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把人的实践活动理解为现存世界的基础 ,并在这个基础上阐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互为前提、互为中介、相互制约、相互映照的 ,这是理解马克思全球化理念的关键。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在探解人存在的两种关系“互为中介”思想的基础上 ,深刻地揭示了“世界历史”的内在规律 ,开创性地预言了人类社会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我们考察和研究当代全球化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对于当代哲学解决全球问题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小说在文化情感上表现出矛盾心态。作者创作的特殊背景影响了他的文学表达。在朱先生和白嘉轩这两个文化典型身上,在革命与文化,性与文化,乡民与文化关系的具体展现上,都给人留下一言难尽的体验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理论上完善了委托人和代理人定义,指出私营企业业主与经理之间具有既互为委托人又互为代理人的双向委托代理关系,双方是经营资源互补的合作关系。在分析业主与经理合作过程的基础上,文章建立了私营企业业主与经理双向委托代理关系期望效用决策模型,并提出私营企业应建立业主与经理互相的激励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4.
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前,对于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的关系,学者们基本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框架理论是议程设置理论的延伸;另一种认为框架理论与议程设置理论是两种理论体系,否定二者合流的观点.本文通过对两种理论发展的回顾,认为二者在理论层面上是各自独立的理论体系,但在具体的方法层面上互为他山之石.  相似文献   

5.
“作者已死”和“作者不死”就其各自的观点来说,在不同层面都有可取之处,在它们自身所处的语境中均有其积极意义,但若将两种立场推向极致,就都容易导致对文本阐释的偏颇。事实上,作者与作品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批评实践中都可被视为两个互为伴随关系的文本。作者与作品这两个文本,自生成以后便各自在周围形成了自身的解读和阐释的语境,作者与作品之间有一种既相互呼应又相互平行的关系。“作者已死”与“作者不死”看似不可调和,实际上反映了作者与作品这两个“文本”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为一对互为伴随关系的文本,“作品文本”的解读和阐释受到作者和其他伴随文本的影响,而“作者文本”自身的生成和评判则受到作品和文学史的制约。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6.
比较视域是比较诗学汇通性研究的主体,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构成了比较视域的基本内涵。文本之间互文性的客观存在使异质文化(如中西文化)诗学理论文本间互为交织、互为引义、互为转换的网络互渗层面得以成立,为比较视域融合(交集)的确立奠定了存在基础,从而为比较视域的拓展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只有建立在互文关系之上,以融合的比较视域为本体的比较诗学研究才是真正学理意义上的互照互识的汇通性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汉语中,"正是"是一个集不同性质的语言形式于一身的同形异构体,可以区分为短语和副词两大类。"正"作为副词时有时可以和"正是"互为替代。文章认为只有附加式副词"正是"的语义重心在"正"上,和副词"正"存在替换关系,并且只有在特定的句法环境和语义环境下,才存在替换关系。  相似文献   

8.
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自由发展的关系一直是人的发展理论中关注的热点和争论的焦点。在二者的关系中始终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两个概念相互矛盾及两个概念相互统一。而马克思所使用的“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表述最能全面地反映当时时代的发展状况,避免了因强调一方忽视另一方而导致的理论偏颇。“全面”与“自由”不仅互为前提,而且互为目的,其思想实质和实现过程都是一致的。在当代中国语境下,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本身就包涵了和谐发展、完整发展、平等发展和自由发展等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内容,而自由个性更是作为其最高境界而成为其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9.
在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知言"与"养气"二者是互为前提、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辩证统一在一起的,它们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文本接受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相似文献   

10.
“兄弟”语义指向丰富,异父异母关系的限定,为夸张建构修辞主体的修辞身份提供了可能.固有修辞身份/对应修辞身份作为修辞元素,参与文本建构.在小说《兄弟》人物系统中,对应修辞身份认证推动叙事进程,规约文本结构,凸显复杂人物关系,升华人物内涵,丰满固有修辞身份类聚系统,实现修辞意图:兄弟俩互为镜像;兄弟俩与林红互为镜像;兄弟俩成为一女两个自我的他者化镜像.印证修辞预设:“四百年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了四十年之中”.  相似文献   

11.
英美"特殊关系"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种特殊现象,这一关系对两国的国际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布莱尔担任英国首相期间,继承了传统的双边关系,同时也表现出很强的时代特殊性。总体来看,布莱尔时期英美"特殊关系"仍在强化,两国在双边互动与国际合作中联系更为紧密,在政治、经济、安全和外交等领域的合作得到深化。同时两国在传统国家利益和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看法上,也存有很多分歧。从根本上说,布莱尔时期英美"特殊关系"是二战以来双边关系的纵向延伸,是在整体国际环境衬托下,双方共同利益驱动的、既相互需要又互为利用的一组特殊意义的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12.
情感与技术是音乐歌唱艺术中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然后从情感、技术与歌唱三方面的关系分析中得出,情感与技术在歌唱表演中是两个互为条件,互为依存的一种和谐互动关系。只有保持这种良好的关系,音乐歌唱艺术才能实现"声情并茂,技艺结合"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R&D活动模式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R&D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线性模式与非线性模式的涵义。指出了非线性模式的特点是R&D过程中所包含的各个不同阶段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间存在相互交错、互为依存、互为反馈、互为促进的关系。探讨了线性模式与非线性模式之间的转变原因和条件。  相似文献   

14.
事实与价值是法学领域最具迷惑性的一对概念,因此,有必要对二者重新定位。以犯罪论体系的发展为线索,以各个理论空间所影射出的事实与价值之间的核心问题为脉络,重新厘定事实与价值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在体系地位上,以古典犯罪论体系向新古典犯罪论体系的嬗变为根据,认为价值与事实应当并重看待;在相互关系上,以存在论与规范论的论战为中心,主张二者存在两组互为辩证的关系,并在各自的规范领域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李能武经济和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这两个子系统各有不同的组合方式和量上的比例,因而具有不同的绪构、功能和运行机制,但二者又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互为动力的机制。本文将对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进行论述。经济结构有两种...  相似文献   

16.
在美学基本形态的表述层面上,因了康德哲学的因素,以叔本华的美学理论为枢纽,济慈的"两个房间"和王国维的"两个境界"可相互映照.因此,我们不但可以通过比较来理解和阐释它们的涵义,而且在论及"两个房间"和"两个境界"各自内部的关系时也可将它们联系起来,互为印证.在浅层次上,济慈和王国维分别认为各"房间"、各"境界"均无高下之分;在深层次上,因了时代的作用力,他们又各自认为,"无我"实质仍为"有我","无思"终不免"初觉".  相似文献   

17.
1教材分析1.1教材所处的地位、作用“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第1册第2章“函数”中的内容,是在学完奇函数、偶函数的图象特点及反函数的概念后提出的。这一知识的出现,使得奇函数偶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图象对称问题全部得以展现和系统的联系起来,也为后面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图象关系及性质的学习铺平了道路。1.2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这节课应达到如下目标:知识目标:()巩固上节课所学的反函数定义及互为反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关系;(2)了解互为…  相似文献   

18.
互为异质性的东西在瓦尔特·本雅明身上相安无事并大放异彩,这种现象背后有一种"异质统一"的思维方式。从空间和时间角度审视本雅明可以看出:其一,本雅明通过"世界博览"、"市场"和"寓言"方式对空间中互为异质性的事物进行了集合;其二,在现代时间观念下,本雅明整合了时间三个维度上互为异质性的姿态——对"过去"的努力和放弃,对"现在"的反抗与迎合,对"未来"的救赎与破坏。本雅明以"异质统一"的思维方式构建的时空为互为异质性的东西的存在提供了基础,也为一切"大放异彩"提供了可能性,并且这个时空本身就在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9.
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愿望和不懈追求。马克思、恩格斯秉持解放全人类的远大理想,深刻洞悉历史发展规律,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阐释了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在价值旨归、目标导向上内在统一于“价值性”,在外化对象上同一于“主体性”。与此同时还阐释了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互为相互评价与衡量的互促关系,以及相互评价与衡量标准的互证关系等,从多个层面分析了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的社会结构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关系是人和人的关系 ,它的总和构成社会结构 ,因而人的相互关系构成社会结构的核心。社会总体结构的层次性 ,可以从两种不同的方面来研究 ,一种是包括生产力结构的社会总体结构 ,即生产力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社会意识结构 ;另一种是在生产力结构基础上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意识的社会总体结构 ,它包括基础性结构和建构性结构两个层次。社会结构的建立和发展 ,都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 ,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的选择和建构 ,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这就使人的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变迁 ,构成互为动力的关系。它们既互为创造者 ,又互为创造物。所以 ,“以人为本”的社会结构观认为 ,社会结构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基础的 ;社会结构的选择和建构 ,不仅是为了人 ,而且是由人所创造 ,由人所推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