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苏非派经典著作《密迩索德》和《天方性理》一书的宇宙生成理论之间存在渊源关系,苏非神秘主义是刘智哲学思想体系的主要来源。比照刘智和周敦颐的宇宙生成观,两者之间存在本质性差异。回族历史上存在的"以儒诠经"的文化现象是回族追求文化平等的外在方式,维护和珍视自身的文化传统是回族学者著书立说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2.
苏非派是伊斯兰教内部衍生的神秘主义派别 ,主张以个人的主观直觉和内心体验来突破繁琐刻板的教法教义的外在束缚 ,曾对普通百姓产生强大感染力。苏非派首先传入新疆 ,明清之际已在内地传播。《经学系传谱》及明清之际的大量汉文著译中流露出苏非派的观点和主张。苏非学说通过汉文著译而作为性理之学得到传播 ,对内地穆斯林产生过深刻影响。新疆依禅派对内地的渗透 ,成为甘、宁、青等地一些门宦的道统传授渊源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苏非主义在元代传入中国,明代以后大量苏非著作从各种渠道流传国内,明末清初一些苏非著作被列为回回经堂教育的必修科目和参考书目。随着回族内部“汉文译著”活动的兴起,一些苏非经典又被译为汉文。同时西北甘宁青穆斯林社会受新疆依禅派和中西亚苏非派影响,很快形成了门宦制度。门宦制度的确立改变了自唐宋以来在西北穆斯林社会形成的教坊组织制度,门宦被称为扩大了的教坊,组织程度更高,组织方式也呈现多样化。  相似文献   

4.
门宦作为伊斯兰苏非神秘主义涵化中国宗法体制的产物,系中国伊斯兰教一种重要的社会存在,嘎德忍耶门宦作为中国四大门宦之一,以其独特的出家人制度及修行方式受到关注。嘎德忍耶出家人制度是将坚忍守贫的苏非戒律制度化、体系化的方式之一,以前学界将这一制度“佛道化”是有偏颇的。  相似文献   

5.
明清之际,从中西亚来华的伊斯兰教传教师对回族经堂经师的宗教学理有较大影响。一个明显的特点是苏非思想所占比重较大,这种思想经过经师的承传,影响遍及大江南北。这种全局性的、长期的影响贯穿了中国格迪目和苏非门宦伊斯兰教经学教育的始终。记录中国早期经堂教育弥足珍贵的《经学系传谱》中就有大量的苏非式神秘事迹。  相似文献   

6.
伊斯兰教苏非神秘主义在新疆维吾尔族发展历史中形成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方面苏非思想影响下的诗歌繁荣,作品流传千古;一方面苏非领袖和苏非教团进入政治和社会生活领域,影响了很多维吾尔族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然而历史上曾居主导地位的苏非和苏非教团活动,在现代社会中受到越来越多正统派信众的批判,日趋衰落,或成为民间性活动,不再如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政治性影响,而诗歌却一直在传唱着。  相似文献   

7.
《天方性理》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人的心性问题,即人如何通过心性之功修而复归真主的问题。《天方性理》自刊行不久,便从学者群传至普通穆斯林大众,从穆斯林社会传至主流社会。《天方性理》之所以能在全国获得普遍认同,在于其理论的精深性、动态性、通俗性,也在于其体现了明清以来中国伊斯兰教学术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8.
苏非主义是欧美学者对伊斯兰神秘主义的称谓,始于1821年,由法国学者托洛克首倡。鉴于该名词已被世界学者(包括部分穆斯林学者)广泛接受,因此本文对伊斯兰神秘主义也采用苏非主义一说。要指出的是,称神秘主义为“塔骚层夫”的穆斯林学者为数颇多。“塔骚层夫”指的是伊斯兰神秘主义。苏非主义既不是政治派别,更不是教义学派或教法学派,而主要是指修持方面的一种主张和实践。  相似文献   

9.
11 .回族思想文化史研究。思想史主要表现在对回族伊斯兰学者“以儒诠经”之汉文著述活动的研究。伍贻业《从王岱舆到刘智的启示和反思——— 1 7世纪中国伊斯兰教思潮》(《中国回族研究》第 1辑 ,1 991年 ) ,余振贵《从 <清真大学 >试论王岱舆宗教哲学思想的特点》(《中国伊斯兰教研究》 ,青海人民出版社 1 987年 ) ,冯今源《(来复铭 )析》(同上 ) ,金宜久《论刘智的“复归”思想》(《世界宗教研究》1 990年 1期 ) ,罗万寿《试析中国伊斯兰哲学的“真一”说》(《西北民族研究》1 996年 1期 )等文较有代表性。讨论回族伊斯兰教苏非思想的文…  相似文献   

10.
10世纪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维吾尔古典文学文本多受伊斯兰苏非神秘主义影响,甚至形成了一种神秘书写传统,以诗歌为重要载体反映维吾尔人的生活与思想。  相似文献   

11.
宁夏西海固地区回族集体行动再生产的基础并非利益或理性,而是基于伊斯兰教的集体意识。文章从两个案例出发分析了伊斯兰教在宁夏西海固地区回族集体行动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指出伊斯兰教伦理中的集体意识在宁夏西海固回族乡村民主化进程有着双重效应,我们应该辩证地去看待。并对如何推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利用地方性知识减少集体行动事件的发生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介绍刘智的人生理想论和辩析刘智和朱熹的人生理想论的差异,指出在评价明、清之际的回族伊斯兰教著作时,不能因为概念的一致而忽略对具体内容的分析.相同的概念,不同的内涵,是刘智的哲学体系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与云南回族社团出现的适应华夏文化的潮流相平行,清季的回回宗教知识界中出现了以理性态度来理解儒家思想的学术探讨。在比较伊斯兰教和儒学的汉文著述活动中,回回学者在捍卫伊斯兰教教义的同时,也分析了两大宗教思想文化的异同以及它们之间的吸纳和排斥关系。  相似文献   

14.
元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大量华化的西域人过继了汉语的表达方式抒情言志,陈垣先生在《元西域人华化考》中认为宋末元初西域诗人蒲寿宬乃元代西域人华化之先导。蒲寿宬的文学创作体现了西域民族原有的审美和文化特征在其华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于研究元代华化西域人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特征以及探讨回族文学的发生、发展,蒲寿宬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但现存文献中关于其生平记载简略且多疑点,需作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15.
穆宏燕 《东方论坛》2013,(5):109-114
波斯细密画以苏非神秘主义哲学思想为自己的绘画理念和理论基础,以心灵之眼即“悟眼”去觉悟所画对象的“本真”状态,被画物没有远近大小之分,也没有明暗阴影,也不表现夜色。细密画的宗旨是描绘真主创世的“蓝本”,注重被画物的普遍性与共性,因而呈现出浓厚的程式化特征。在色彩运用上,细密画以“崇高原则”为本,描绘真主眼中色彩斑斓的世界。同时,细密画画家借由俯瞰视角——被视为真主俯瞰世界的神的视角、借由苏非神秘主义中“人主合一”的学说,让自己的个体精神消融在真主的绝对精神中,从而也获得了伊斯兰合法性。由此,在反对偶像崇拜的伊斯兰文化中,细密画获得了其宗教合法性,成为伊斯兰世界的一朵艺术奇葩。  相似文献   

16.
通过比较张承志、石舒清两位回族作家对西海固伊斯兰文化及其民众的认知与书写,分析了两位作家在其作品中所展示的伊斯兰文化、信仰、民众、审美观四个方面的异与同。张承志是以理性和激情经由艺术的途径来接近“圣”的空间,以审美的方式去践履他的神圣价值观;石舒清是在回民的黄土高原这一“圣”的空间之内生活和写作的,他的文学表达在意义上更接近于伊斯兰教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回族民间剪纸,既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特点,也保留着伊斯兰文化的元素。宁夏知名剪纸艺人、回族女教师阿依舍.井春霞的剪纸经历及其剪纸作品集中国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于一体,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丰富着回族民间剪纸及我国民间剪纸的种类,是我国民间剪纸艺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维吾尔族传统婚俗中巫文化的形式及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维吾尔婚俗是以伊斯兰文化为基本框架 ,对维吾尔人生活有决定意义的伊斯兰文化似乎和巫文化是不相容的 ,但在其信仰中 ,神秘主义却一脉相承 ,原始巫文化在其传统婚俗中有大量的积淀 ,表现出独特的巫文化特点 ,至今仍强化着维吾尔人的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19.
回族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以伊斯兰文化为特征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认同是其生存发展的基础。民国时期,随着西方近代国家意识在中国社会的传播和影响,回族社会的自我认同与国家认同意识亦显示出近代意义,积极参与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和各种重大政治事务,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尤其在抗日卫国等救亡运动中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20.
在叔本华和早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中,都存在着一种理性主义与神秘主义的纠结,这种纠结来源于西方的经验主义和宗教这两个传统。叔本华和早期维特根斯坦企图通过划清界限彻底区分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结果却发现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其实反映了同一世界的不同方面。理性主义与神秘主义的纠结与唯我论密切相关,只有摆脱唯我论,回到生活世界之中才能使其问题得到解决。叔本华和早期维特根斯坦由此背离了西方的柏拉图主义传统和基督教传统,这一转向分别启发了尼采、海德格尔和后期维特根斯坦重新思考哲学和宗教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