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众主义是在现代拉丁美洲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中常常提到的一个概念。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更被冠之以“民众主义时期”的称号。民众主义不仅是一种政治策略、政治思潮,而且还是一种经济政策,为拉美实现现代化迈出了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2.
民众主义是20世纪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深远影响的政治思潮、政治运动、政策倾向和政权形式,其主要特点可概括为城市性、多阶级性、广泛性、选举性、大众性及魅力领袖主导性.拉美民众主义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早期民众主义表现为20世纪初自由主义改革运动,30至60年代民众主义运动处于鼎盛期,70年代后趋于衰落,但至今在拉美政治中仍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拉美反美主义经历了从独立运动期间克里奥尔精英对美国的失望和警觉,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反美主义,再到20世纪初出现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土著主义、桑地诺主义、民众主义和共产主义.1959年后拉美的反美主义带有明显的社会主义特征.90年代至今拉美的反美主义是和反新自由主义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4.
从制度主义角度看,国家的制度变革涉及到正式制度(规则)的改革和非正式制度(规则)的变迁。然而正式制度的重新设计,受制于决策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与非正式制度产生各种不协调甚至冲突。阿根廷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国家变革中,经济自由化政策与传统的"民众主义"非正式规则发生了冲突,政治民主化政策促使传统"地方庇护主义"非正式规则不断强化。这种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相互作用极大地影响了国家政治经济体系的稳定,并最终引发了国家危机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许多小说创作表现出一种新的创作潮流,它们在题材的选择上、人物复杂关系的多层面上、所体现的审美意义上都与80年代末的"新写实主义"有不同之处,是一种"新现实主义"。它试图突破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找到一条理想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6.
陕西当代乡土小说书写的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当代十七年"时期的乡村革命书写;二是20世纪80年代的乡土改革书写;三是20世纪90年代的乡土历史书写;四是新世纪出现的"废乡"书写.陕西当代乡土小说的书写方式与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以及理论观念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7.
"戏剧式改编"曾是中国电影改编的重要方式,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戏剧式改编"经历了产生、发展、鼎盛、衰落的演变轨迹。"戏剧式改编"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并随着"戏剧式电影"观念的兴盛而逐渐走向繁荣;20世纪50~60年代是其鼎盛时期,涌现出了大量"戏剧式改编"的电影作品,并形成了以夏衍为代表的"戏剧式改编"理论;1980年代以后"戏剧式改编"引发争论,在质疑声中逐渐走向衰落。但作为一种拥有强大生命力的电影改编方式,"戏剧式改编"对当前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电影改编实践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对基督教有两个对比鲜明的态度.其一是20世纪20年代的"非基督教"运动,其一是20世纪90年代的所谓"文化基督徒"现象.这两种态度,前者是消极的,后者是积极的;但深入分析起来,所表达的是同一种情结,我这里称之为"低人一等"情结.我想,这种"低人一等"情结是一种历史的产物,无可厚非.近代以来,面对西方的"洋枪洋炮",我们措手无策,被打得趴在地上.当我们勉强站起来,看看这"洋人"凭着什么把我们打得趴下时,我们看到了他们手中的各种"利器",先是他们的先进技术,接着是他们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等等.  相似文献   

9.
寻根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重要的文学现象,但是"寻根"并不是它的旨归和信仰,而只是它求新求变的一种策略。它同时是80年代新一代作家和批评家取得话语权的一个旗号,也是当时文学圈子化的结果。寻根文学本身的缺陷、悖论以及衰落,都与"寻根"的策略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子弟书(单唱鼓词),是中国鼓词发展过程中一个特殊的阶段性产物,以清代"旗人"阶层为社会基础产生的一种民间曲艺。自清中叶以来二百多年间,子弟书的创作、研究、编辑、出版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清中后期至民国初年:子弟书目录文本的传抄和发行。二是20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期间:子弟书的长足发展和研究领域的百家争鸣。三是20世纪末以来:子弟书研究成为融贯中西的国际性学问。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学界的阶级斗争研究,是中国史学史的重要内容之一。阶级斗争学说在20世纪中国的命运,是同中国历史的发展变迁息息相关的。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以阶级斗争的观点为指导的历史研究,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从一个方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20世纪50年代末直至"文革"期间,中国史学研究发生严重的阶级斗争"扩大化"。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人们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近30年来,国内学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学者,对包括阶级斗争学说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有所忽视,这实际上是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研究中阶级斗争"扩大化"的一种反动。  相似文献   

12.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第六代"电影导演成了电影理论界的一个焦点话题.实质上"第六代"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并不像法国新浪潮、"第五代"那样构成一个独立的电影运动."第六代"不只是一个"代"群,它包含了60年代和70年代出生的两个群落.在精英文化、主流话语和市场经济的三重压力的挤压下,60年代出生的导演群体在对"第五代"建构的文化屏障的突破中呈现出一种飘泊者的电影主题冷峻、执拗、悲剧人生和自我放逐.而70年代出生的导演群体却是以回归和皈依的面貌出现的,这是对主流电影和市场价值的双重皈依.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中心话语,"人民性"不仅是一种文学立场或观念,也是对于"人民共和国"主体的想象,并参与和支配着20世纪5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的建制与生产。从"国民性"的知识分子启蒙叙事到"人民性"的国家论述,表征着20世纪中国新文学主体想象发生了深层的衍变,也表征着作为"普遍现代性"的"民族国家"观念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另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女性写作由20世纪20年代浮出历史的"地表",到40年代独占鳌头,至90年代兴盛繁荣,构成了20世纪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意味着女性不再是被人任意书写而是开始主动书写自己的历史。在社会政治发展的不同阶段,女性表现出的不同文化心态成就了各个时期女性写作的经典样式。女性写作在20世纪现代化的进程中,由边缘话语渐次发展,不断生长,终至入主文坛,结束了中国文学史几乎只有一种性别声音的历史,成为一种无以忽略的文学存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三次农产品"卖难"都是因价格回升、农产品产量的增长超过当时较低水平的有效需求而引起的,是一种低收入水平上的相对过剩.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这次农产品"卖难",却是因农产品在总量过剩的基础上结构性矛盾加剧而引起的,是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结构不相适应而出现的农产品"卖难".农产品"卖难"必然给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应该引起有关各方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哲学思想的关系成为人们研究的一个重点。"马克思恩格斯问题"由来已久。自20世纪30年代尤其是60年代以来,马克思与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关系,一直都是伴随着"两个马克思"的讨论而出现的西方"马克思学"所研究的一个热点。国内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审美文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阶段;二是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的"图像时代";三是90年代末迄今为止的"身体美学"阶段。中国审美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一方面相互镶嵌啮合;另一方面又各具独立而鲜明的特色,构成了一种包含多层悖论式的相异面之间的融合文化,体现了现代与后现代相交织的特点,也体现了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相冲突与融合的特征。未来的审美文化就发生于人与不断被疏离的自身的抗争之中。  相似文献   

18.
正面临求职就业的青年学子,若要向理想迈进,仔细思考并规划自己的未来非常必要。在此我向大家推荐一项技术,叫"教练技术"。教练技术是一种思维方式,有助于大家获得一种"让自己过上理想生活"的能力。"教练技术"源于体育,20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叫添·高威(Tim Gallwey)的网球教练发明了一套教人迅速学会打网球的方法一"集中注意力法"。他可以在20分钟内让完全不会打网球的人学会基本的打法,他的教法是"提  相似文献   

19.
突围尴尬或陷入镜城--新时期文学批评的一种剖析和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20多年文学批评的发展是很引人深思的,对它进行剖析和反思无疑也是非常重要的。20世纪80年代文学批评在反思、清理以往被意识形态遮蔽的命题中实现了观念的变化和批评自觉意识的觉醒;90年代文学批评则呈现出了一种"镜城式"情境,文化批评也从此方兴未艾,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当下。对以往文学批评的反思和剖析最终是为了建构主导多元、充满理性而积极创新的当代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20.
生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启蒙思潮在20世纪40年代发生了本质的裂变,"启蒙"与"救亡"成为20世纪40年代相互对峙、纠缠的两种时代话语。本文主要从文学内部的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和文学外部的启蒙空间的位移两个向度来捕捉战时文化环境中启蒙思潮的脉象,并与"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启蒙思想和文化形态进行纵向比较,以此来探寻中国启蒙运动的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