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戴震的哲学思想集中表现在《孟子字义疏证》一书中,而他早年的《原善》三篇实为其雏形。本文对戴震思想中作为“善’的主要内容的“仁’与“智”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毛诗补传》与《杲溪诗经补注》分别为戴震早年以及中晚年治诗作品,二者相较可以发现,戴震前后诗说大同小异:二者均遵循“思无邪”宗旨,以铺陈诗教的思想说诗,诗说中的契合处颇多;在摆脱旧说附会、关注三家诗以及整饬行文上,《杲溪诗经补注》比《毛诗补传》更显得成熟。戴震与朱熹均有不同时期的治诗作品,戴震治诗思想的一贯性与朱熹治诗思想的反差性,分别源于各自不同的诗学背景。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戴震哲学运思结构的具体剖析,说明批判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贯穿其哲学始终,在自然现上,戴震批判虚构,力求实在;在认识论上,戴震批判虚冥,追求真理;在道德学说方面,他又批判虚伪,务求实情.戴震一生以批判的武器,展现了其实事求是的品格.在戴震哲学中,批判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合一的,批判的利刃拓展了实事求是的道路,实事求是的品格又磨砺了批判的锋芒.  相似文献   

4.
~~戴震《某翁颂辞》、《与某书》考@蔡锦芳$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36~~~~[1]戴震研究会,等.戴震全集(第五册)[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2]吴孟复.刘大集(卷八)[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赵玉新.戴震文集(附录)[M ].北京:中华书局,1980. [4]郑虎文  相似文献   

5.
关于国家图书馆所藏<戴氏经考>与戴震<毛诗补传>二者之间的关系,恩师杨应芹先生曾做过论证,而戴震挚友汪梧凤在<诗学女为>中大量引用<戴氏经考>内容又为此结果提供一项重要佐证,汪梧凤亲睹<戴氏经考>的时间很可能为戴震馆于汪家不疏园期间.  相似文献   

6.
史传戴震纂修了《汾州府志》和《汾阳县志》,因为二志未署戴名,所以引发后人质疑,通过以二志内容及戴震纂修主张,与署名纂修人汾州知府孙和相所修的《中牟县志》内容相比较,参证北京大学收藏的戴震手稿中的修志稿件,证明二志确出戴震之手;并进一步通过戴震的论述和他与章学诚的讨论,归纳了戴震修志的五点主张。戴震手稿共23篇文章,包括有关《汾州府志》文章四篇,有关《汾阳县志》文章四篇,有关修志文章三篇,有关家乡歙县山水文章二篇,有关其他经典文章四篇、杂文六篇。胡适先生曾撰长篇跋文,予以考评。经过重新分析考证,对23篇文章是否戴震作品,及有关的问题和胡适先生的意见,做了新的评议及结论。确定23篇中绝大多数是戴震的作品,少数是戴震改定作品的原稿,只有段玉裁作黄烈妇庙碑一篇,完全与戴震无关。旧说戴震手稿是抄本有误,确实是戴震的稿本。  相似文献   

7.
章太炎(1869—1936),浙江余杭人,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对中国近代哲学、文学、历史学、语言文字学等均有较大贡献。他早年受学于俞樾,继承了戴震、王念孙等小学家的治学传统。在语言文字学方面。其主要著述有《文始》、《新方言》、《小学答问》及《国故论衡》(上卷)等。  相似文献   

8.
戴震是清朝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本文旨从《与是仲明论学书》入手,通过对戴震治学目的,治学方法的分析,得出戴震治学的旨趣在闻道,治学的方法在于考据,不佞汉,不唯古,兼采汉宋。  相似文献   

9.
戴震是清代一位具有广博知识的著名学者.但在以往的清史研究中,史学界往往把戴震列为清史中的哲学家范畴,说他是一位富有战斗精神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有的著作还把戴震看作是清朝著名的思想家和考据学家.作者则着重论述鲜为人知的戴震对自然科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清代中叶为思想背景 ,对戴震新伦理观的一个侧面———自然、必然思想进行了评述。戴震的自然、必然观 ,是其理、欲观的一个重要方面 ,突出特征之一就是注重人的自然情欲 ,主张“体民之情 ,遂民之欲” ,是对程朱理学“天理人欲 ,不容并立”思想的无情批判。充分表明了戴震新伦理观的社会进步意义 ,同时也显示了戴震新伦理观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1.
章学诚对戴震的批评可以从三个方面看,一是章学诚在伦理观方面持比较保守的态度,无法理解戴震对程朱学术的批评;二是章学诚在历史哲学方面持动态的发展观,从道的历时性角度揭示了道的开放性,从这一角度出发,批评戴震的"道在六经"的观点,有其学术的合理性;三是章学诚在地方志编纂方面批评戴震的地方志思想。因为二人的地方志观念不同,各有所是,故对此应作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关于戴震与江永间之究竟关系,学界多从钱穆及其高足余英时之说.然钱说在两个重要方面有误:一、谓戴震的朴学出自江永;二、谓江、戴二人初晤时间为乾隆十五年庚午(1750年).其后,余英时虽对其师之前说进行了修正,即江、戴二人为师友关系,然仍坚持其师之后说.本文参校有关史料指出:不仅江、戴二人初晤时间实为庚午之二年后的壬申(1752年),且其二人之关系最多亦仅能处于师友之间,故所谓的戴氏背师之说实乃无中生有.  相似文献   

13.
在儒学现代化的进程中,宋明时期的程朱理学开始关注知识论问题。然而,在程朱形上学的知识论中,“人心”“物理”“天理”同构导致知识并未获得独立的价值地位。伴随着儒学现代化的推进,在戴震的知识论中,认知主体存在着一个由“精爽”进于“神明”的能力提升和扩展过程;认知对象体现为“物则”“分理”“条理”等形而下的客观物理;认知主体与认知对象之间存在着一个可知论的主客关系;认知主体通过对认知对象的精确审察,将最终获得“理义”的认知成果。戴震的知识论建构为儒学现代化提供了个案性的范式,在今天依然极富现代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戴震深明音之流变有古今的道理,在考古和审音的基础上,精研古音系统、发明语转规律,并将之运用于校勘。经其弟子段玉裁、王氏父子的发扬光大,以古音为钤键的校勘方法成为清代校勘的一大特色。戴震发凡起例,开始随文总结义例、误例,指导后学。义例、误例总结虽有后出转精之势,陈垣《校勘学释例》标志着清代校勘学体系的形成,但就其研究思路而言无不取法于戴震。戴震崇尚古本但不盲从,他凭借自己坚实的小学和文献功底,大胆改正古书讹误,形成定本刊行于世。段玉裁、王氏父子等步其师之武,最终形成了与以卢文弨为代表的对校派相抗衡的理校派。戴震对清代校勘学的形成具有筚路蓝缕之功。  相似文献   

15.
“分理”是戴震哲学的核心概念,也是理解戴震伦理学中自由思想的关键。因为“分理”概念蕴含着自由思想的形而上学基础。戴震提出的“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和“欲而不私”两个著名命题,与现代自由主义者探讨的自由意志与道德律令、个人自由及其边界等问题可以沟通,其自由思想在精神上与李贽一脉相承,但其对自由的认识与论述比李贽更深刻、更圆通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于余英时先生关于章学诚在治学过程中受戴震影响一说,根据有关史料进行梳理辨析,认为章学诚对于戴震的学术旨趣既有相许之处,更有相异之见,而其取舍标准,则在于章氏一贯的学术旨趣主张。章学诚通过与戴震的两度相晤,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独特的治学道路。  相似文献   

17.
戴震的理欲观一直颇受学界重视,但与他理欲观密切相依的工夫理论则问者寥寥,这对全面地理解其哲学是不够的。戴震批评宋明理学的存理灭欲说,而以存乎欲、完善欲来重新规定理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展现出一种面向现实民生的理想道德秩序。为实现这一道德秩序,戴震围绕对仁、智范畴的阐释而展开其独具特色的工夫论。此工夫论对理学的工夫传统做了一些批判性反思,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但总体来说并未走出理学的藩篱。  相似文献   

18.
虽然早在西汉的扬雄就已注意到音转现象,但是最早探讨音转理论的乃是清朝戴震。戴震认为音转主要是声纽之转,他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上考察声转之法,发现声转不外乎两条规律,即"同位"正转和"位同"变转。同时戴震还指出,韵部也可发生转化。他于《声类表》中将古韵分为九类二十五部,注意阴、阳、入三分,总结出韵部转化的三条规律:一为转而不出其类,二为相配互转,三为联贯递转。通过对戴震《方言疏证》中方言词、假借词、同源词以及联绵词异形等语音材料的全面考察,得出音转语料128条,这些材料显示的音转规律,不仅可以展示戴震音转理论的科学性,还可以与前辈学者提出的音转理论相补充、相印证。  相似文献   

19.
"汉宋学之争"是清代学术史上的焦点之一。最初,以姚鼐与戴震之间的争论最为引人注目,"汉宋学之争"也因此而成为桐城派研究中常常涉及的问题。但学术界多从"扬汉抑宋"角度评论这场争论,或用戴震拒绝姚鼐师从的请求来解释这场争论的发生。"汉宋学之争"是关于儒学本质与功能之争,它是清代学术流变的产物,即"汉学"家放弃了顾炎武所倡导的"通经致用"的"实学"思想,而将经学蜕变为考据训诂之学,并以考据训诂作为汉、宋学的分界线,从而引发了"汉宋学之争";其导火线则是戴震在谈到义理、考据、文章三者关系时,以"考核"自诩而视文章为"等而末者",贬抑了义理、文章,从而引起与姚鼐的冲突。  相似文献   

20.
阮元在学术思想上虽然受到戴震的影响,但治学的侧重点和戴震显然有别。从治学实践来看,阮元注重求实、通博和经世致用。在学术渊源和治学宗旨上,他和顾炎武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