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前儿童是其社会性和道德感初步形成的时期,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呈现出较强的情境性、模仿性等特点。而潜课程因与显课程相比具有与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相吻合的特质,因此,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中,精神分析学派是最重视游戏问题的一个流派。弗洛伊德和其他精神分析学派学家都提出了自己对游戏的不同观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对学前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心理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亲子游戏与亲子关系之间可以形成一种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儿童在同伴游戏中的角色扮演能够促进儿童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培养儿童自我控制的能力。此外,游戏是儿童释放攻击性驱力的最好途径,有助于儿童学会在与别人交往时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友好的交往方式,从而使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性行为。由此,从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同伴交往、社会性行为三方面阐述了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学前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发展作为学前教育结果性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儿早期与未来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英国历经多年制定并逐步完善学前儿童社会情发展标准文重点对 2008 2012和 2021三版《期基础阶法定架》学前儿个体会感发展(PSED领域进发现英国 PSED了发及和深化拓展三个阶段重视儿童社会性发展、自我调节、自我是最新修订的 PSED 准的三个要征。建议我国进步完善学前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发展评估体系,通过《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科学实施,有效支持学前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摘 要:本研究选取78名4岁儿童,通过儿童与新颖物体进行自由游戏作为测试情境,探讨社会经济地位是否会影响学前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结果表明,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的自由游戏总时间、与主试的眼神接触得分以及与物体作用的潜伏期显著高于高社会经济地位儿童;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产生新颖行为的总分以及在游戏过程中口语表达得分显著低于高社会经济地位儿童。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表现,需要相应的早期教育干预改善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浅谈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从音乐作为学前儿童教育的载体与手段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讨论音乐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系.并着重从交往能力、合作协调能力、纪律性和责任感的发展等三方面论证了音乐教育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介绍学前儿童学习方式评定的几种方法:(1)成人等级评定方法,比较常见的评定量表有儿童学习方式量表、学前儿童学习行为量表。与学习相关的一些社会性行为量表,如社会技巧评量系统。(2)问题解决的灵活性任务,采用个别测验的方式直接评定学前儿童的学习方式。最后,与当前学前儿童学习方式评定的方法进行对比,讨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结合中国的文化特点对学前儿童学习方式的评定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家庭是学前儿童最早接触的核心微观环境系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及家庭中父亲为学前儿童提供的教育、心理、生活、游戏支持深刻影响着学前儿童的社会能力。对河南省629位学前儿童父亲展开问卷调查,研究发现:父亲家庭支持和儿童的社会能力均处于中等水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内部支持与学前儿童的社会能力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Bootstrap法检验表明,家庭内部支持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前儿童社会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因此,为提升学前儿童的社会能力,应提升对学前儿童父亲的社会支持,增强父亲的育儿意识与能力;优化父亲对儿童家庭支持的结构,为幼儿提供适宜的家庭支持;构建家、园、社协同育儿共同体,塑造幼儿发展的良好生态圈。  相似文献   

8.
学前期儿童自我控制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我控制行为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直接影响着儿童在日常生活、学习、交往等方面的发展。结合我国城乡不同社会背景及家庭类型,对学前儿童自我控制行为的构成、发展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将为加强和改善学前期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一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学前儿童自我控制行为由主动性、独立性、坚持性、自制力四个维度构成;学前儿童自我控制的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大班与小班的差异十分显著,达到了0.001的水平;城乡不同环境、不同家庭类型、性别及母亲教养方式是影响学前儿童自我控制行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及终身教师,父母及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发展的影响是众多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父、母亲在家庭中的角色差异造成其学历和教养行为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也有所不同。通过对88名学前儿童实施创造性动作和活动测验,主要由母亲完成家庭基本信息和教养行为问卷,考察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趋势及父亲和母亲学历、教养行为对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影响及差异。结果发现:3-6岁儿童创造力呈U型发展,4岁是幼儿创造力的下降点;母亲的学历对学前儿童的创造力的独创性有正向影响;母亲的教养方式不影响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新的位置错误信念理解任务,以山东某郊县105名3岁至5岁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位置错误信念的理解水平进行考察。结果显示,郊县学前儿童在5岁左右能比较好地理解错误信念任务;在理解有关位置错误信念方面,学前儿童经历了从不理解到内隐理解再到外显理解水平的发展阶段变化。结果提示,不能以全或无的方式划分学前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同时还需考虑到他们家庭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即获得在社会中生产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和主要活动方式。玩沙游戏有助于儿童“去自我中心”,提高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提高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笔者设计了支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玩沙游戏设计模型,通过情景创设、主题引入、混龄组织、家园合作的形式支持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实施,培养儿童优秀的社会性品质。  相似文献   

12.
学龄前期是儿童心理行为形成的关键期,同时也是不良心理行为的易感期,因而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更应受到关注。亲子分离造成的亲情缺失、监管缺失和家庭教育缺失导致学前留守儿童比较敏感、内向、悲观、焦虑等不良心理特质。亲子分离和教育意识与方式是造成学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核心因素。学前留守儿童心理重建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解决亲子分离、完善监护制度,促进亲情回归;国家、政府、社区推出一系列扶持措施,防止亲情流失;父母之间建立合作互助组,形成亲情共享来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能享受亲情呵护、为他们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提高父母及代理监护人的教养意识,优化教养方;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意识、方法来提升学前留守儿童的心理关怀质量,促进学前留守儿童的心理重建。  相似文献   

13.
当前有关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的研究还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根据生命教育的目标,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是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本文依据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将图画书和古典音乐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构建一个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目标、开展方式、实施途径等为内容的体系。  相似文献   

14.
以幼儿园小、中、大班共115 名学前儿童为被试,在进一步考察学前儿童心理理论与情绪理解发展特点及关系的基础上, 主要探讨了学前儿童心理理论与情绪理解发展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1)在心理理论任务上年龄差异显著,大班学前儿童成 绩显著高于小班学前儿童;在情绪理解任务上年龄差异显著,中班学前儿童成绩显著高于小班学前儿童;大班学前儿童成绩显 著高于中班、小班学前儿童。2)学前儿童心理理论和情绪理解性别差异均显著,女孩心理理论和情绪理解成绩在各个阶段上 均显著高于男孩。3)学前儿童心理理论和情绪理解成绩相关显著。研究结果表明,学前儿童心理理论与情绪理解发展具有相 同的发展趋势,而且学前儿童心理理论与情绪理解发展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此阶段女孩心理理论与情绪理解发展水平高 于男孩。  相似文献   

15.
儿童的社会化既是获得社会性的过程,又是形成发展个性的过程。然而目前我国不少家庭只重视儿童社会性的获得而忽视个性的培养,家庭教育表现出非个性化的倾向,这无论是对儿童本身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要纠正家庭教育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非个性化倾向,家长必须明确社会化的双重内涵,采用科学民主的教化方式,通过活动与交往,使儿童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形成、发展完善个性。  相似文献   

16.
儿童发展关乎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关乎社会公平公正。聚焦西南民族地区村落学前儿童发展现状,对白、傣、羌、壮4个民族9个村落幼儿园3~6岁儿童的体质健康、认知、语言和社会性发展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从儿童发展各维度来看,西南民族地区村落学前儿童身体协调性及下肢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发展较好,体格发育、灵敏素质、爆发力和上肢及腰腹肌肉力量较差,营养问题较为凸显;数量认知和空间认知发展较好,时间认知和类比推理发展较差;语言(汉语)理解能力较好,语言(汉语)表达和阅读能力较差;生活技能发展较好,交往品质和行为控制发展欠佳。从不同年龄、性别和民族的儿童发展来看,各维度发展水平随年龄增长而提高;白族儿童整体发展较好,傣族儿童身体素质发育较好,羌族和壮族儿童整体发展水平欠佳。因此建议:加强民族地区村落学前儿童的医疗和膳食营养服务,研发适合民族地区村落的学前教育本土课程和教材,多途径促进民族地区村落幼儿园教师的增量提质,实施对民族地区村落儿童家庭的专业干预与心理支持。  相似文献   

17.
以惠州市七个城区幼儿园的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以《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测评量表》为主量表,使用差异分析与回归分析,调查惠州市学前儿童的留守情况以及相关的人口学变量,旨在了解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时代给留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留守学前儿童在性格缺陷、情绪障碍和行为障碍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地区经济水平会影响留守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留守女童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留守男童;公办幼儿园留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好于民办幼儿园留守学前儿童;大班留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好于中班留守学前儿童;独生子女或二孩的留守学前儿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要显著好于属于大孩的留守学前儿童;人口学变量是影响留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学前期是培养儿童创新能力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阶段,而音乐教育又是培养学前儿童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独特功能。音乐教育可以给儿童提供更为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它可以培养学前儿童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帮助学前儿童掌握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基本方法,为他们后期的创新实践奠定了底蕴和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不同性别学前儿童羞怯的组合作用路径,研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考察了532名学前儿童的性别和教养方式四个维度(说理、随和、命令、言语攻击)共5个条件变量影响儿童羞怯的条件组态。结果发现:1)单个父母教养方式不是影响学前儿童羞怯的必要条件,教养方式以组态的方式影响学前儿童羞怯;2)影响“儿童羞怯”的三条组合路径分别是“女孩*非说理”、“女孩*命令*言语攻击”、“非说理*命令”;影响“非儿童羞怯”的三条组合路径分别是“男孩*非言语攻击”、“说理*非说理*随和”。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劳动教育逐渐引起了国家及社会的关注,其开展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学前儿童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时期,而家庭是幼儿的主要生活场所,在家庭中开展适宜的劳动教育对幼儿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当前学前儿童的劳动教育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得到切实改善,本文分析了学前儿童家庭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