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社会转型时期家庭结构变迁与功能弱化是流浪儿童产生的直接原因,返乡回家也是当前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基本范式。但简单的返乡回家导致流浪儿童救助工作陷入流浪-救助-再流浪-再救助的困局。走出这一困局,要处理好政府与家庭之间在流浪儿童预防与救助工作上的责任承担,通过支持家庭的社会政策,增强家庭的儿童照顾功能,建立支持家庭的福利体系,以预防儿童流浪。同时,从家庭与流浪儿童的关系出发,提供分类化的家庭干预服务,推动流浪儿童的家庭融合。  相似文献   

2.
流浪儿童问题是世界性难题,中国的流浪儿童问题的解决也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以社会排斥理论为视角,结合访谈资料提取出流浪儿童面临的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排斥因子,包括:家庭排斥、法律排斥、社区排斥、教育排斥、文化排斥。通过儿童流浪与社会救助问题这两个角度对五点排斥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今流浪儿童救助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流浪儿童机构救助面临着许多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机构救助模式不仅无法消除,反而是在强化社会对流浪儿童的社会排斥。为消除针对流浪儿童的社会排斥,本文提出建立社区为本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并具体论述了社区为本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的具体做法。该体系的特点是基于并融入社区、多主体参与并密切合作、发展与保护并重,以发展为取向。  相似文献   

4.
媒体关注     
《社区》2012,(23):6-7
社区关键词◇社区儿童之家湖北省武汉市将建设区、街(乡镇)、社区(村)儿童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娱乐等课外活动设施和场所,每个街道和乡镇至少配备一名专兼职的儿童社会工作者,90%以上的社区建立一所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游戏、娱乐、教育、卫生、社会心理支持和转介等一体化服务  相似文献   

5.
农民越轨现象已成为我国社会一个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失范、越轨文化的习得、社会控制的弱化等原因,导致农民越轨行为泛化,集体越轨行为增多,农民越轨行为呈现“现代型”特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越轨问题,应该提高农民合法致富的技能,拓宽农民致富路径,加强农民的再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同时还要加强对农民的社会控制,对闲暇生活、娱乐场所的管理。  相似文献   

6.
越轨一词是指违反规章或他人的期望、而引起非议或惩罚的行为。在六十年代以前,对越轨的研究,主要是关于越轨行为的性质和根源,以及有关越轨者的特征;研究的重点放在“社会病理学”以及解决犯罪和少年犯罪、吸毒成瘾、卖淫、流浪、不合法的性行为等社会问题上。勒默特(E.Lemert)在一篇论文(参阅《社会病理学》,1951年)中区分出主要的越轨和次要的越轨:前者是引起他人非议的个人行为,以及这种行为的性质和社会反应的后果。对次要越轨的研究则注重下列问题:1.一个被判定为越轨者的人对自已这个称号的反应如何?2.他  相似文献   

7.
集体越轨行为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生活中比较常见,法轮功现象便是典型的集体越轨行为。法轮功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很值得我们深思。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弄清法轮功,理论界尤应担此重任。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将法轮功看作一种集体越轨行为,并且试图以此为出发点,来研究一下我们国家当前的集体越轨行为。一、法轮功现象与集体越轨行为越轨行为或越轨是指偏离或背离一定社会规范的现象,依据其行为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个人越轨和集体越轨。所谓集体越轨是指两人以上共同活动所产生的偏离或背离社会规范的现象。较之个人越轨…  相似文献   

8.
以广州市流浪儿童救助中心的41名流浪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半结构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流浪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基本情况以及其与自我意识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显示:(1)流浪儿童获得的三种社会支持源差异显著;(2)流浪儿童获得的朋友支持高于他人支持;(3)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三种社会支持源对自我意识的解释率为16.1%,其中他人支持对自我意识的预测力最大。  相似文献   

9.
后乡土社会"越轨共同体"行为具有越轨类型多样性、越轨目的趋利性、越轨行为传染性、越轨扩散阶段性、越轨群体亲缘性和越轨行为组织性等特征.特有的乡村社会背景、村民思想观念和群体心理效应推动着越轨肇始者的首次涉足、早期越轨追随者的零星出现到最终后期越轨追随者的大量涌入.我们需要通过树立健康的经济发展理念、优化乡村发展模式、完善正式控制手段、挖掘民间控制资源、善用乡村宗族文化和重拾公共道德义务等方法,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外在遏制和内在遏制全方位预防越轨行为的生成、扩散和爆发.一旦发现乡村已经爆发"越轨共同体"行为,各个部门要群策群力、发挥各自职能,以"优势视角"理论指导乡村重建工作,帮助乡民摆脱越轨文化的浸淫,注重发挥刑事法律实效,从而修复支离破碎、千疮百孔的乡村.  相似文献   

10.
"手段性越轨"是我国转型时期越轨行为的一种重要表现.这种以"非法谋利、非法致富"为特征的越轨行为,恰恰表明社会规范自身有了某些缺陷规范间的冲突、规范的弱化以及规范的乏力,使得社会规范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导致手段性越轨的频繁产生.  相似文献   

11.
社会成员违背社会规范造成了越轨行为,就面临着承受方式多样的社会制裁的可能。社会制裁可运用社会力量对越轨个体施以一定的影响:对被标定的越轨个体施行惩处、矫治,从而发挥促其悔悟的作用;对未被标定者产生一定的警戒、教育、彰显规范的作用,进而有效地预防越轨行为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2.
喘息服务是一种残疾人家庭社会支持手段.在我国,贫困残疾儿童被称为困境儿童.为了开展本土经验探究与理论讨论,基于社会支持理论,利用问卷调查法与个案访谈法对东部W省S市困境儿童家庭喘息服务项目展开研究.研究发现:困境儿童家庭存在康复支持、经济、社会与心理支持等需求.基于此,社会工作者为其提供了包括转介免费康复训练与专业社工服务在内的喘息服务.最后,对喘息服务效果进行评估与反思.  相似文献   

13.
全面三孩政策对于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有重大意义,政策的有效落实需要外部给予三孩家庭充分的社会支持,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家庭服务是一条重要的社会支持路径。通过社区家庭服务平台,社会工作者能够针对三孩家庭在资金、时间、情感等方面的社会支持需求,以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社会工作方法为主要方式,构建合理、高效的社会工作介入三孩家庭的服务模式,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链接资源、协同合作、政策倡导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合理配置资源,优化配套措施,激发社会育龄群体的三孩生育意愿,有效提升三孩政策的实际效能,促进我国经济与人口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按照"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行、社会多方参与"的总体思路开展社区服刑人员矫正工作,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服务是其中重要一环。本研究通过对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系统的分析发现:在社会层面,上海市形成了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化社会支持体系;在社区层面,社区非政府组织是社会支持服务体系的主体;在家庭层面,家庭是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服务的主体;在个人层面,专业社工是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服务的主体,社会帮教志愿者发挥辅助作用。在此多元化社会支持系统中,各主体都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了多种形式的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5.
《社区》2022,(8):44-44
为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保障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中的专业优势。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崇贤街道社会工作站整合联动多方资源,以党建引领社会工作为切入点,在谋篇布局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社会背景下,将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慈善资源凝聚成合力,搭建起基层“五社联动,全民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新家园。  相似文献   

16.
流浪儿童流浪的原因与动力机制是流浪儿童群体研究的一个主要领域.流浪儿童外出流浪的原因错综复杂,关系个人、家庭、学校、社会乃至政府的政策制度等各个层面.以制度变迁的视角切入,从社会保障制度、婚姻制度、城乡隔离制度、宗族制度等几个方面,对与流浪儿童流浪相关联的制度与制度变迁因素展开分析,提出制度变迁因素是儿童流浪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在艾滋病人从家庭和社区照顾转移到院舍照顾之后,出现了社会支持的让渡与转移,院舍成为主要的社会支持提供者,而院舍支持的浓厚工具性特征虽然有利于满足病人的物质性和日常照顾方面的需求,但不利于其心理需求的满足。同时,与艾滋病有关的污名以及院舍的封闭性使院舍被进一步孤立,这加剧了院舍照顾病人的压力。为更好地解决艾滋病人的社会支持问题,院舍照顾应在原有工具性需求的基础上提供情感性支持,使院舍、家庭、社区成为社会支持共同的提供者;政府需加强对社会福利的重视与支持,促进福利多元化;发挥义工、社会工作者的桥梁作用,进行社区教育与社区动丽.正确对待芷滋病人.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文化日趋交融,各种观念时有冲撞,开放的文化和各种思潮使大学生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复杂和多元化,加之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大学生自身心理意志品质脆弱等因素影响,部分大学生价值错位、行为越轨。本文着重就引发大学生越轨行为产生的心理因素进行探索和分析,进而剖析引发大学生越轨行为产生的心理因素的根源所在,以启发社会各界和家庭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许芸 《金陵瞭望》2006,(21):44-46
流浪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目前我国约有15万流落街头的流浪儿童。以流浪儿童救助中心为依托的机构救助模式已经成为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主流模式,它对于流浪儿童的社会保护和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就南京市社会救助站而言,从2003年-2005年底,共救助了流浪未成年人2048人。但是,目前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的工作重点还主要集中在生活救助和安全保障方面,教育功能严重缺位,需要大力加强。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家庭寄养模式在我国孤残儿童社会救助与养育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和推广。G市福利院以寄养社区培力为理念的家庭寄养工作开展,显著提升了寄养家庭及其所在社区对儿童寄养工作的认同度、参与性和效能感。其社区培力的核心过程从个体、组织和社区三个层面进行,包括寄养家长个体培力、寄养家庭组织化培育、寄养家庭与福利机构伙伴关系建构、寄养社区内部硬件设施改善和外部支持网络构建等五个方面。社区视角的采用和专业社工的引入成为以社区培力为驱动的家庭寄养工作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