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绿色企业文化是全球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具有导向功能的文化。发展绿色企业文化,是经济发展转型和适应"绿色消费"浪潮,抵制金融危机冲击,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发展绿色企业文化,应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环保部门评审。  相似文献   

2.
水资源是基础自然资源,同时,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展望将来,水资源正日益影响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通过对水资源管理必要性的分析及马钢近年来用水状况的分析,阐述了对马钢创建"节水型企业"、加强"节水"工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生态安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安全场域",生态安全维护的关键是确立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绿色正义"观,并以此为基础倡导"生态球权"大于"主权"、"绿色球籍"重于"国籍"的理念,建构相关的国际机制,超越安全与发展相冲突的两难困境,推行绿色政治、绿色经济和绿色生活,逐步实现全球绿色治理.  相似文献   

4.
中国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及主要途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政府明确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从相对减排到绝对减排,进而零排放,成为雄心勃勃的"中国方案"与路线图.在阐释中国减排承诺及意义的基础上,认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既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大挑战,也是实现绿色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大机遇;中国要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核心目标,须建立倒逼机制,分为四个十年阶段、八个五年规划,逐步推动绿色改革绿色创新;进而明确提出了20个方面的主要实现路径和政策建议,即控制能源消耗总量及增速约束性目标、大幅度提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大幅度消减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等等,以形成"政策合力""协同效应",在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中有助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并成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5.
村民自治在推进农村民主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村民自治的基本内涵在于"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村民自治实施中相关问题的研究集中在农民的政治参与、"村两委"之间的关系、民主监督、村民自治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乡政村治"等五个方面。从未来走向看,村民自治将向着权利保障、社区重建、民主化和制度化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6.
低水平均衡的土地分利秩序——论土地开发与村庄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税费时代,基于"不出事"的逻辑,各种资源类型的村庄都趋向于低水平均衡式的治理。低水平均衡的土地分利秩序中,基层政府、村干部、灰黑势力结成"地利共同体",村民与"地利共同体"之间彼此离散,且村民与村民之间也彼此离散。征地中,"地利共同体"倾向在内部完成主要的土地增值利益分配,基层政府和村干部有意减少与村民的接触,尽量不把村民动员起来协商和讨论。如此暂时表面上没有矛盾,但村庄治理能力却在不断下降,且矛盾持续累积,这为以后更多矛盾的爆发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7.
分别分析了规范选举和贿选中候选者和村民之间的博弈、贿选中候选人之间的"囚徒困境",以及日常工作中村干部和村民的博弈方式选择,最后认为应积极改善农村干群关系.  相似文献   

8.
全球治理效果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存在内在关联,全球治理的"实效"会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的勃兴,而全球治理的"失效"则会加速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的衰落。从实践来看,当代资本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在全球治理中面临"失效"境地,比如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在全球治理中的"失效"趋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全球治理中逐步发挥出"实效",比如当代中国经济理论、"和谐世界"理论、中华传统文化在全球治理中的"实效"。因此,要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必须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全球视野转向",运用其更好地参与全球治理实践,并促进它的全球传播。  相似文献   

9.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情况既是国家治理能力典型而集中的体现,也是推动国家治理转型、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中之重。在目前的农村基层治理中,尽管"社会治理"正在替代"社会管理",但由于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变革的特殊阶段,农村基层治理在村民选举、农村民主化建设、基层"两委"职权划分、职能履行、自身建设、村民民主监督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着力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不断提振村民对民主政治和基层治理的信心,提升他们对基层治理的关注度、参与度,同时,依法依规落实好各种治理制度,保证村民的合法权益得到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0.
从<寂静的春天>,到<增长的极限>,再到"可持续增长",人类从开始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到产生出对自身生存环境和生态环境危机的恐慌,最后发展到今天波及全球的"绿色革命".如何在企业生产经营和人们的生活消费中贯彻和实施绿色革命的宗旨,即实现绿色消费和绿色营销,已经成为今天社会经济增长和文明进步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1.
试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农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绿色经济和建设生态文明,是保证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统筹协调与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就农业领域而言,就是要大力发展现代绿色农业,进而建设农业生态文明。文章初步阐述了生态文明与绿色农业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分析了推进绿色农业与生态文明的融合"要做什么",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绿色农业发展"怎样才能做得到"。  相似文献   

12.
村民自治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的基础,其实践形式具有多样性。村民自治单元下沉的实质是对行政村自治功能的剥离和重心的下移,有助于强化村民自治的主体地位,提高村民自治的有效性,并巩固村民自治的社会资本。然而,村民自治单元下沉也面临组织运行缺乏经费保障、自治活动缺乏人才支撑,以及村民理事会"再行政化"等困境。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单元下沉的价值,需要掌握合适的"度",综合衡量村庄"软硬"环境,还要着力增强村庄治理资源,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相似文献   

13.
践行科学发展,建设"四个湖南",为绿色发展之路增力;担当研究重任,叫响"两型名片",为弘扬生态文明添彩。10月21日,湖南绿色发展研究院在我校正式挂牌成立。该院将整合省内外资源,着力构建服务绿色湖南建设、支撑湖南实现绿色崛起  相似文献   

14.
中国村民自治的制度起源、发展及内在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村民自治的历史切入,探寻其根植于历史之中的路径依赖与内在逻辑。人民公社体制的根本失败是村民自治的实践起点,但实践往往并不必然带有原理性和体系性,这最终导致了村民自治的"组织法"特征。在"组织法"时代,村民自治遵循"为了国家"的民主试验目的和为了稳定的"消极目的观"。"组织法"的逻辑最终将村民自治引向了一种以间接民主为原则的"代议民主论",使得村民自治包含的共和民主逻辑与直接民主原则日益边缘化。  相似文献   

15.
从"产出"的角度对三次联合国环境大会在全球环境治理进程中的绩效进行评估,认为尽管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得分最低,但这反应了后约翰内斯堡时代的全球环境治理面临着国际协议落实困难、某些国家政治意愿缺失以及国际社会"绿色疲惫"等状况。  相似文献   

16.
中国义务教育发展已进入新时代。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主导下,义务教育要体现新时代的特征,寻求新的治理路径,从多方面促进均衡发展。其中应致力于五个方面:推动义务教育"创新发展",强调驱动力、内涵式、立体化;推动义务教育"协调发展",注重整体性、互补性、特色化;推动义务教育"绿色发展",重视生态化、可持续性、生命关怀;推动义务教育"开放发展",加强国际化、合作化、包容性;推动义务教育"共享发展",力求公平性、科学性、多元化。  相似文献   

17.
正走在村里,永嘉县源头村党总支书记陈小静时不时会被村民拉住,大到致富增收,小到家长里短,村民们都愿意和她唠一唠。从2017年上任至今,陈小静不仅是源头村旧貌换新颜的策划人,是产业发展致富的领路人,更是为民服务办事的跑腿人。她用真心换来真情,更激发起乡村振兴的巾帼力量。时间拨回到2017年,那时的源头村是一个只有120多户人家小山村,因地处楠溪江源头而得名,是岩坦镇典型的"脏乱差"之地:随处可见垃圾,小屋、露天坑挡着道,村民们都要掩鼻而过。5月,经村民们选举,陈小静"新官上任",第一把火就是环境整治。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凸显,生态环境保护运动的绿色浪潮席卷全球,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倡导绿色理念、培养绿色人才,提高环境主体的绿色意识,成为各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的时代课题。建设"绿色大学"是时代赋予高校的责任和使命,是展示学校整体形象、体现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尺,是社会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重要元素。在此着眼于高校教育绿色理念推进机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给予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张丹 《国际公关》2022,(3):102-104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这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精髓的创造性转化.在此背景下,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利于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中让世界认识一个真实、立体的中国,为构建国际新秩序、解决全球治理难题做出中国贡献.本文将以云南省外宣部门与中国新闻社联合打造的"...  相似文献   

20.
乡村共同体是村民情感和利益的共同体,也是村民文化和生活的重要载体.生态脆弱地区因为乡村共同体的解体和终结,致使环境恶化进而陷入生态性的贫困之中.破解乡村共同体之困,是生态脆弱地区完成绿色转型的关键,更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核心所在.地方能人和政府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业,促进了地方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改变了生态破坏—生活贫困的恶性循环,进而实现了从生态贫困到绿色小康的转变.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保护环境—经济发展"的新集体意识逐渐在村民群体中得到认同.因此,在经济与生态互惠互利新的集体观念基础上,乡村共同体得到了重构,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也被成功阻断,最终走上了生态、经济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形成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平共处的和谐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