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艾兹拉·庞德的《诗章》是英语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篇之一。这部现代史诗中有许多汉字 ,尤其是在后半部分 ,具有深刻思想含义和汉字造型艺术特征的汉字在有的章节中竟占一半以上的篇幅 ,这在任何外国文学作品中是绝无仅有的。庞德运用这些汉字意在用中国文字来加强向西方宣传儒家思想 ,并试图用他所崇敬的儒家思想来匡正已经败坏了的西方道德观念 ,调整其混乱的社会秩序 ;同时出于对象形汉字的喜爱 ,他经常用析字法将一些汉字作意象性的意义解析 ,从而使汉字在诗歌中表现出独有的艺术感染力。本文旨在用细腻的笔法阐述《诗章》中的汉字所蕴涵的哲理意味 ,以及汉字以其特殊的造型艺术在《诗章》中所产生的艺术魅力 ,进而阐明《诗章》的主题精神和庞德的诗学理念  相似文献   

2.
一些西方学者批评庞德的《诗章》杂乱无章,但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对其解读,读者就会感到豁然开朗。庞德从中国文化中借用三种传统:儒家经典《大学》、中国古代历史和形象的汉字。他所采用的这些材料虽然是古老的,但在他的笔下,它们却为西方史诗增添了养分和活力,使之成为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美国现代派诗人埃兹拉·庞德一生推崇中国文化和儒家思想,除了在诗歌中大量引用中国典故,还翻译了《大学》、《中庸》、《论语》、《诗经》等儒学经典。庞德晚年被拘押在华盛顿圣伊丽莎白精神病医院期间同哈佛学者方志彤有频繁的书信往来,分析这些史料可以追溯庞德和方志彤之间围绕儒家经典翻译的探讨和争论,进而驳斥西方学者所谓18、19世纪汉学家的译著为庞德儒家经典翻译唯一依据的观点。庞德晚年的儒学翻译有诸多突破:一是突破了对个人和社会责任的关注;二是突破了“四书”的限制;三是突破了重汉语字形、轻汉语语音的成见。庞德能有这些突破,方志彤功不可没。史料证明,方志彤对庞德后期儒家典籍翻译的帮助和影响超过了半个世纪来学界的估计。  相似文献   

4.
庞德不仅是一位敢于在欧美诗坛标新立异的意象派诗人,他也是一位能够在20世纪世界诗坛开拓创新的先锋派诗人和现代派作家.庞德通过史诗代表作《诗章》充分彰显了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杰出才华.《诗章》具有鲜明的互文性特征,也具有文本对话和狂欢化的属性.在《诗章》中,庞德通过借鉴布朗宁的"独白体"创作方式,一方面呈现"独白体"与《诗章》文本风格的某种契合,另一方面借助多声部独白和蒙太奇式表达,创造性地呈现了庞德式的现代主义诗歌特点.  相似文献   

5.
在批评儒家思想视野狭隘时,《庄子》依据的是"以道观之"的大视野。《庄子》认为:人的自然之性是道的体现,并把闻道的方法托付给个人心灵;由于道难以把握,从而导致人的自然之性的含义相应地难以确定。在批评儒家仁义主张及儒家圣人"伤性殉物"时,《庄子》推崇"全身葆性",依据的是对"道"和自然之性的一家之见,这是看待"道"的小视野。  相似文献   

6.
比较庞德与理雅各对《论语》的不同翻译,可知庞译《论语》有用拆字法翻译中国汉字、提供多种译文和创造性的翻译等特点;从翻译即改写的角度可探讨该特色的原由;并且,从庞德《诗章》中的《论语》思想可见庞译《论语》的影响及地位。  相似文献   

7.
陶文娟 《东方论坛》2014,(6):127-128
正具有明显伦理本位特征的儒家思想,两千多年来在中国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致中国当代伦理仍与儒家思想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近十余年来,关于儒家思想与儒家伦理,学术界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代表性著作如杨清荣《经济全球化下的儒家伦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黄慧英《儒家伦理:体与用》(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三联书店2013年  相似文献   

8.
试析美国现代诗人庞德对胡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适在其《文学改良刍议》中所提出的文学改良的“八不原则”是在庞德意象主义诗歌主张、特别是在他的《一个意象主义者的几个不作》的影响下提出的。胡适和庞德的八点两者在形式上显然有相同之处,在内容上也有共同之点。但是,“八不原则”并非是对庞德主张的抄袭,它们在范畴上,却有广狭之分。胡适“八不原则”的最终目的是致力于中国思想启蒙和“五四”文艺复兴。  相似文献   

9.
“天人之辫”是先秦时期讨论的重要问题。孔孟苟虽同属儒家,但他们对“天人之辩”的不同解答,正体现了哲学的发展。孔子“天人之辩”中对天的理解有自然之天、主宰之天等多重含义,主张人要顺天命;孟子主张人通过“尽心”、“知性”过程,最终达到“知天”、“事天”的境界。使得儒家哲学走向了唯心主义;荀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吸收了《老子》、《管子》的思想,把天人关系放在了天人相分、人能够制天命而用之的立场上,克服了孔子、孟子思想的弊端,在巩固儒家的理性精神的同时,将儒家天人关系推向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0.
《诗章》中庞德把史诗英雄奥德修斯作为贯穿诗篇始终的原型人物,传达了诗人庞德"英雄"救世的理想。神话中的英雄原型的不同侧面——返乡的航海者、有勇有谋的行动者、秩序的创建者及坚定的追寻者"置换变形"为诗篇中的汉诺、马拉泰斯塔、亚当斯和杰斐逊、墨索里尼以及诗人自己等历史和现实中的"英雄"。他们都是庞德心目中与奥德修斯原型一脉相承的"奋力走出愚昧走向真知"的精神的化身,表达了庞德的"英雄崇拜"情结。  相似文献   

11.
本文梳理了近几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特别是孔子的儒学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之后,主要介绍了美国现代派诗人兼学者庞德对中国古代诗歌和儒学著作的翻译及其在他宏篇巨著<诗章>中的运用,看出庞德一方面把中国古代文化看成是他思想和艺术追求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他又把孔子的儒学看作拯救西方的一剂良药.庞德一生致力于把中国古代文化介绍到西方去,让中国古代文化在西方传播,使中国古代文化在西方大放光彩.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英美意象派诗歌的创始人埃兹拉.庞德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以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为支撑,庞德提出了以"意象"为其核心范畴的意象派理论。由于中西文学在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和审美价值体系等方面存在差异,庞德在接受中国古典诗歌影响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两者诗学理论主张有别,庞德意象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并置'是随着西方反理性主义的思潮而出现在艺术领域中的表现手段。美国现代主义诗人庞德的'并置'诗学因吸收了中国古诗之精髓并受汉字美学的启示而得以拓展,成为开发诗歌能量、革新英语诗歌的有效途径。海外华人学者叶维廉又将庞德的'并置'导入中国诗学语境,引领国人反观中国古典诗歌的特性。考察'并置'从西方到东方的这一迁移,将为我们在比较语境中探讨中国诗学特质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美国著名诗人、学者庞德一生最为重要的诗学理论是意象主义和漩涡主义。国内外学界主流一般认为庞德是在提出意象主义理论之后,才偶尔发现费诺罗莎笔记中的中国诗歌正好符合其诗学理论的。他们忽略了这一事实:庞德在获得费诺罗莎的笔记之前已经接触到中国诗歌,他所提出的意象主义诗歌主张中有关诗歌节奏、诗歌用词等的理论都受到来自中国的深刻影响;而且庞德从意象主义转向漩涡主义也源于他对于中国诗歌认识的变化。因此,庞德的意象主义和漩涡主义理论具有明显的中国背景。  相似文献   

15.
作为比较文学的重要分支,比较诗学基于文化的可比性进行文学对比研究,旨在揭示研究对象的一般规律和相互关联。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情感表达的载体。因语言特征和文化思维的差异性,中西对意象的认知有互通之点,更有殊异之处。以比较诗学为理论支撑,从意象与意境美、意象与节奏美两种关系和维度来分析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翻译中的诗学认知,研究发现,源于对诗歌意象深刻而透彻的诗学认知,庞德得以充分再现中国古典诗歌的诗学要素和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16.
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的中国文化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埃兹拉.庞德作为美国意象主义诗歌的先驱,是一位具有“中国文化情结”的诗人。他的很多诗作都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造性重构。文章通过对庞德诗歌和诗学观点的进一步研究,阐述了庞德在许多方面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包括对中国古代绘画技法、中国汉字的象形性特征,以及对中国儒家思想的借鉴。中国古典诗歌与中国文化成就了庞德在美国现代诗歌领域的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17.
作为日本近代启蒙思想家的“另类”代表人物,中村敬宇对儒学和西学均有深厚的造诣。通过自身的深入体察和研究,中村敬宇概括出“敬天爱人”的观念,认为这种观念构成了东西方文化的思想要素和精神实质,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成为他关于东西方文化的基本观点,也是其东西文化观的特色之所在。在此思想认识的基础上,中村敬宇重视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相继发表《支那不可侮论》《汉学不可废论》等文,批驳当时日本片面追慕西方文化而全盘否定儒家文化的言论思想。与此同时,他与王韬、黄遵宪等晚清中国文人、学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探讨彼此关注的问题,其代表性著作、译作也经由梁启超等人的引介而传入晚清中国,形成了近代中日文化、思想的双向交流。考察中村敬宇的东西文化观及其文化交流活动,有助于当下我国传承和弘扬儒家学说的合理因素及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以增进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对于在多元文化和跨文化交流日趋兴盛的当代国际大背景下坚持和倡导彼此尊重、相互理解的开放、平等、包容的原则也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18.
庞德早期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主要见于他1915年翻译出版的《神州集》里。《神州集》收录的18首汉语诗歌英译文译自19首中国古典诗歌。庞德主要以他提倡的英语现代诗歌的散文价值作为翻译的参考标准,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了现代化,使中国古典诗歌以现代英语自由诗的形式进入英美文学界,并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9.
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艺术历史学家费诺洛萨和宾扬的著作,20世纪美国诗人庞德在创作生涯的初期便迷恋上了佛教中的观音。他在诗作中将观音形象与西方的圣母玛利亚形象合一,旨在融合西方与东方的宗教圣像,并尝试将孔子形象与她们并列。庞德并没有像其他学者那样将观音基督化,而是在诗作中突显了观音的宗教特征。这些宗教特征中最重要的元素是观音的净水瓶、莲花、杨柳枝和月亮,庞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撰写的《比萨诗章》中着力书写了这些象征元素,而他此前的创作手稿对这些元素的表现更为清晰。这些尚未全部出版的手稿塑造了观音的传统形象,展现了上天的慈悲为怀和自然的治愈能力,它既是多元文化的,又是真挚个人的。深入细察庞德的意大利文和英文手稿中的观音形象,《比萨诗章》中观音的意蕴便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