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0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人才是各种社会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 ,人才可持续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 ,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江泽民以战略家的眼光观察国际竞争的发展趋势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现状 ,提出了一系列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其中科教兴国战略是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优良的人才环境是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2.
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刍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针对教师队伍现状,瞄准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方向,抓紧创建自己的专业特色,以加强优良教风、学风建设为基础,以提高年轻教师教学能力为重点,以加强教师与地方企业科技合作为方向进行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3.
资源勘查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在资源勘查类专业人才奇缺的新形势下,全面加强资源勘查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本文客观分析了资源勘查类专业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当今资源勘查事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指出了现阶段加强资源勘查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以构建专业群为出发点,加强资源勘查类专业建设;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关键,加强课程建设以及教材、师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适应国家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资源勘查类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4.
以宿州学院体育学院的教学改革实践为例,探讨了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与路径:以转变教育思想为先导,确立培养应用型人才办学理念;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优化课程体系,优化人才知识结构;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实习实训模式,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改善办学条件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相似文献   

5.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培养既具有实用型又具有高人文素养的人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要转变培养方式,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调整课程体系与结构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师资建设,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校园人文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略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微观上坚持以人为本,确立教师在高校的主体地位;在宏观上加强五个方面的统筹发展。同时,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划和长效发展机制,以实现高校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优良的大学校园文化是优良校风和学风的集中体现,展示了一种积极昂扬的精神风貌,对于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培养功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以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飞跃发展,我国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短缺现象越来越严重,为解决此问题,根据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应加强对普通高校学生进行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同时,解决怎样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  相似文献   

9.
中国动漫人才现状可以简单概括成“原创动漫人才匮乏,人才结构单一”,动漫人才的培养应该立足于动漫产业市场的需求.动漫教育在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同时还应该引导产业的发展,这就要求动漫教育应该在具备科学的定位、优良的师资、完善的教学体系等保证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充足有效的实践基地,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动画人才.  相似文献   

10.
建设良好学风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风建设中还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目的过于功利性;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行为偏失;学习策略不得当,自主学习能力尤显不足等问题.应对冲击和挑战,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创新学风制度体系,深化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管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优化校园文化环境等,多措并举,开拓学风建设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急需优秀、全面的职业设计人才。结合市场对艺术与建筑类人才需求,加强艺术与建筑专业教学改革,立足于突出专业特色,深化内涵,完善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建构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育模式,以适应社会变革对工程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全力培养应用型或技能型人才,是由其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层次类型、学生就业需求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使命决定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关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转型。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路径:以建立应用型专业和专业群为平台,加大应用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以政产学研合作创新为途径,全面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和知识应用能力;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全面提高教师从事应用型教学和研究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基本支撑条件.在分析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对策:树立“以人为本”的实践教学理念,提高对实践教学基地重要性的认识: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促进实践教学基地的全面与协调发展;发挥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力量,保障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学校与企业联动,建设高质量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完善管理机制,促进实践教学基地的可持续发展;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实践教学团队.  相似文献   

14.
香港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理念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的应用型大学以"应用为本、学以致用"为核心理念,开设应用为本的课程,致力推动应用研究,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学习和借鉴香港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理念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有助于实现我国大部分地方性高等院校的准确定位和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原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与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息息相关。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理应成为中原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软件。当前河南省翻译人才的培养水平远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中原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块绊脚石。具有"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特点的新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才符合中原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而中原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也为我省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目标。  相似文献   

16.
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与人才的培养方案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从学生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出发,根据培养方案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构建一套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具有民办高校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关于“基础化、专业化、精细化、综合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性思考,旨在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与创新能力培养。通过文化素质课程的教改实践,为民办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一个具体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三本院校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对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的影响,确定了服务于中小企业为目标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设计核心课程群,建立量化评价体系;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从规范实验室管理、加大实验室建设的投入、提高设备投资效率、加强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重点结合宿州学院化学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室,从建设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产实习实训室、实验室全面开放、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对外交流几个方面,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方向和管理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为实现应用型实验室的建设目标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9.
英语教学与学生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英语教学提高学生语言素质,对其成为全面发展、素质优良的复合型人才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英语教学必须突破应试教学的诸多局限,大力加强素质教育,既传授学生书本知识,又适时加强语言实践。  相似文献   

20.
应用型人才是指比学术型、研究型人才更加强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对应性",更加强调社会适应能力与岗位服务意识,注重贴近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突出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创结合的人才类型。在应用型人才所需的多种素质中,人文素质是基础,发挥着重要的融合与内化作用。而通识教育就是一种以人文素质培养为内核,关注学生道德、情感、理智的和谐发展,强调知识学习的广涉博采和融会贯通,注重健全人格的塑造及务实品格的培养,使之得到全面发展,成为一个负责任、能担当的现代文明人的教育。培养人文素质,促进全面发展,亟须建构现代通识教育大视野,以此统摄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改革探索,从人才目标设定、办学条件配置和教育管理创新、培养手段与方法的"落地"以及育人环境创造等构成要素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