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梭罗不仅是哲学家、博物学家、诗人、评论家,他还被人们称为环保主义者。他热爱自然,向往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希望与自然融为一体。但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不是牺牲一方利益而让另一方获利。我们不能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发展物质文明,同样也不能以牺牲人类文明发展为代价催进纯自然的美好。  相似文献   

2.
文化、文明生态学涵义和人类文明兴衰表明,人类只有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经济模式,建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构建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社会,才能实现人类与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根据经济正义的基本原则,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宗旨是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和谐的发展,并在东西部共生共荣、共同富裕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以牺牲效率为代价,否则就违反了经济正义的等比例平等原则。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我们“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通过实现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就要解决如何理解和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及其与实现高质量发展关系这个前提性问题。对不同理论谱系的生态思潮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生态中心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内涵理解为否定技术运用和经济增长,人类屈从于自然的生存状态;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绿色发展思潮从维系资本主义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资本追求利润的目的出发,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理解为人类保护资本主义再生产自然条件的责任和义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理解为以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人类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哲学基础,坚持系统论、整体论和协同论的辩证思维,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转化为绿色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通过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5.
文明的“脚步”与自然的“印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绵亘漫长的原始文明中,人类运用简陋的生产工具、十分有限的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顽强地向自然界抗争,通过艰辛的劳动为后世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铺下令人缅怀的基石。农业文明的社会生产力一直处于低速发展中,对大自然的改造是温和的、渐进的,对自然资源有限的利用和不自觉的保护,为以后工业文明的巨大发展留下了一个充足的资源空间。工业文明使社会生产力出现了狂织式的飞跃发展,膨胀了人们征服自然、驾驭自然的宏愿,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方式是强硬的、猛烈的、超量的,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而换取的。针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应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存共荣的生态文明──既开发自然又保护自然的新文明,只有把人类文明推进到生态文明阶段,才能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环境法的伦理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主张人类热爱、尊重、保护、合理利用自然,通过道德和法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与人的关系,实现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相和谐、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和谐、经济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人化自然"与"未人化自然"相和谐、人与自然相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能够满足道德法律化的必要性论证和可行性论证,应当成为环境法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7.
[摘要]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把人作为自然的天然主人和主宰者,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统治自然视为人类的本分和目的,导致了生态危机;非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等同于自然,把人限制在自然中,使人类陷入了是否应该通过改造自然以发展和提高自身的困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困境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困惑的科学破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构建人类对自然行为的基本准则,善待自然,约束自我。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有助于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实现了协和人与自然关系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融合。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传统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局限性的统一,鉴于此阐发了以生产实践实现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统一。前提是以自然为基础的价值关怀,根本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情怀,方向是以人类为目标的价值胸怀,从而彰显其丰富的价值涵蕴。其现实意蕴在于“守护好——发展好——巩固好”这一交叉渗透、交互作用、交融持续的结构性方法论,致力于教育引导、制度保障、实践养成,摒弃传统发展理念上的人与自然二元性对立思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广义的全球化包含经济全球化和环境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使刚刚与市场经济接轨、步入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环境全球化要求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21世纪的中国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采取多种措施,增强其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另一方面,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和市场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环境全球化的惟一出路。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蕴涵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内涵.用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来重新审视正处于困惑阶段的现代人类文明,特别是自然生态环境被我们用一种依靠过度消耗自然资本来谋求发展的方式,就可以得出: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不能单独从经济发展方式去寻求可持续发展模式,而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都不能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成为可能。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要求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践中,坚持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统一、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人的主体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通过简要回顾人类从“敬畏自然”到“征服自然”的历史,以及“征服自然”的惨痛教训,分析和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了必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淮南子》的自然观,以开阔的整体性的眼光,将自然看作生生不息的和谐的系统,认为人与自然万物同生共源,各有其内在价值,人类不能以优越者自居、主宰者自命,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理性依据。我们必须重新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观,塑造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视界,又要采取实际的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是各个时代哲学的主要论题之一.在人类哲学思想的演进中,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批判传统哲学、创制唯物史观的过程中,科学地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存在论前提,以科学的实践观为理论锁钥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相互中介、人对自然的改造与自然对人的报复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是当今人类探索走出发展困境的具体路径的思维平台和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5.
传统商业坚持的是利益最大化原则,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取得经济利益,引发了许多环境问题,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未来的商业活动必须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既不损害当代人的利益,也不危及后代人的生存,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兼顾社会、生态、审美、文化、科学等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通过简要回顾人类从"敬畏自然"到"征服自然"的历史,以及"征服自然"的惨痛教训,分析和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了必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贝娄在其小说中发出了生态批评的声音,其作品呈现了他的和谐生态观以及他对人类生存环境所具有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小说《院长的十二月》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小说不仅表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而且表现了人在与自然的对抗中自我的深刻异化。贝娄在小说中呼唤通过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使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走上良性发展的轨迹,实现人对自然的“浪漫式回归”、人与自然的美好相遇。  相似文献   

18.
贝娄在其小说中发出了生态批评的声音,其作品呈现了他的和谐生态观以及他对人类生存环境所具有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小说《院长的十二月》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小说不仅表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而且表现了人在与自然的对抗中自我的深刻异化。贝娄在小说中呼唤通过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使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走上良性发展的轨迹,实现人对自然的"浪漫式回归"、人与自然的美好相遇。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凸现的生态环境危机,促使人们反思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人们意识到重建人类生态伦理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本文解读了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精粹,分析了传统生态伦理的精粹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现实价值,引导人们古为今用,确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念,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爱默生在<自然>一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人驾驭自然的王国",今天看来仿佛早已过时,十九、二十世纪人类幻想"人定胜天",盲目地发展经济,破坏环境,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新的世纪我们应怎样解读爱默生的作品?笔者认为我们应走出以人为中心的宇宙观,打破静止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王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