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放区报告文学以一种特殊方式参与了新历史的建构和创造的过程。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的同构是解放区报告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历史化”倾向的呈示和“史诗”化品格的追求是历史巨变时代对作家的必然要求。在具体的历史语境规约下,知识分子作家最终消解掉自身的学院化色彩以及单纯的社会批判的心态,以文学的方式建立起个体与历史发展的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创作客体与主体两个视角论析解放区报告文学的历史价值和作者类型。认为具有史诗品格的解放区报告文学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革命史的珍贵文献。其基本类型有将军型、作家型和大众型。每一类型之间存有诸多差异,所以其创作也各呈风貌  相似文献   

3.
报告文学自“五四”诞生以来,其发展进程就始终处于时代与文化变革大潮的裹胁之中,带有“在野”艺术的鲜明印记。在40年代中国文化转型大背景下孕育而出的解放区报告文学,则以其别样的风貌与基调,呈现出时代精神对报告文学文体规范的整合与重构,预示着报告文学将从身处“江湖”而居身“庙堂”,最终完成由既定秩序的批评者向维护者的角色转换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包蕴着强烈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成了贯穿整个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一根红线,它不仅是作品的有机部分,也是构成作品的内在风骨。民族精神使新时期报告文学在发挥自身真实性的同时,比小说、诗歌、散文等更贴近时代和人民,因而更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地位。它表现在知识分子题材、体育题材、有关记叙“两弹一星”的作品、改革题材中,甚至问题报告文学作为中国特定时代的产物,作为爱国精神的另一表现形式,也同样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我国当代文学出现了“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少有的报告文学热,它以显赫的业绩活跃于中国文坛。本文试图对新时期报告文学的社会历史特征加以美学的分析,以期争鸣。报告文学是时代的“晴雨表”,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当我党粉碎了“四人帮”,翻开了中国历史光辉的一页的瞬间,当人们还没有完全从时代“惯性”中跳出,尚未从余悸中解脱,报告文学就以其敏锐的洞察时代风云的嗅觉和触及社会生活现实的勇气,  相似文献   

6.
刘白羽作为一个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家,对报告文学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而其建构并阐释的报告文学“诗意”观,则是他对报告文学理论批评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对报告文学诗意的追寻,实则是对这一文体美的呼唤与张扬。但“诗意”观有着某种概括不周的逻辑缺失。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民解放联合会和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后期提出的一种政权建设构想。中国人民解放联合会虽然不称“政府”,但其性质却是“各解放区的联合政权机关”;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虽然具有对抗蒋记国民大会的政治考虑,但其主要任务却是成立中国人民解放联合会。二者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一种典型的内容与形式或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在“七大”前后对此进行了认真筹备,后因时局变化而中止,但其历史意义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8.
近两年,报告文学异军突起。她拥有读者之多,社会反响之大,使其他各种严肃的文学样式都难以望其项背。报告文学之所以交此好运,其奥秘也简单,那就是她的家族中发展起一个新成员,即所谓“社会问题报告文学”,或曰“全景式报告文学”。“社会问题”的提法,是指其内容的特点,“全景式”的提法,是指报告文学家视角的特点。这一类报告文学所表现的不再是某个特定的人物或某个事件的过程,而是从宏观的角度表现一个为千千万万人所关注的或政治、或经济、或文化、或伦理,或心理等方面的重大问题。目前受到读者们青睐的,往往不是报告文学家族的一般成员,而恰恰是这位后生可畏的新成员。  相似文献   

9.
特定历史环境下产生的特定文化,特定文化反映着特定时期的审美价值和审美理想.在“红色经典”文学中,除了诠释革命理想、弘扬社会主旋律,融合展现出了解放区、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活和浓郁的风土人情,意味着“红色经典”文学具有综合的文化内涵以及一定的审美意义.通过研究“红色经典”文学产生时代的文化体制及社会审美文化,从由民俗文化、地域文化、语言文化三个方面分析其所表现出的审美文化,进一步挖掘“红色经典”文学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性.  相似文献   

10.
综观建国 50年的山东报告文学 ,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山东的报告文学发展与山东的经济发展呈同步发展状态 ,出现了穷山东的“穷报告文学”和富山东的“富报告文学”。本文作者查阅了大量资料 ,站在历史的高度 ,以翔实的材料 ,从宏观上论述了时代政治与齐鲁报告文学、政策典型与齐鲁报告文学、经济发展与齐鲁报告文学、观念变化与齐鲁报告文学、出版状况与齐鲁报告文学之间的关系。从五个方面评析了齐鲁报告文学流变的特色及产生流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据地的民事诉讼制度 ,从大革命时期的调解机制起 ,至解放区的各种政策、法律、规章的不断建设 ,从中可以看出 ,置身于当时特定历史语境所发展起来的制度和方法是成功的 ,且未必不可以看作是一种“理性”制度 ,或称其为“法律的‘治理化’传统”。当我们步入 2 1世纪 ,着力于市场经济体制下“依法治国”建设的时候 ,对前人走过的历程予以回顾与总结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解放区戏剧研究》一书从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入手;关注1942前后文艺家创作的思想历程,描述他们非主体意识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并以历史剧作为重要研究对象,探寻历史、现实、戏剧之间的关系.全书从“启蒙”和“大众化”的视角,描绘了解放区戏剧发展的历史轨迹,阐述了其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报告文学是一种非常年轻的文学样式,在我国仅有五六十年的历史。它伴随着中国革命一起成长、壮大。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作为文艺“轻骑兵”的报告文学,以崭新的面貌,活跃在各条战线上。它跟随年轻的共和国一起战斗了三十年。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文学思潮的角度简析了社会主义文学的历史渊源和基本特征,认为抗战时期的解放区文学因特定的历史环境,尤其是经历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具有了社会主义文学的突出特质,并对后来的大陆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们之所以指斥报告文学边缘化,是因为众多报告文学不再反映历史发展的主流倾向;不再反映社会的本质问题、重大问题;不再反映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放弃报告文学正义性的本质特征,环顾左右而言它。说报告文学边缘化,是因为从历史传承上今天我们已找不到几个后继者,让我们不得不发出悲叹。尹均生先生说:“新生代的报告文学家们,个个以人民为母亲,作时代的代言人。”是言过其实了,永远独立地把握报告文学的灵魂,是救治今天报告文学边缘化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的“工合”运动,自始至终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支持、指导、帮助,在国民党统治区和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迅速发展,取得了重要成果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抗日斗争发挥了重要作用。“工合”运动发展的历史,就是与中国共产党相互支持,共同推动,积极合作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赵树理方向”有其特定的历史内涵,应实事求是把它放在具体的社会环境、文学发展环境中去审视。文章从赵树理与“五四”新文学、与时代的关系;赵树理在文艺民族化、大众化上的贡献;赵树理如何正确处理文艺与政治、作家与群众关系三方面,论述了赵树理创作对解放区文学发展所具有的普遍的、积极的意义,肯定了“赵树理方向”在繁荣解放区文艺,促进《讲话》精神贯彻、实施上的特殊贡献。文章还联系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实际,阐明了今天发扬赵树理创作精神之必要。  相似文献   

18.
报告文学,是新闻性和艺术性的辩证统一。在报告文学中,“报告”即新闻性是第一位的,占着基础的位置。纵观报告文学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报告文学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十月革命的炮声震惊世界之际,约翰·里德的《震惊世界的十天》,首先向全人类“真实地、异常生动的”(列宁语)报道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该作品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严格遵循并充分利用了报告文学的特性,其新闻性和艺术性的结合达到相当完美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罗洪是三、四十年代活跃于中国现代新文学园地的“真正的女小说家”,她的创作实绩鲜为当代的文学史家重规。本交通过对罗洪《逝》解读,并将其与同代女作家丁玲、张爱玲的创作作比较,指出,《逝》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重要成就之一、文章认为.由于受制于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这样不同的政治经济背景以及文学环境,因此,罗洪的小说介于故事、小说和报告文学之间,文本有机构成复杂丰富,具有准复调特征;丁玲的小说介于小说与报告文学之间,在重史诗的情调,文本有机构成单纯明朗;张爱玲的小说则实出虚构特征,介于小说与故事之间,文本有机构成往往是一个自足的虚构世界。  相似文献   

20.
李显福的社会问题报告文学韩一一1990年,在重庆举办了一次“李显福报告文学作品研讨会”,重庆市副市长窦瑞华、市政府副秘书长贾培基发言对李显福的创作作了高度评价,与会者指出他“以出神化微之笔把我们带入天使不能涉足之地”,这标志着他从“四川十大新闻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