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宾"结构的发展演变是汉语语法史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三国志>"以·宾"结构的考察表明:"以"在宾前这一结构到<三国志>时已趋于稳定成型,到<搜神记>时则已经确立;<三国志>中"以·宾"结构的句法功能已趋于只作状语和补语,<搜神记>中则固定于作状语和补语;"以宾+动"中的谓语结构比"动+以宾"中的谓语结构复杂,且有继续发展的趋向;从上古到中古,"以"表"工具"有逐渐萎缩的趋势;中古时"以"引介"涉及对象"的用法被其他介词取代;"以"的固定用法体现出介词"以"进一步虚化的特性.  相似文献   

2.
“把”在近代汉语里应用得相当普遍。一般都认为“把”的一般用法是将及物动词的宾语提前,与“把”字构成介词结构做状语,修饰谓语。其次是将部分兼语式中的兼语或双宾语中的直接宾语提前,修饰谓语,剩下的部分继续当全句谓语的补语或宾语。随着语言的发展,我们认为“把”字还有另一种用法,这就是将做补语的主谓结构(或曰主谓词组)的主语提到全句谓语之前和“把”字组成介词结构,充当状语,以修饰全  相似文献   

3.
以《礼记》为研究语料,采用穷尽式定量统计的研究方法描写了"与"在该典籍中的介词用法,根据语义对其用法进行了分类分析,考察其句法结构及语序,归纳其介词结构使用的语法格式,总结出"与"作介词在《礼记》中的使用特点是以充当状语占绝对优势。但《礼记》中还出现"与"字介词结构做补语的用法。通过与相近时期专书"与"的介词研究进行比较来看,《礼记》"与"介引的语义类别趋于减少,且《礼记》的语言相比较而言更为严密。  相似文献   

4.
文章首先确定动趋式述补结构的判定标准,然后对《搜神记》的动趋式述补结构进行分类描述;最后以六朝为界,探讨动趋式述补结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并与《搜神记》作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5.
《搜神记》总共有 32个介词 ,本文从中选取了几个进行了穷尽性的研究和解释。《搜神记》中的介词绝大部分继承于先秦两汉 ,也有个别新出现的。该书中介词用法方面的变化 ,真实反映了魏晋时期语言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孟子》“以”字用法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是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其语言比较接近当时的大众口语,所以,从汉语语法研究的角度来说,它对于研究先秦时期的语法现象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本文以《孟子》中全部“以”字用例为基本材料,对《孟子》中“以”字的用法作一定性定量的分析,试图描绘出《孟子》中“以”字用法的概貌.通过对《孟子》中“以”字用例的分析,作者对“以”字词类的发展脉络、连词“以”与介词“以”的划分标准以及介词“以”带宾语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和补语时用法的异同等易产生模糊看法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中的“从……到……”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和“到”在现代汉语里常作介词用。如: ①民主作风必须从我们这些人做起,要允许批评,允许发表不同的意见。(周恩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 ②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毛泽东选集》906页) ③我们经过了很多困难,从南方被赶到北方……(《毛泽东选集》第五卷290页) 用“从”“到”组成的介词结构,不论是各自出现在一个句子中,如例①②,或者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中,如例③,都比较单纯,都是介词的一般用法,即介词结构作状语,例①;介词结构作补语,例②;介词结构作状语和补语,例③。  相似文献   

8.
古代汉语的语序倒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汉语句子的语序多倒置,这是大家所知道的。一个句子有五大成分:主语、谓语、宾语,是主要成分;定语、状语,是附加成分。所谓语序倒置,是针对“主谓宾”正常语序说的。倘主语倒在谓语后面。如《史记·孙吴列传》:“美哉乎山河之固”,便是主谓倒装句式。倘谓语倒在宾语后面,如《书经·大诰》:“民献有十夫予翼”,便是谓宾倒装句式。至于附加成分中的介宾结构,若介词放在它的宾语前边,就是正常语序;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大唐西域记》中“已”表示完结和完成两种动相补语的数量特点进行统计,总结“大唐西域记》的篇章结构方式及动相补语“已1”“已2”的频次分布特点,分析《大唐西域记》动相补语“已”的篇章分布特点形成原因:不同的篇章结构方式与语体表达具有密切联系;语体对动相补语“已”的使用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普遍认同:动词后的介词结构为补语,动词前的介词结构为状语。介词结构处于两动词间的语法意义相对复杂,我们从结构和语义两大方面尝试分析“V+介词结构+V”格式。  相似文献   

11.
<正> 介词结构在句子中除了经常单一地做补语和状语外,我认为还可以在复杂谓语句中的谓语之间充当“补·状”式兼语,形成另一种类型的兼语式。下面,就这一问题谈点个人意见,向同志们请教。 1.在现代汉语复杂谓语句中的谓语之间出现“补·状”式介词结构的格式,一般有下面三种: S_1:V_1+J+V_2 S_2:V_1+J+J’+V_2 S_3:V_1+J+O+V_2 在上面的写法里,J代表介词结构,J’代表连用的介词结构,V_1代表介词结构前边的谓语,V_2代表介词结构后边的谓语,O代表介词结构后边的状语(非介词结构)。  相似文献   

12.
作为我国著名的笔记体志怪小说,《搜神记》保存了许多具有史料价值的资料,不仅可以作为正史《后汉书》、《三国志》注的来源,而且弥补了正史《三国志》记载的不足,也是《晋书》、《宋书》等史书的直接史料来源。因此,《搜神记》是值得历史研究者重视并深入加以研究的古籍资料。  相似文献   

13.
唐初重修《晋书》时从《搜神记》中大量选取材料入史,对此历代史家多有诟病。唐修《晋书》取材《搜神记》主要基于三大原因:其一,《搜神记》本身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二,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的思想统治;其三,作为蓝本的《宋书》大量采录《搜神记》。唐修《晋书》从《搜神记》取材,貌似乖悖治史原则,其背后却有深层的历史合理性.实无取材“失当”之嫌。  相似文献   

14.
《搜神记》中的鬼神旨在体现鬼神之道,也即鬼神在自然秩序中体现出来的道德.《搜神记》中的“神道”,指的是具有道德属性的鬼神之“既兴利而除害,亦威众以立权”的政治伦理功能.通过《搜神记》所讲的鬼神故事,无论是在精神象征的层面,还是在百姓日用的层面,浩大无形的“神道”都有了明晰的道德意蕴和现实指向,并发挥着惩恶扬善的功能,由此阐发和证明了“神道之不诬”.《搜神记》中的“神道”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的现实基础,它不仅折射出魏晋现实的百态万象,也展示出时人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确定动趋式述补结构的判定标准,然后对<搜神记>的动趋式述补结构进行分类描述;最后以六朝为界,探讨动趋式述补结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并与<搜神记>作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6.
《金瓶梅》中述补带宾句式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述补结构历来是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许多问题尚无定 论。本文以现代汉语为参照,考察述补(包括传统的动结式和动趋式)带宾结构的述语动词, 补语和宾语在《金瓶梅》中的四种成分序列,及述补带宾结构的否定形式 。研究表明,《金瓶梅》时代,汉语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一定程度上可 以认为是早期现代汉语的代表。  相似文献   

17.
以<礼记>为研究语料,采用穷尽式定量统计的研究方法描写了"与"在该典籍中的介词用法,根据语义对其用法进行了分类分析,考察其句法结构及语序,归纳其介词结构使用的语法格式,总结出"与"作介词在<礼记>中的使用特点是以充当状语占绝对优势.但<礼记>中还出现"与"字介词结构做补语的用法.通过与相近时期专书"与"的介词研究进行比较来看,<礼记>"与"介引的语义类别趋于减少,且<礼记>的语言相比较而言更为严密.  相似文献   

18.
形容词谓语句是指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的句子。性质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是不自由的,要带有附加成分。犤1犦附加成分有:状语、补语。形容词谓语句中的状语由三类成分充当:1.副词包括否定副词、程度副词、时间副词;2.指称代词“这么、那么”;3.介词“对”、“比”构成的介词结构。这些语言片段在充任形容词谓语句中的状语时,无论在语法意义,还是在形式上都存有一定的差异。我们把由这三种成分充当的状语分别简称为副词型状语、指代型状语、介词结构型状语。一、副词型状语1.1否定性副词型状语。能充当形容词谓语句中的状语的否…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陶渊明创作《搜神后记》的三种可能性 :( 1 )《搜神后记》 (《搜神录》)署名陶潜撰产生的年代几乎与萧统编撰的《陶渊明集》同时 ;( 2 )陶渊明有读到《搜神记》的机缘 ;( 3)陶渊明心好异书奇文是为了“自娱”和“导达意气”。  相似文献   

20.
《论语》中的介词共有10个,出现次数最多的是"於"和"以"。其中"於"、"以"、"于"三类介宾短语比较特殊,既可以位于谓语之前,又可以位于谓语之后。总的来看,《论语》中介宾短语出现在谓语之前少于谓语之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