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约诗文用韵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沈约诗文用韵,旨在得出其用韵概况,以期了解其用韵分部与《广韵》分部之关系。通过圈联、归纳韵脚,沈音共得四十六部。阴声韵十七部、阳声韵十四部、入声韵十五部。把沈音韵部与《广韵》韵目相比较,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区别有四点,如《广韵》开合口分为两韵的,沈音同为一部;《广韵》中重韵,沈音中未见。四声分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韵文韵之源起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韵文之韵,源起于古人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这两方面促成古人解决了与韵密切相关的三个最重要问题:一是实现从“自然之韵”的原始启迪到”社会之韵”的成形诞生,从而解决怎样才能押韵的问题;二是实现由“自然之韵”的高频短促节律到“社会之韵”的低频舒缓节律.从而解决按怎样的节律来押韵的问题;三是实现从对韵质的直接感知到自觉地选取恰当的质表达情感美感,从而解决选择什么字眼来押韵的问题。这三者的有机结合,促成了中国韵文之韵及与之相关的各质素的孕育、成形和诞生。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先秦以来就有韵文叙事和散韵结合的文学传统。汉魏六朝小说中的韵文就已经具备了多种叙事功能。韵文在唐传奇中的功能更为丰富。唐人不但"有意为小说",而且也有意识地开拓了韵文在小说叙事中的功能,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独立"之始,就已经形成了这种以散韵结合为主要标志的多体浑融的文体形态。宋元时期的文献证明话本更多地是向更为成熟的唐传奇学习。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的互相影响使古代小说固有的散韵结合的叙事传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也使韵文在小说叙事中的功能变得更加丰富。宋元之后,随着占主流地位的小说语体的转变,小说的文体特征虽然出现了一些变化,但散韵结合这一特征却一以贯之。否定早期小说中韵文的叙事功能,认为叙述者大量引入诗词,并以此作为叙事手段肇始于宋元话本小说的观点其实并不恰当。  相似文献   

4.
<中原音韵>两韵并收体现文白异读,文白差异促使白读音更快变化.入声韵的演化县不平衡的,元代"中原之音"的部分入声韵(白读音)已率先舒化.  相似文献   

5.
明代江西词人用韵大体可以分为14个韵部。阴声韵7部,阳声韵6部,入声独立为1部。词作主要反映明代官话语音,同时有方音流露。其中有的用韵特点反映了江西赣方言的内部差异。  相似文献   

6.
邈真赞是唐五代时期敦煌当地文人写给当地人看的有韵之文,所以,它的用韵现象必然是当地当时实际语音的反映.联系邈真赞的韵脚字,我们可以获得唐五代西北方音的极有价值的资料.《广韵》有七十三个韵的字出现于赞文的韵脚,这些韵脚字可以分为十五部,即阴声韵六部、阳声韵六部、入声韵三部.与《广韵》相比,邈真赞的韵部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有的韵部已经合并,有的韵部发生了转移.  相似文献   

7.
中唐诗人赵嘏古体诗的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等均表现出一定的用韵特点,它们能客观地反映中唐时期语音的韵部系统.  相似文献   

8.
古人曾将可以作为韵脚的大量文字分为"十八韵""十三辙",这对文学创作和欣赏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限于当时的认识能力和研究手段,对于韵辙属性始终限于简单分类,并因而始终未能深入揭示韵辙情感属性与物理属性之间的对应关系。本文综合运用前人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并运用现代语音学方法,对古今韵文创作、欣赏、教学、研究所必需的手段———韵辙的情感属性及物理属性进行深入探索,创造了"宽阴亮、宽阳亮、宽阴柔、窄阴柔、宽阴细、窄阴细"等六种综合分类标准,力图发现韵辙的情感属性与物理属性之间内在的对应关系和规律。  相似文献   

9.
诗歌用韵常常受当时当地实际语音的影响而出现不符合韵书的情况。诗人韦庄、韩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唐北方语音的面貌 ,不仅出现了大量的出韵、借韵如典型的“东钟”合流、“支脂之微”通押、“寒桓元”通押等情况 ,还出现了一些上声与去声相押的特例。在对其实际用韵情况具体分析的基础上 ,可归纳出韦庄、韩诗歌的舒声韵 18部 ,入声韵 8部。  相似文献   

10.
运用穷尽式系联方法,归纳出刘长卿诗歌用韵系统:近体诗阴声韵、阳声韵共22部;古体诗阴阳声韵共18部,入声韵7部。并将刘诗用韵与相同时代不同地域,以及相同地域不同时代的诗人用韵进行比较,进而探讨刘诗用韵的特异之处及其与通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宋代诗人廖行之的古、近体诗的押韵情况及各部特殊韵例、韵字的讨论,归纳了作者的用韵特点。古体诗阴声韵有通叶现象、入声韵有混押现象。近体诗较多出韵,首句入韵也不少。  相似文献   

12.
从诗歌史看"八种韵",其名分、来历不尽相同。同音韵,《八种韵》作者未视作押韵形式;叠韵之韵、叠连韵、重字韵和交锁韵,是《八种韵》作者在没有作品实例依傍的条件下,根据汉语声韵特点而创制的韵式;连韵、转韵和掷韵三种,才是诗史实例的归纳和总结。从"八种韵"可以看到,汉语诗歌韵式的发展一直持续到了中唐,而较之现有的认识,起于六朝的声律理论,以及盛唐以后的诗学,内容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13.
在穷尽分析宋代江浙诗人用韵的基础上,考察舌根鼻韵尾阳声韵部通押及阴声韵、阳声韵之间通押的特殊韵例.宋代江浙诗人舌根鼻韵尾阳声韵部通押体现在庚青、江阳、东钟三个韵部的通押,阴声韵、阳声韵之间的通押集中在寒先部、监廉两部分别与支微部的通押.这两种押韵形式均反映出宋代江浙方音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以《真诰》前十八卷所有韵文为考察对象,通过对《真诰》用韵分析,并将其用韵特征与魏晋南北朝的文人诗歌用韵进行比较,根据比照结论,从用韵角度考证其成书年代。其成书年代主要在晋代,但少部分文献应为齐梁时期写定的,与从文献角度考证的年代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体现了两种考证方法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说明利用道经中的韵文用韵考证道教典籍的写定年代是可行的,同时也证明了道经的用韵与当时的文人诗歌的用韵系统一致性,为考证道经成书时代开辟了另一途径。  相似文献   

15.
《太平经》是我国道教初期的重要经典,对我国的思想、文化、历史和语言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在记录汉代道教思想文化的同时,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汉语面貌,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材料。以明代《正统道藏》中的《太平经》为考察对象,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搜寻所有韵文,从体式、押韵两方面对《太平经》中的韵文及用韵进行分析,探讨《太平经》的韵文体例及用韵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中原音韵》"入派三声"之说,引起后世许多争议.通现专家们的诸多讨论,多以此"入"为四声之一,又兼韵的性质为基础,论其怎样地派入平上去三声.笔者以为,汉语言入声不是一种声调而只有韵类的含义.周德清"入派三声"之说,其实质不在说明声调演变,而是详密地归纳整理了元初汉语共同语韵类演变的重大事实:入声韵变为阴声韵,汉语共同语的韵类由中古阴、阳、入鼎立的格局演变为阴、阳对立的格局.周德清为汉语语音史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同为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 ,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与此相适应 ,其作品的用韵也各有特点。高适前两次出塞时期的作品多表现生活的阴暗面 ,以“悲壮”为特色 ,但以“悲”为主 ,以“壮”为辅 ,因而在韵脚的选择上主要用阴声韵。第三次出塞时期的作品以歌颂战功和表达豪情为主旋律 ,用阳声韵 ,韵式上基本用偶行韵。而岑参基本上用阳声韵、随韵 ,尤其是其随韵韵式的运用解决了某些表现豪壮风格的作品用阴声韵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颜氏家训·音辞篇》在音韵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一、它是汉语语音变异学说的滥觞 ;二、是编撰《切韵》一书的理论依据 ;三、《音辞篇》辨析声韵、精于审音 ,开一代韵书分韵正音之先河。  相似文献   

19.
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语音的变化尤为突出,以明代学者杨慎的诗歌用韵为例,如:阳、唐、江韵混押,东、冬、钟韵混押,得出这些韵在他的实际语音中分别已经合为一韵;而入声韵混押,收喉音、收唇音和收舌音已无法区分,说明在他的实音中入声韵已合为了一个韵类。由发现个人的实际语音特点,找到当时的语音较前代演变的轨迹,可以为语音史的研究提供基础性的材料。  相似文献   

20.
《五方元音》韵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方元音》删并兰茂《韵略易通》二十韵而成十二韵,其韵部和韵母中留下了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本文针对其中入声韵配阴声韵、“竹虫石”三母下小韵对立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樊腾凤的乡音入声韵已读同阴声韵,中古知照组三等韵i介音尚未消失。又通过与《中原音韵》的比较,指出当时闭口韵消失、撮口呼产生、桓欢并入寒山合口呼等一系列语音变化,并进而探讨了近代汉语语音发展中的一些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