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在我国,关注近代越南汉喃“小学”“蒙学”课本的学者还不多,从类别、体例、结构形式入手,考述近代越南汉喃“小学”“蒙学”课本文献来源,可以有效说明其语体性质,特别是其在东亚汉语教育史上的价值.以东亚汉语课本编撰史研究价值、东亚汉语教学史研究价值,以及东亚汉语言文字史研究价值发掘为基本目标,对近代越南汉喃“小学”“蒙学”课本的学术价值进行探讨,就汉语言文字史研究来说,意义重大,比如包括汉语语音史、汉语文字史、汉语词汇史等学术领域的意义.而与朝鲜朝、日本江户明治汉语官话课本进行比较,则凸显了越南汉喃“小学”“蒙学”课本文献在东亚地域汉语史视野内所具有的较高学术地位,并说明研究近代越南汉喃“小学”“蒙学”课本文献语言非常具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文史哲》2020,(1)
中西文献传统没有高下之分,只有特色不同。基于中西比较的视野考察中国古代文献,可以发现其历史特色主要体现在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第一是具有独特的连续性内涵,其中最重要的是书写系统独一无二,文献书面语一以贯之,从而使文献成为文化连续的核心因素;第二是文献整体在各个方面保持稳定,始终遵循着其内在规律发展演化,反映出中国思想原则对文献发展的决定性影响;第三是"印刷资本主义"晚至近代方才出现,中国古代文献主要是以精英文献为主,通俗文献仅扮演沟通大小传统的角色,二者合力,加强了古代中国"古典共同体"的持续稳固。  相似文献   

3.
儒家伦理与中国现代企业家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的经济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中国企业家在这种情况下应具有什么样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对造就中国现代企业家是否有意义,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现代企业并不只有一种模式,它可以根据不同的文化传统而有不同的模式.如果中国现代企业与中国儒家伦理相结合,将会产生与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精神不同的中国的现代企业家精神.照儒家看,如果能用最合理的办法取得利润(赚钱)作为"手段",而以"公利" (也就是"公义")为"目的",我认为,这是符合儒家伦理的中国企业家精神的.  相似文献   

4.
2019年,以南京大学文学院卞东波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亚古代汉文学史"(19ZDA260)获得立项.该项目旨在从东亚汉文化圈的视角发出,对前现代时期的东亚古代汉文学史进行重新书写. 一、本课题的学术价值 前现代时期的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琉球诸国同属东亚汉文化圈,共享汉字、儒学、佛教、律令制等共同的文化平台.在东亚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古代东亚文人用汉字创作出了海量的汉诗、汉文、汉文辞赋、词曲、传记、纪行、小说等文学作品,这就是"东亚古代汉文学".东亚古代汉文学不但载体是汉字,而且诗文中使用的语汇、意象、修辞都来自于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代的经典作家对东亚汉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东亚古代汉文学亦有其自身的独特面目,对中国古典文学并非单纯的拟效,亦有很多新变的元素.东亚古代汉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学在东亚汉文化圈的延续与拓展,其与中国古典文学之间自然有着源流关系,但又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和异质性.东亚古代汉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新的学术增长点.  相似文献   

5.
以朝鲜诗话《清脾录》为个案,可以从实证与理论两个方面,探讨文学史上"环流无倦"的变化与书籍"环流"之间的关系。《清脾录》的特殊意义,体现在其关注本国诗之外,还关注当时中国、日本、安南等国的诗,具有"东亚视野"与"并世意识"。其抄本、刻本在朝鲜、中国、日本之间的流传,以及在文士间发生的阅读、删改、传播等事象,具体而微地体现了三国文士眼中的他国文化,从中可见三国文化势力的此消彼长。从《清脾录》的阅读反响可知,"阅读"甚或"误读"与东亚诸国间的文化交流和彼此的文化体认有关,而"东亚视野"在文学领域的呈现与发生影响,正通过书籍的"环流"得以体现。伴随东亚书籍"环流"现象产生的,是东亚诗学不同于18世纪以前的超越国界的弘阔意识。  相似文献   

6.
探索近世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首先是一个理论问题.从世界经济史看,主要有五种经济发展模式.弄清工业化、三个层次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广义社会和狭义社会等的含义,分析"整体性的现代化"衡量指标和"社会结构"定义要点,确认国家"经济结构变化-经济发展水平"类型.思考经济发展模式涉及的如现代化道路选择、现代化进程、制度变迁、经济因素、非制度因素、后发国家历史因素、生产方式演化模式,以及资本主义模式新动向(新美国模式和莱茵模式)等问题.应关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观因素,其中政府主导的特征相当明显.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涉及东亚的倭寇事件,既是倭寇对中国和朝鲜的掠夺行径,也构成东亚古代海洋史、战争史、经贸史的重要环节,进入20世纪后更是成为东亚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并进一步延伸到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领域,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都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倭寇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鉴于倭寇事件的东亚区域性质,打破国别研究的局限,站在东亚学(东亚区域研究)乃至东方学研究的立场上对日本倭寇史研究及倭寇文学加以剖析,并与中国的倭寇研究及倭寇题材的文学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东亚区域意识与日本民族主义两种倾向构成了日本倭寇史研究与倭寇文学的一对矛盾体,反映出当代日本普遍的民族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70年代末,东亚汉文小说始为中国学界关注.80年代以来,域外汉文小说研究渐渐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焦点,海峡两岸的一大批学者从文献整理、文本研究、文化研究等多方面探讨这一课题,取得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学术成果.通过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汉文小说的主要研究成果略作概述,考察其整理研究的现状,可以深入地阐释东亚汉文小说研究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史研究如同其他学术研究一样,应该具有"多元视野".这个"多元"既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甚至一些自然科学的学科立场,也包括历史学科内部如中国史、世界史等不同的专业."多元"不仅仅是各"元"从自己的视角看问题,更重要的是进行"元"之间的比较研究,有比较才有鉴别.笔者有过在日本、韩国各生活一年的经历,这期间,对中、日、韩三国的历史比较特别是社会文化比较的问题有所关注.在这里,就了解到的一些东亚三国社会文化比较研究的成果加以介绍,围绕自己相对熟悉的家族、乡约等问题谈一点粗浅的感受与看法.  相似文献   

10.
何世剑  喻琴 《天府新论》2006,(3):146-150
"丽"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贯穿于中国古典美学的整个历程.元明清时期是古典美学"丽"范畴的深入发展时期,主要表现为它在许多艺术部门都得到了广泛深入的运用,人们对"丽"的审美质性有了更深刻全面的认识.其标志有四一是"丽"在诗论视野中得到了深化;二是"丽"在词论视野中得到了拓展;三是"丽"在曲论视野中得到了多方面争辩;四是"丽"在小说理论批评视野中得到持续论述,并且"丽"在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理论视野中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探析,见出"丽"在此期走向升格.  相似文献   

11.
西学模式的引进导致了古代文论学科中的批评史与文学史、批评史与批评观念、批评史与文化语境的割裂.研究目的和文学观念的改变必然影响到古代文论学科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古代文论研究中的回应西学问题、学科内在的演化问题、体系构造问题以及书写体例问题都应该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2.
正《改革》自2012年7月成为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资助期刊以来,选题视野侧重政策层面和学术趋向的交集,砥砺自强、自成一格,已发展成为中国百强报刊。近两年来,《改革》坚守"专业眼光看经济、经济眼光看中国"的理念,所发论文贴近中央重大决策,或超前解读、发表社评,或探析制度逻辑、前瞻未来取向,实操经验已产生广泛的政策和学术效应。现就遴选"《改革》服务中央决策"优秀论文公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懦弱短视的"御弟"唐僧在当今一些日本影视动漫版<西游记>中被大胆变异成女性,并成为爱情的主角,引发了中国观众的强烈反感.但其在日本高居不下的收视率不禁引发人们深层次的思考.分析唐僧形象女性化变异的原因可以看出,是日本神道教与佛教介入其中,将唐僧形象加以分解后进行集体再创造和重新诠释,从而形成了女性唐僧这一形象变异体.  相似文献   

14.
段渝 《天府新论》2012,(6):159-160
何一民先生的《中国城市史》日前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是"中国专门史文库"第一辑中的研究成果。作为一部以"专门史"为定位的学术著作,何一民先生的《中国城市史》通过贯穿中国历史的整体视野,对从史前到近代伴随着整个中国历史兴衰的城市史进行细致考察,引申出对今人城市建设发展等问题的思考,为我们当下更好  相似文献   

15.
"古典自然法学"在中国法学中一直是一个暧昧不明的范畴.海因里希·罗门的<自然法的观念史和哲学>(上海三联出版社2007年出版)是关于古典自然法传统的重要著作,它第一次将形而上学的古典自然法同唯理主义的近代自然法传统区分开来,认为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以形而上学为基础.罗门认为摒弃形而上学传统的近代自然法最终导致了实证主义的胜利,而极权主义的出现是实证主义发挥到极致的产物,唯有复兴古典的自然法传统、回归形而上学的思考,才可能对抗极权主义.  相似文献   

16.
近十年来,欧美史学界有关全球史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的研究有增多的趋势.这些书籍的出版或许正可以反映当前西方史学的“全球转向(global turn)”,而这种“全球转向”的特色之一,即在于史学作品的“空间转向(spatial turn)”——或者说是史学跨越民族国家的领土疆界,朝着区域、大陆及半球等空间发展.目前历史学的几个次学科如环境史、社会史、性别史、经济史、医疗与科技史、物质文化史、外交史都多少受到这波“全球转向”风潮的影响.其中,医疗史如何放在全球史的脉络下来思考,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有关这方面,西方医疗史已经有相当的成果,像是Sarah Hodges的研究.反观中国医疗史,目前仅见Vivienne Lo(罗维前)提出以全球视野来写作中国医疗史的诉求,她强调跨越社会、文化、地理边界及时间的知识与实践的传播的重要性.本文即在此脉络下,透过西方的全球医疗史研究的概况,来思考现有的中国医疗史研究成果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我们探讨的重点有二种:药物流通与疾病的全球史.总地来看,这波医疗史的全球转向,的确开展了过往医疗史研究未曾关注的课题.其中,全球视野是这些文章或专书特别强调的研究取向.然而,全球医疗史不必然就否认地方医疗史研究的重要性;反而更加强调全球与地方是如何相互地联系、交流、挪用、塑造、影响及产出.  相似文献   

17.
严复是中国自由主义之父和启蒙先驱.他以"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西方文明论和"开民智"的启蒙主义,突破了支配洋务时代三十年的"中体西用"范式,开启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的"转型时代".严复的伦理观深受苏格兰启蒙运动以降英国古典自由主义的影响,其输入新伦理与调和旧道德、整合公民伦理与儒家传统的道德调整方案,以及道德演化、义利统一、教学二元、新旧调和的观点,显示了其自由与保守兼备的古典思想气质,以及晚清启蒙运动之温和的苏格兰路向.  相似文献   

18.
日本学界对日本近代思想史的研究 ,特别关注思想史的社会环境、日常生活和常识世界的实际情况 ;注意“顺着看”而不是“倒着看” ,也就是注意从日本自身的资料和历史脉络来追溯思想史 ,而不是以某种后设的、现代的价值立场来描述思想史 ;同时他们也有很自觉的亚洲史视野 ,十分关注日本以外 ,特别是互为背景和资源的近代东亚尤其是中国和朝鲜的思想史。日本思想史学界的这种强烈的日本问题意识 ,值得中国思想史研究者深思。因为中国的思想史写作 ,一直以来基本上都是处在西方思维模式和叙述方式的强烈笼罩之下 ,而很少有明确的“他者”与“自我”意识 ,缺乏中国思想史的特别的问题意识。因此 ,中国思想史研究者很有必要追问一下我们的思想史究竟是“谁的思想史 ?为谁写的思想史” ?  相似文献   

19.
要确认“东方诗学”的存在,就要首先确认“东方诗歌”的内在联系,要确认“东方诗学”的内在联系,就要分析“东方诗学”内在结构,就要去发掘、发现它们共有的基本诗学概念。通过古典诗学文献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庄严”与“韵意”两个概念统括南亚诗学,“风”与“气”的概念流贯东亚诗学,“对比”与“律动”的概念贯穿西亚诗学。而以“味”这个共用诗学范畴为纽带,南亚、东亚、西亚三个区域诗学又形成了三元一体的“东方共同诗学”。  相似文献   

20.
沈检江先生的<词境论>于今年初出版了.本书通过辨析传统词论,鉴赏古典词作,进而阐释词境的基本内涵和审美意义,是中国词史、词学研究领域的新收获,很值得一读. 自王国维"境界说"提出之后,将王氏的观点系统化、体系化,似乎一直未见有成果面世.<词境论>并非是"境界说"的系统诠释和体系整理,其立论视野和主要观点不是在"境界说"的框架内进行,不应看做是单纯对"境界说"的探究,而应看做是词境的探究,即从词境切入研究词体与词史,纵贯全书,紧扣每一章节,有独到的见解,可以说在中国词学的园地开辟新空间方面作出了颇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