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近代历史上50位杰出女性的家庭状况、出生地点及文化教育等项指标的统计,分析阐述了近代女杰能够脱颖而出是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传统文化给予近代女杰的积极影响,奠定了他们成才的思想品格基础;(2)传统文化最先在她们生活的地域发生断裂,为他们冲出家门,投身社会创造了条件;(3)他们自已不断地抵制、反抗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即歧视、束缚女人的观念、陋俗,使他们终于成为一代精英,女中豪杰  相似文献   

2.
“五四人”作为本世纪初一个特定的文化阶层,其角色定位决非我们以往学术研究中的习惯性理论预设———一成不变的启蒙者。实际上,他们既有一个由传统文化精英向近代启蒙者转变的过程,也有一个由启蒙者转变为被改造者的过程,而且二者之间相互纠结,很难理清。在这种转变过程中滥觞于学界的“知识原罪意识”,对于中国几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命运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贸易重心由广州转移上海,国内外商品云集上海;外资银行在上海纷纷设立;外资轮船公司和近代企业在上海设立,这些都为宁波帮由旧式商帮向近代化转变提供了条件,并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4.
1840年鸦片战争后,国人被迫开始主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西学从往日个别零碎和缓慢的传入方式转变为广泛、迅速的具有侵略性质的文化殖民主义的侵入。西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次第经历了一个由表层器物文化、中层制度文化、深层精神意识文化的变迁过程。“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社会变革运动成为西学传播过程中的始点与拐点。  相似文献   

5.
在由清初至近代所发生的大规模东北移民潮中,东北地区的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原著民文化被外来的汉文化全面取代。这一情况的出现,有其内在原因,综合起来看,共有五个:一是移民人数的众多和满汉混居现象的出现;二是清王朝主动的鼓励政策对这一文化取代的推动;三是入主中原的满族贵族率先汉化对东北地区留守满人的影响;四是落后的土著文化向先进的移民文化学习的本能;五是东北原著民不排外的纯朴民风。因此五点,在东北移民过程中发生文化取代就成为社会运动的必然,是不可避免的移民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
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理论探讨,认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是校园精神;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传承性和独特性、时代性和动态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等方面;其组织结构主要是由精神、制度和物质等三个层面组成来实现教育、健身、促进、凝聚和调节等功能。论述了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的基本途径为校园体育意识文化建设(体育价值观),体育组织管理制度建设,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近代化与传统──戊戌时期梁启超个例研究龚郭清近代化,就中国而言,指的是近代中国人通过自觉奋斗而创造出有利于在近代世界潮流中生存下去和发展起来的新型生活方式及其文化要素(特质)。传统;就本文而言,指的是近代以前中国人世代相沿、长期延续(一般在三代人以上...  相似文献   

8.
略论精神生产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探索精神生产的理论问题:(一)精神生产主要是生产科学知识产品;(二)精神生产是社会生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精神生产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柱;(四)精神生产方式是精神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关系的统一;(五)精神生产发展的动力是诸要素的有机组合。  相似文献   

9.
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将校园体育文化从校园文化的系统中单列出来加以论述,认为其结构内涵表现为:(一)表面层的显形物质文化;(二)中介层的混形制度文化;(三)核心层的隐形精神文化。其基本特征是:(一)活动方式的多样性;(二)参与者的普遍性;(三)显形文化和隐性文化的融合性。其主要功能有: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美育功能,聚散功能。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1)“天人合一”的精神;(2)“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精神。文化精神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的。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审视,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集中表现一个民族在一定的客观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建构自己生活的独特方式。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独特性格和风貌,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新时期都市题材文学的兴起,根因于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文化的变革,是对重农村轻城市、重农业轻商业的传统文化心理的改造,改变了我国当代文学的整体格局;新时期都市题材文学尤值肯定的是一批作品中灌注了一份宝贵的反思和否定精神,表达了对自近代以来都市病态文化综合症的批判.这种批判在既重视都市物化风俗又注重把风俗人格化的一些作品中取得了更高的审美价值;新时期都市题材文学的不足之处在于一些作品以病态精神观照病态都市,丢失了不应失落的高尚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2.
论云南省的民族竹文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详细论述了云南地区的民族竹文化,认为民族竹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竹建筑、竹食品、竹服饰、竹制交通工具和设施、竹器物、竹乐器、竹制生产工具等方面;民族竹精神文化主要由竹崇拜(竹图腾崇拜、竹生育崇拜、竹祖先崇拜、竹自然神灵崇拜、竹巫术崇拜)、竹民俗(竹婚俗、竹丧俗、竹节日习俗)、竹歌舞、种竹护竹习俗等构成。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已日益意识到自近代以来英国所经历的一场“农业革命”对英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意义。文章着眼点在于从生产力变革和土地所有权转变两个层面来还原近代英国农业革命的历史真实面貌,以此来揭示英国社会上层“贵族乡绅”在农业的现代化过程中所扮演的历史角色,以及由此而发生的社会精神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这一切都为英国现代化的启动奠定了充分的精神和文化准备。若没有这种精神价值的转变,那么英国现代化的启动和进行将很难得以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西方对中国的侵略与肢解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努力和抗争,构成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视角,也构成了基于历史传承的中华民族由自在向自觉的转变。中国也开启了由传统王朝国家形态,向近现代民族国家形态的艰难转型,在此过程中,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承、血脉联系和文化传统,构成了实现转型的重要依托,中国各社会阶级的不懈努力,为这种转型提供了重要推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则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转型得以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近代开始了艰难的文化转型。文化领域由封闭、单一、僵化的传统文化向开放、多元、理性化的近代文化转变。这一文化转型在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文化的重要载体——知识分子以及文化的发展道路上表现尤为显著。在这一转型中,龚自珍和魏源高瞻远瞩,积极引导时代潮流,发挥了先进人物对历史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1.近代市民群与城市的近代化1.1城市居民对自己生存空间的新认同。城市居民在对新环境认同的时候,仍对原来的农业社会怀恋着。因此他们的这种认同包括得意与无奈两方面。得意之处为:(一)交通的便利。在中国的江海中最先出现了轮船,然后行驶了火车、汽车、自行车、摩托车。其便利为自古所无。(二)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三)物质生活的领先性。近现代的物质使用潮流总是由城市向农村扩散,城市居民的物质消费总领风气之先。城市在中国农村的包围之下,虽如点点孤岛,但实为处处模范样板。这使都市人引为骄傲。无奈之处为:(一)居…  相似文献   

17.
先进文化在近代中国社会的传播经历了起步、物质文化传播、制度文化传播、精神文化传播、民族化等五个阶段,凸显了文化即传播、循序渐进、民族化、时代化等基本规律,引领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  相似文献   

18.
天津近代文化的双重性与西方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天津文化的特征是“开放”,还是“保守”?这是学术界长期争论、悬而未决的问题。近代天津文化实际上具有“开放-保守”的二重性格。这种性格的形成,与西方文化的影响有关。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天津民众产生了对西方的抵制情绪;而开放带来的交流与接触,又使天津民众更多地认识到西方文化的先进性。这种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又交流又抵抗的状况渗透在天津文化中,就形成了天津近代文化既开放又保守的双重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论唐代诗人的自然生态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诗人承传《风》《骚》及汉魏六朝文学的自然生态意识,同时由于受本朝儒、释、道思想的共同影响以及唐人投笔从戎的边塞生活,官吏贬谪地方的特殊身世等因素,唐代诗人与自然的关系已达到了天人合一、空前融洽的地步。唐代诗人与草木虫鱼等自然生态和谐相处的诗歌世界,主要表现在十大方面,即:(一)与物谐乐;(二)以物为友;(三)颂物以美;(四)感物惠德;(五)赏物生趣;(六)悲物悯人;(七)由物悟理;(八)托物寄怀;(九)假物以讽;(十)护物有责。唐诗浓郁的自然生态意识,是唐诗精神的有力体现,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文学史、艺术史之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梳理了近代以来中国地方教育行政机构( 主要指县级) 的演变轨迹,认为“新县制”推行之中的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由局而科、由科而局的变化是由政局动荡和政治上集权需要决定的。这种局科轮回的历史表明,在教育行政与一般行政的调适过程中,保持教育行政机构的专门化、独立化乃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表明,教育行政机构的改革,应以职能的划分为前提;组织机构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