新材料可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推广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陕西省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新时期陕西防沙治沙取得了新进展,但当前防沙治沙存在着治沙任务艰巨、沙区生态状况脆弱、沙区开发与治理的矛盾等问题,对今后的防沙治沙应采取加大依法治沙力度、切实保护沙区自然植被、推行生态补偿机制和实施科技治沙战略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沙区碳汇同湿地碳汇、草原碳汇一样,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碳库之一。沙区碳汇研究有利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进行防沙固沙工作、提高应对气候变化水平。内蒙古自治区的沙区面积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有发展种植碳汇林的广阔空间,因此沙区碳汇的研究将对区内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毛乌素沙区具有明显地域优势的气候、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调查分析入手,分析了现阶段毛乌素沙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水资源浪费严重和植被破坏严重等。提出了毛乌素沙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为大力发展沙产业和协调好矿产资源开发与水资源利用的矛盾及重视植被恢复和重建工作。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毛乌素沙区自80年代起开始使用飞播造林种草这一治沙方式。本文通过对131户当地牧民的调查,比较分析了飞播户与未飞播户之间,以及飞播户进行飞播前后在经济收入、沙地面积、草场面积和环境意识上的变化,证明了飞播对农户经济收益和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显著影响,且长期效益更加明显,并提出了飞播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泡椒人生     
彭晃 《社区》2012,(22):57-57
记得小时候,入了盛夏,辣椒就开始挂果成熟。妈妈一篓篓摘了回来,最嫩的部分做成虎皮青椒,热锅里炒熟后加一点油出锅,比饭店里放肉末的都好吃;中等熟的配菜用,青椒炒土豆丝、干丝、海带丝,微辣可口;熟成红椒的,洗净用刀切成丁,用竹筛摊开晾上一天,然后拌着蒜、花椒、生姜片,放进泡菜的坛子。  相似文献   

7.
应用系统化学预试法对陕北沙区天然臭柏(Sabina vulgaris)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陕北沙区臭柏中可能含有糖类、蛋白质、有机酸、强心甙、黄酮、香豆素、挥发油、甾醇、以及蒽醌类化合物和三萜类化合物等各类化学物质,是一种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药用植物。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辽宁省1981—2006年造林面积变化的分析,发现造林面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策的影响。利用基于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分析影响辽宁省造林面积变化的其它因素,发现造林面积与造林成本、木材价格、木材产量以及利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以此为依据,提出加快木材市场化改革进程、拓宽林业融资渠道、加强森林采伐更新管理等增加辽宁省造林面积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理论点津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捕龙画凤,重在点睛。”一个生动、有力、韵味无穷的结尾,会照亮全篇,  相似文献   

10.
沙区灌丛植物利用产业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区灌丛植物的开发是沙产业的组成部分,开发型的沙漠治理是沙区生态建设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合理地利用沙区的灌丛植物资源,既可以促进沙区生态建设,同时可以增加农牧民的经济收入,做到治理沙漠与脱贫致富并存,二者互相转化,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11.
以往冰川研究者认定,高于海拔3000m地带,均属季节性寒漠带,地表以下0.8米处为永久冻土层,因而是乔木成活的禁区。西藏昌都地区察雅县荣周乡地处三江源,当地藏族居民具有一套特殊的生态知识,能在海拔3300米以上地区成功造林,以最小的投入突破生态禁区,为寒漠带生态建设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充分利用藏族生态知识,可望为我国寒漠带生态建设提供可行的方法。以此为例,讨论少数民族生态知识的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12.
廊坊市大学校园绿化环境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廊坊市大学校园绿化环境的调查,利用植物种类、种数等指标,对绿化树种应用频率和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学校园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三项指标均高于廊坊市园林绿化总体水平;常用绿化树种少于廊坊市常用绿化树种;植物群落中树种组成雷同者较多,缺少丰富的组合和变化。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公共偏好法对各高等学校师生员工进行校园景观布局评价的调查,分析了校园的硬环境如何与师生员工的心理需要相吻合,作者提出大学校园的绿化应适当扩大植物群落面积,提高植物种类丰富度;以人为本,创建特色校园景观;发挥校园绿化的文化功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操、品德和文化艺术的熏陶;加强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桉树种类繁多,不同树种的生态特性不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各异。根据树木的生长表现是树种特性、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的综合反映的原理,对川西平原及盆地西北部平坝、丘陵地区生产性栽培的六种桉树进行适应性观察、设置样地进行生长测定。在分析比较各树种的适应性及抗性,生长进程及生长速率、树高、胸径、冠幅等生长量的基础上,选择二叶桉为该地区城乡四旁绿化的主要树种;赤桉、蓝桉等作为营造速生用材林、薪炭林等的一般绿化树种;柠檬桉则为适宜小气候条件下的环保及风景林树种。按照树种的生态特性、生长发育规律、胸径与冠幅的相关关系、为确定推广发展的桉树树种选择相应的立地条件,在四旁绿化中实行科学合理的树种配置、栽植和养护管理,以发挥其快速生长的优势及其生产、防护和美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试论篮球运动的能量供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篮球运动能量供应中无氧代谢占90%,有氧代谢占10%.在无氧代谢能量供应中又分磷酸原系统供能和糖酵解系统供能.本文通过对篮球运动项目特征分析和对约300名体育系学生进行的“磷酸原系统功率”测试结果的分析认为,篮球运动特别是竞赛时,动用更多的是磷酸原供能系统.此研究结果为篮球运动科学化训练提供生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形态学特征探讨榕属(Ficus)部分植物的系统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桑科榕属的11种植物为研究对象,以桑科波罗蜜属的波罗蜜作为外类群,通过观测每种植物的茎、叶、表皮毛、气生根、气孔器、花等24种形态学特征,并对这些特征进行编码.用PAUP*4.0b10软件包对所得形态性状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得到3种拓扑结构一致的系统树,即邻接树(NJ)、UPGMA树和最大简约树(MP),并对这些类群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水杉发现过程的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 Cheng)的发现为中国植物学走向世界开辟了道路,被公认为是20世纪我国乃至世界植物界的重大发现。它的发现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水杉已遍及我国大江南北25个省、市、自治区和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重要的用材林树种、沿海防护林树种、农田防护林树种、城市绿化与风景景观林树种。有关水杉发现过程及时间的说法甚多, 以至于它的发现成为植物学发展史上的一桩趣事。该文对水杉的有关资料和实物依据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同时对发现过程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7.
古树——古代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近年发现许多地下埋藏的古树。经过14C年代测定和树种鉴定,获知其死亡年代最早的距今已1万多年,新的仅百余年。死亡树种有属暖温带的山桐子树和隆兰,也有热带南亚热带的青皮树和水松树等,反映了古代的气候变化。树洞黏附的微体生物和贝壳,反映了海陆环境变迁。用古树纤维素的碳、氧元素分析,亦获得相同的结果。这表明古树是古代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很好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18.
人民币汇率制度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对外贸易,因此,它一直是国内外实务界和研究者关注的重心。而以维持贸易项目平衡为政策目标构建人民币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最优权重模型,可得到如下结论:(1)货币篮中各货币的最优权重取决于我国与各贸易伙伴的进、出口额以及我国与相应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弹性共四个变量;(2)在选定样本期内,各种货币的最优权重由高到低依次是港币、美元、加拿大元、欧元、日元等;(3)在确定人民币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最优权重时,除考虑我国与各经济体的贸易比重外,还应充分考虑我国对各经济体的进出口弹性。  相似文献   

19.
华北抗日根据地自然环境恶劣,为改善生态环境,根据地颁布了保护林木的法令政策,大力提倡植树造林,鼓励农民采用科学的造林技术,明确林地产权,通过保护与利用相结合、造林与发展经济相结合等办法,推动了植树造林运动的开展,从而减少了灾荒,给群众带来了经济效益,并为游击战争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