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朱熹、陆九渊在治经学上存在着基本的区别,这主要表现在朱熹遍注群经,陆九渊则轻视经典;在易学之太极说、阴阳说方面,在《古文尚书》"十六字心传"方面,朱陆双方均存在着差异。朱陆经学之别,正是其理学思想各自不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朱陆之辩有三层不同含义。对它们的区别的忽视,尤其是对陆九渊学说与包括陆氏门人之学在内的陆学之间区别的忽视,导致朱烹对陆九渊的误解,进而影响到陈来先生对他们哲学主要分歧的判断。对陆九渊学说的分析表明,朱陆对立的根源在于陆九训学说中的“狂者胸次”。朱陆之辩中(尤其是朱陆无极之辞中)双方的表现,则表明他们所追求的道德理念的完满性在伦理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不佳。  相似文献   

3.
陆学是在综合儒、道、释特别是禅宗思想的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它的本体论思想明显受到了禅宗本体论的启发,但是它又不同于禅宗本体论,它仍属于儒学范畴,儒家学说始终是陆九渊学说的核心、中心,是体,禅宗一直是陆九渊学说的外壳、外层,是用,陆九渊学说的这种“儒体禅用”的实际状况,使得其显现出近禅不是禅而是儒学的本来面目,是吸收了佛禅思想的儒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朱熹与陆九渊是宋朝封建社会后期两位重要的哲学思想家,二人成名于同一时期,且学术观点相异,自“鹅湖会”始争论不休。朱陆“鹅湖会”引发的争辩,揭示“鹅湖会”争辩的焦点是“为学之方”,朱陆主要分歧是博与约、简与繁及尊德性与道问学之间孰轻孰重、孰先孰后的关系问题。“鹅湖会”争辩的启示是朱陆之争形异而质同;儒学思想分野的逻辑表现;学术辩论是学术繁荣的需要;朱陆之辩彰显“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南宋陆九韶、陆九渊兄弟向朱熹发起的关于周敦颐所著《太极图说》中“无极而太极”的辩论.是一场有关宇宙本源问题的论争。在这场论争中,陆象山是为了敦促朱熹适应南宋的政治形势.更好地和他团结起来,以共同承担起支撑社稷(即南宋政权)的社会责任。而从他晚年的“象数论”、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倾向性、和“玩象”术的祷雨祷雪活动看,陆象山思想上的道家倾向越来越明显了。  相似文献   

6.
一代巨擘陆九渊故里何处?有的说是青田桥(今桥上村),有的说是陆坊村,莫衷一是。1992年出版的《金溪县志》第45页载:“宋代著名理学家陆九渊是该乡青田(今陆访)村人。”而第493页则载:“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自号存斋,因其讲学于贵溪象山,世人尊称为象山先生,陆坊乡青田村人。”若陆坊村就是青田村,那么以上观点是同时成立的,而事实上,陆坊村与青田村相隔十里之遥!孰是孰非,很有弄个水落石出的必要。陆氏《年谱》载:“(希声)次子崇生德迁,五代末避地于抚州金溪,解囊中资装,置田治生,货高间里。为金溪陆氏之…  相似文献   

7.
在“朱陆之争”的诸多论题中,二人关于“禅学”的辩论颇有特色。所谓的“禅学辩”就是朱熹、陆九渊二人围绕着己学与禅学的关系而展开的一场论辩,它既包括二人对佛禅之认识上的争论,更包括二人对对方指责自己的学说为禅学的激烈辩护。表面上来看这一论辩涉及的是儒佛的关系问题,而就其实质来说,则事关儒门的道统问题,是朱陆二人借此辩难来树立己说的儒学之正统地位。因此,一定意义上说,朱陆“禅学辩”实质上不过是二人的门户、道统之辩。  相似文献   

8.
陆九渊是我国南宋有名的书院教育家和哲学家,与朱熹齐名,世称“朱陆之学”。后来,人们又把他和继承他的心学思想的明代学者王阳明合称为“陆王学派”。这个学派与“程朱学派”相颉颃,在我国教育史和学术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只注重他的哲学思想研究,而对他的书院教育思想则研究得不够,直至近年来才有所改观。近著《中国教育通史》和《中国教育家评传》有了他的专节及专章。为了总结古代教育思想和经验,表彰陆氏办书院的业绩,根据《象山先生全集》(《陆  相似文献   

9.
朱熹与陆九渊相知相交三十年 ,在理学界互为论敌 ,在私交上互为诤友。如何处理学术之争和君子之交这两重关系 ?两位先儒的确在我国哲学史上留下了美谈佳话 ,为后学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和长久研究的课题。为理清朱、陆之间的微妙关系与是非曲直 ,特作叙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陆象山研究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在很多方面有所发展。从陆学里我们看到了许多有益的闪光思想。陆九渊的思维不同于他同时代的朱熹,也与传统的孔孟儒学有一定的离异,所以它始终难以获得封建统治阶级的赞赏。在“正统”眼里,陆学虽非“异端”,却也类似“旁门”,虽然明朝中期王阳明拉文治武功之威改造弘扬之,一时风靡,但还是不断遭到一些自认为正统的儒者指斥。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正是陆学的平民意识及其离经叛道的思想今封建“正统”不快而难以容忍。然而陆象山本人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他是自觉地站在忠君爱国,维护封建…  相似文献   

11.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因其晚岁于贵溪象山建精舍讲学,故“自号象山翁,学者称象山先生”;象山先生是南宋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开山鼻祖,其所创之学,自肇始至明代益臻完备,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南宋政权偏安江南一隅,国家内政不兴外患未已。面临这危机四伏的局势,封建统治者亟需安邦治国的人才,以加强对人民的  相似文献   

12.
陆学与禅学之辨,是中国哲学史上朱、陆之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朱熹及其后继者对陆学"全是禅学"的批评和陆学及其后继者对陆学是"圣学"的辩护,各自包含深刻的合理性.陆象山始终坚持尊义去利的义利之辨,并从儒佛二者的思维表达方式、公私义利、道之偏正和经世出世等方面去阐明自己旨在"扬儒抑佛"的儒佛观.陆象山对佛教、禅宗的批评,具有浓厚的辩证理性主义色彩,超出了同时代新儒家的思想水平,非二程、朱熹所能比拟.陆象山在思维方式、实践工夫等方面不自觉地受到了佛教的深刻影响.陆学这种禅学化的新儒学,具有自己的理论特色,这一点往往被已有研究成果所忽视.  相似文献   

13.
吴澄(字幼清,晚称伯清)江西崇仁人,他的丧乱诗受其“会合朱、陆”(朱即朱熹,陆即陆九渊)的理学思想影响,再现了元灭南宋的历史事实,具有真实性、全面性、整体性的特点;其诗表现丧乱中抗元英雄的人格精神,还具有内外兼顾,深刻透辟的特点。就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对传统的丧乱诗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陆九渊,字子静,后人称为“象山先生”,江西抚州金溪(今江西省临川县)人。生于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死于光宗绍熙三年(1193年)。他是南宋与朱熹齐名的著名学者和哲学家。他的“心学”思想对宋明理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陆九渊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和封建伦理熏陶,养成了好学深思,不苟言笑的个性。据《象山先生行状》记载,陆九渊三、四岁时,就曾问他父亲一个十分深奥的问题:“天地何所穷际?”父亲笑而不答。遂至废寝忘食,父亲呵斥,遂姑置之而心中常在琢磨。五岁入塾读书,聪颖好学,悟性极好,七、八岁时即得乡誉。一次,“闻人诵伊川语,自觉若伤我者。  相似文献   

15.
象山佚诗近在金溪田《邓氏家谱·总录》中发现陆九渊一诗,未见他处收录,现转载于下,诗云:题云林宗相诗象山陆九渊绣谷青幽竹树深,寝堂高构奠山阴。文章继述千年道,礼乐开明万古心。窈窕丹青争绚鳗,英雄冠盖选登临。共乘骆马乌台使,此日分题试短吟。金溪云林是象山继母邓氏的娘家。《邓氏家谱》载:云林五世祖邓希道之女出嫁于青田陆贺。陆贺即象山之父。《陆子年谱》载:先生3岁时母亲饶氏孺人去世,39岁时继母大孺人邓氏去世。可见陆贺原配饶氏为象山生母,但早逝,故陆贺续娶了邓氏。年谱载陆贺逝于象山24岁时,算来邓氏寡居15年…  相似文献   

16.
儒家人性论以性善为主。在宋明理学中 ,朱熹与陆象山分别从道学和心学的立场对之作了不同方向的发展 ,其思想同中有异。朱子与象山分别以“天地之性”和“本心”来论证性善 ,并以此作为道德可能性的根据 ;二人又分别以“气禀”和“物欲”作为恶的来源 ,进而论证道德必要性 ;二人都把物欲作为恶的本质内容 ,都主张制欲 ,此与其反对甚烈的佛、老同道  相似文献   

17.
鹅湖书院     
鹅湖书院位于江西省铅山县鹅湖山北麓,又称“文宗书院”。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吕祖谦与陆九龄、陆九渊兄弟曾在此“相与讲其所闻之学”,围绕“性理之道”进行哲学辩论,各执己见,不合而罢,史称“鹅湖之会”。“鹅湖之会”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学术辩论会,开辟了宋以后学术争鸣的先河。2000年10月在这里召开了“纪念朱子诞辰87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2005年9月,在这里又召开了“朱陆鹅湖之会830周年学术研讨会”。(禾子/撰稿千里/摄影)鹅湖书院@禾子 @千里  相似文献   

18.
论大慧宗杲批评默照禅的真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临济禅师大慧宗杲曾经猛烈批评当时的“默照禅”,研究者多认为是针对曹洞宗的真歇清了、宏智正觉及其默照禅,笔者考察这是误解。从禅法的角度,宗杲所批的默照禅与真歇、宏智的默照禅根本不同;从宗杲与真歇、宏智彼此关系的角度,宗杲对二人的评价很高,并称赞了他们的悟境和禅法。在宗杲看来,其所批评的是类于“二乘”的“禅病”。对该“病”不仅宗杲给与了批评,真歇清了、宏智正觉也作过批评。  相似文献   

19.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晦”平衡“熹”,“晦”之意如启蒙老师刘子翚祝词:“木晦于根,春容晔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这影响了朱子一生的审美趣味与精神旨趣。朱子主静的思想资源丰富,如道南指诀的观未发之中、周敦颐《太极图说》的无欲主静、《易传》的寂然不动等。朱子晚年对道教丹道经典《周易参同契》颇用功,著有《周易参同契考异》,深受其中主静功夫的影响,如朱子视“三光陆沉,温养子珠”为其中之“要切之要切者”,效验是“黄中渐通理,润泽达肌肤”;在晚年的《楚辞集注》中,朱子通过屈原的《远游》来寄托超脱的情怀,以“壹气”为要诀之要诀,涵盖“毋滑魂”“与泰初而为邻”。另外,主静还表现为专一的持守,如《调息箴》中所言守鼻端之白,由此而至“静极而嘘,如春沼鱼”。诸多主静思想资源汇聚于朱子,他既能入之深,又能转得出,以持敬平衡主静。  相似文献   

20.
一 "鹅湖之会"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浙江金华的婺学代表人物吕祖谦出面邀集,意欲调解朱熹与陆九渊两派之间的学术争执,于是年四月下旬,吕祖谦至福建与朱熹相聚,五月底,朱熹陪同吕祖谦至江西上饶,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应约来到鹅湖寺,已是六月初.朱、陆双方辩论至"此月八日方分手而归"[1]30,参加会议的人员,还有刘子澄、赵景明、赵景昭,陆氏门人朱亨道、邹斌,吕氏门人潘叔昌以及福建、浙江、江西的某些学者列席,算得上是中等规模的会议.当时的会议气氛比较紧张,双方各持其见."始听莹于胸次,卒纷缴于谈端"[2]1556,结果是不欢而散.鹅湖之争的中心问题是治学方法,涉及到哲学认识论问题.它的特殊之处,就在于辩论开始,是以诗的形式展开,以诗明道,诗与哲学相融通,这在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有其典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