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贵州黄平的苗族是苗族中的一个支系,本文概述了他们奇特而历史悠久的刺绣纹样.美丽的几何造型,丰富的色彩变化使我们看到了外来物质文化、地域、自然物象对其刺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资源,苗族刺绣工艺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在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与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如何实现苗族刺绣工艺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而该课题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潘家园民族工艺品市场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苗族刺绣在这个市场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然而就目前的情况看,还存在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订单不确定、利润低等问题。苗族刺绣品的开发应注重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尊重市场规律提升经济价值,文章以产业经济分析中的微笑曲线为依据,制定相应推广对策。  相似文献   

4.
苗族刺绣发展源流及其造型艺术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苗族刺绣历史悠久,造型稚拙,色彩斑斓,发展至清改土归流之时在民间得到普及,并达到极高的水平。苗族刺绣具有原始思维方式的混沌性特征,造型具有承传性、地域性、互渗性,是原始意念下的感知造型,理念观察下的寓意性造型。  相似文献   

5.
苗族刺绣艺术的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文化灿烂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苗族人民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刺绣文化。苗族刺绣是苗族服装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和艺术品,它凝聚了无数苗族妇女的聪明才智和她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千百年来,苗族妇女正是凭着她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心灵手巧,书写着苗族人民几千年的历史沧桑,并使之世世代代传承下来,成为苗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自强不息、顽强生存的一种精神动力和象征。苗族刺绣作为苗族文化的一种物质载体,真实地展现了苗族古老的历史风貌、神奇的传统故事和独特的审美观念。它所蕴含的丰富的社会内涵和历史文化信息,有待于人们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本文拟从五个方面来论述苗族刺绣艺术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亚鲁王族旗是亚鲁苗人死后由亡者的内亲(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制作的覆盖于死者脸部、胸前并陪葬的一块绣上图案的土布。它是亚鲁苗人灵魂皈依祖先的富足国度里认祖归宗并被“祖奶奶”接纳的标识性神物,是亚鲁子孙身份的象征。族旗形式多样,图案主要由刺绣和剪纸构成,纹样寓意源于《亚鲁王》史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美学价值。其艺术表现形式及内涵与东部、中部方言区苗族完全不同,是这支苗人在其民族历史特有文化形态下的表达和外化。  相似文献   

7.
刺绣机器的出现,既提高了商家的经济效益,也使许多苗族妇女从传统的手工刺绣劳作中解脱出来。虽然苗族精湛的手绣工艺也在不断减少,但机绣与手绣均存在各自的发展空间。市场满足于多元需求而存在,因此手绣与机绣也因需求的差异而长期并存。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刺绣对韩国传统刺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刺绣大约在公元前就传入韩国 ,三国时代 ,绣佛、绣帐、绣幡、绣袈裟等 ,形成了我国的佛教文化。从高丽时代到朝鲜时代 ,各种服饰和生活用品都用上了比较多刺绣装饰 ,因此促进了韩国刺绣的发展。通过以上中国和韩国的刺绣的作品、刺绣技法、刺绣式样等方面的简单比较 ,可以看出两国文化有许多共同性 ,表明两国人民自古就有相互交流的学习实践 ,这是我们在现在和未来交流学习的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9.
被称为"中国刺绣活化石"的水族马尾绣,具有古色古香而又华美精致、经久耐用且具有较强的浮雕感的视觉特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马尾绣只凭心灵手巧的水族妇女通过原始而古老传统的方式代代相传与发展着。现今,电脑绘图、刺绣等高科技在刺绣中的应用,新材料的出现,使马尾绣刺绣技艺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不断推陈出新,时代特色刺绣品的出现同时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马尾绣作为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其艺术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但必须要解决新技术、新材料使马尾绣的民间艺人减弱原始创作的天然进取性、马尾绣艺术品易失去纯朴、雅致的特点等问题,使马尾绣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能够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10.
刺绣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精粹,它是华夏古老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对中国刺绣历史进行考证,梳理出刺绣发展的历史进程,对刺绣的传承、衍生、变异加以分析,旨在让年轻一代了解刺绣的传承脉搏,把握刺绣发展的方向,以史为鉴,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用思辨的眼光来探寻刺绣的未来走向,继续焕发出中国刺绣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苗族民间文学是苗族先民生活的再现,蕴藏着苗族古代社会发展的诸多信息,其中包括苗族传统文化。从历史的角度研究苗族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12.
民族文化馆是开展群众民族文化社会教育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通过对湖南XX民族文化馆苗绣培训进行考察,以ABC态度模型进行教育成效分析,发现民族文化馆传承民族文化有较大成效。学员通过培训,在认知方面认为自己提高了苗绣技法,增强了对苗族文化的了解;在情感方面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都表示比较满意,以学会苗绣为荣,但也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意见;在行为意向方面表现为愿意继续学习、弘扬并传承苗绣。结合观察与问卷调查发现,此次教育活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苗绣培训课程内容不完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馆企合作机制未建立、共享意识未形成等。由此提出以下建议:融入苗族文化,增习苗绣图案;利用多媒体,加强交流与对比;合理安排培训时间,注重成效宣传;加强馆企合作,鼓励创业;搭建共享平台,促进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3.
《蝴蝶歌》是苗族古歌的重要篇章,但长时间以来,学者们一直没有对这部古歌进行过专门研究。本文认为,该歌对鼓社祭中各种执事人员、所需各种什物和一些民俗事像的来历等进行了具体阐述,它实质上是苗族鼓社祭的制度史。  相似文献   

14.
勤劳、智慧的苗族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由于苗族历史上没有传承下来的文字,其服饰便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苗族服饰不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施洞"苗族独木龙舟节"桡手服饰体现了苗家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承载了苗家人独特的审美、求吉心理和原始信仰,记载了文化的交流和变迁的轨迹。  相似文献   

15.
黔东南苗族议榔习俗改革是当代社会背景下民族村寨维护社会稳定或调整伦理道德规范的迫切需要的产物,是苗族村寨议榔传统习俗的当代传承,是政府、学会、民间三方合力互动的结果,是主流文化参照下的民俗文化革新。当代黔东南苗族议榔习俗改革对民族村寨移风易俗、和谐发展正在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明清统治者对湘黔边苗民实行的治苗政策 ,不仅破坏了苗区的生产力 ,而且阻碍了苗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积极工作 ,帮助少数民族尽快赶上先进的汉族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的“古苗疆走廊”,不仅是连接西南边陲云南与内地之间一条交通大动脉,并且也是由国家权力强力主导开辟的一条“国家走廊”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空间,对曾系“苗疆腹地”的贵州省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方面都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对历史上“古苗疆走廊”的形成过程的回顾.探讨了其“国家化”特征、汉族“移民文化”与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间的“整体性”与“多样性”之关系;并对贵州文化的“主体性”缺失和建构、文化的“族界化”现象、文化的“地域整体性”等问题也进行了若干反思,并就今后展开“古苗疆走廊”研究提出一些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