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电影《赛德克-巴莱》的两个版本为基础,还原"真实"的雾社历史事件,雾社事件中台湾原住民反抗日本殖民暴政是表,捍卫本土文化信仰是本。台湾少数族群有14个,包括9个较大族群,主要是从祖国大陆自北而南迁到岛上的古越族后裔,原本是一家人。日本殖民台湾50年并没有使台湾原住民产生文化认同,台湾原住民的出草书写了另外一种类型的"抗日"历史,是"文明与野蛮"的冲突。在文明与野蛮、殖民与反殖民的对垒中,文明固然可贵,但"野蛮的骄傲"也同样让人尊敬。  相似文献   

2.
宣扬“脱亚入欧”和“大亚细亚主义”的日本殖民者曾将其殖民扩张美化为“文明的义战”,宣称日本的统治将使台湾民众“从地狱来到乐园”,当前某些人也不断鼓吹日本带给台湾“现代化”的论调。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学以现实主义的描写撕破这一谎言:法律苛严和贪赃枉法令台湾民众饱受欺凌;殖民经济导致台湾农民破产;“皇民化运动”则难以更改台湾人民固守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3.
旅游台湾的文化准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向大陆民众开放旅游,将促进两岸的文化交流。作为大陆游客,在这旅游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台湾地域文化的差异及其四大组成元素,尤其要认清殖民文化遗存中的“日本情结”的本质。旅游业界要正确引导游客体验当地多元文化的特色,要合理挖掘、精心组织、大力宣传,使台湾旅游文化为中华民族文化繁荣作出贡献,在沟通两岸同胞骨肉感情上发挥无可取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日据时期台湾同祖国大陆的文学交流从未间断,台湾文社发行的文学期刊《台湾文艺丛志》曾经从京沪的《东方杂志》、《太平洋》和《小说新报》等转载和引进大量文章。台湾的传统文人也同大陆文人保持相当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新疆与台湾虽相隔数千里,但同作为中国边疆,二者之间构成着互看的历史镜像关系。该文主要探讨20世纪以来台湾视域中新疆主要形象的变化轨迹,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不同时代新疆形象的变化,并揭示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新疆在台湾媒体与民众中的形象,经历了从20世纪初期危机重重的边疆、冷战时期的传奇之地,到新时期有着丰富文化生活的现实新疆等不同形象的演变。形象的变化与观看者自身的问题和境遇相关,早期台湾与新疆分享着中国近现代的危机,加上日本殖民者对新疆的觊觎之心,故早期多关注新疆局势;冷战时期两岸的对峙及台湾当局的戒严体制,使台湾民众只能通过记忆或传奇想像认识新疆;而随着新时期的到来,海峡两岸走向和平发展,台湾民众在踏入新疆之后现实地了解新疆文化生活的多元面向。还需注意的是,在不拘的变动中,新疆形象也有不变的一面,这就是作为丝绸之路上的新疆,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文化一度繁盛的文明之地,这也继续吸引着台湾民众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日本占据台湾期间,为巩固其统治,大力推行对台湾人民的同化教育。同化教育重在文化教育,而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形式之一,因而语言的同化教育便成了日本殖民教育的重心所在。台湾人民为抵制殖民当局的不均等教育制度及其同化教育政策,也以语言教育为武器进行抗争,其主要表现形态为汉文书房、义学及汉文私塾等的设立。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加紧侵华,中日矛盾上升,民族危机进一步激发国人的民族主义思想,国人对台湾的关注逐步升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创建于30年代初的《新东方》《新亚细亚》两份刊物。它们在“东方革命”与“新亚细亚主义”的口号下,刊发了不少有关台湾问题的文章,其内容包括回溯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系、揭露日人对台湾人民的殖民统治、评析台湾人民的反抗斗争、思考大陆人民应如何回应台湾的民族解放运动等,集中体现了当时国人对台湾的认知水平与基本观点。这一时期国内知识界依据“民族自决”的理论,将台湾视为反帝反殖民斗争的同道,公开提出团结“台湾民族”抵抗日本殖民统治。“民族自决”的反帝反殖民理论在抗战期间得到进一步完善发展,其对“台湾民族革命”“两步走”的解释,揭示了所谓“台湾独立”只是相对日本殖民者而言,其最终目的仍是回归祖国。而“台湾民族”的提法同样源自“民族自决”理论,有其特定的时代与政治意义。“民族自决”论深化了国人对台湾的关切,连接了两岸的抗日革命运动,更为之后的光复台湾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8.
日据时期的台湾新文学虽一直处于殖民统治的政治高压之下,但却始终高扬着不可征服的中华之魂.唯其如此,它才能顶着殖民宗主国所推行的皇民文化运动,自觉追随着祖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步伐奋然前行,表现出强烈的政治上的反抗品格和文化上的革新品格,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反殖反封建的、现实主义的和台湾乡土的基本品性,成为中国新文学悲壮而珍贵的海上篇章.承传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学的民族文化血统,有着多方面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0年代张我军等台湾作家提出"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命题,缘于日本殖民者将台湾文学排斥于其文学史之外而引起的反弹,台湾作家认为当时台湾落后于祖国大陆而欲向大陆寻求"现代""文明",以及台湾文学的固有根柢乃中国文化却与日本文化格格不入等。这个命题在1990年前后为大陆的"台湾文学史"著作广为引用,实在因为它代表着历史的事实和真相,但却遭到了"台独"派的猛烈抨击,加之以"统战""霸权""意识形态作祟"等"罪名"。在台湾自身的"台湾文学史"书写中,1985年后叶石涛等抹去或篡改了此前沿用的"一支流说",陈芳明《台湾新文学史》(2011)更从史明"台独史观"脱胎出"战后再殖民论",试图以所谓"台湾民族主义"取代固有的"中华民族主义",如以"台湾心灵"来概括70年代乡土文学的主要精神,从而将具有"中华民族主义"性质的"回归传统"取向消音、抹杀和遮蔽。这种史观、论调助长了台湾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认同偏向,应引起学界的高度警惕并加以必要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过伟教授寄来了他的新著《台湾民间文学》,这是一部近五百页的大书,是全面论述、介绍台湾各族民间文学作品和民间文学调查研究、采录出版以及教学工作的巨编。其内容之丰富、观点与研究方法之新颖,堪称空前的佳作。在出版之前,过伟教授把各章内容初稿已通过航空邮件广泛征求了台湾专家学者的意见,得到了热烈的响应。台湾口传文学学会理事长、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主任、研究所所长金荣华教授2003年12月12日信中说:“《台湾民间文学》已大略浏览,惊叹著者阅读之广,提炼之精与组织之密,全面观照而不遗细微,岂易事哉!岂易事哉!”“台湾目前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 ,我国台湾学者研究刘宝楠《论语正义》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果 :其一 ,对刘宝楠的学术积累、著书成因、相约分疏各经人员、刘恭冕之续撰及《论语正义》的梓行年代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二 ,归纳了刘宝楠《论语正义》的注疏体例 ,认为其注疏方法主要是广征博采 ,兼收并蓄 ;注重考据 ,辅以义理 ;尊重历史 ,关注现实  相似文献   

12.
日据台湾五十余年间,糖业作为台湾经济的核心问题,是殖民当局规划台湾经济的重点.台湾的制糖产业不仅为日本帝国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也成为其勾勒台湾未来蓝图的方向标.近年,日本、台湾地区学界频繁地出现美化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论调,并多以日本殖民台湾时期所进行的现代化事业为佐证.在不同历史时段的媒体报道与纪实性作品等第一手资料中,可以解读到当时知识分子在糖业公共政策、资源配置、农民运动和蔗农个体意识等层面的相关论述,据此可进一步探讨殖民现代性的混杂性和多义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力论述了日据时期台湾殖民当局的“理番政策”及其对台湾少数民族的影响。在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过程中 ,日本“理番政策”的手段是剿抚兼施 ,其间根据情势的变化有所侧重 ,以图达到培育“日本情结”,使台湾民众心甘情愿做日本“顺民”之目的。在日本“理番政策”作用下 ,台湾少数民族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及社会文化确实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 ,本文认为 ,这些变化反映了台湾少数民族传统社会对新的情势的一种调适与反应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20年代,台湾先进青年深感只有祖国强大才能解救被日本殖民者奴役的台湾,因此,他们纷纷参加祖国大陆的革命运动。1926年12月,在祖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广东的台湾青年学生在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的支持下,发起成立了广东台湾学生联合会。为了更好声援台湾人民反日斗争,1927年2月5日,戴季陶应广东台湾学生联合会之邀,在黄埔军校作了名为《孙中山与台湾》的演讲。该演讲使台湾学生进一步了解到,孙中山在临终之际,不仅关心台湾同胞及其革命事业,而且还高瞻远瞩,放眼东方和全世界,把台湾人民的解放事业与世界被压迫民族、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提出了联合世界被压迫民族和无产阶级共同打倒帝国主义的建议,进而为台湾人民的解放事业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在日据当局的主导下,以殖民地台湾为主题的鸟瞰图集中出现。这些鸟瞰图既具备地图的实用性,又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在被大量生产出来后,以多种型制在市场上流通,广受读者欢迎。鸟瞰图不仅呈现了台湾最新的地理知识,也展示了全岛的资源分布和依附性发展,显示出殖民当局掌握了“鸟瞰”式统治全岛的能力。鸟瞰图在构图方面,总是将官署、神社等所谓日本“内地”元素置于中心位置,并进行细节描绘和放大处理。在对旅游路线的规划中,除了介绍自然名胜,还楔入种种“帝国”符号,将旅游建构成“帝国”精神的归化之旅。以鸟瞰图为代表的文化殖民活动,在台湾五十年殖民史研究中是十分值得重视的方面。  相似文献   

16.
在图像史视角下的观察中,《人民画报》冷战四十年的台湾图像,以可视性历史的形式,一方面呈现了冷战时代两极宣传对战的典型样征,另一方面,也隐含着中国大陆方面致力于摆脱冷战思维,形成理性基础上的涉台宣传取向,引导大陆民众客观认知台湾。对冷战时代宣传战的评判,需要从冷战到后冷战时代长时段进行观察。在跳脱冷战思维的前提下形成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应该是双方甚至多方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大陆热门现代剧在台湾播出时往往水土不服,收视差强人意。相较之下,大陆清宫剧更易俘获台湾受众。本文以《步步惊心》和《甄嬛传》两部电视剧为例,运用"使用与满足"和"意见领袖"等传播学理论,分析说明台湾受众在剧集播映前后的心理发展机制,对大陆清宫剧在台湾成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影视剧在内容及传播方面契合受众心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顾维钧是民国政府时期著名的外交家,1949-1950年间任国民党残存"政权"驻美国大使。《顾维钧回忆录》详细记录了这一时期国民党在美国的外交折冲:国民党残存政权种种争取美国保护的外交努力,美国政府对蒋介石国民党及其残存"政权"的失望、绝望及对其被保护要求的拒绝和对新生的中国政府展开沟通的探索等,表明自1949年4月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至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之一年多时间,应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武力解放台湾的最佳时机。新中国建国之初能否迅速武力解放台湾,当然有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开国领袖的决策,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这一武力解放台湾之最佳时机之窗的关闭,台湾问题的解决则成为我们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的最大障碍并延迟至现在,则是令全体中国人扼腕叹息的事。我们期待着台湾问题早日解决,最终完成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9.
韩琛 《东方论坛》2012,(1):51-57
台湾电影的日本想象在"解严"之后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作为一个殖民帝国主义的负面形象,悄然变身为"殖民地怀旧"与"大众文化迷恋"的对象。"殖民世代"的"恋日情结"与"战后世代"的"文化哈日"在电影中混杂汇聚,共同形成了一个融铸"后殖民乡愁"和"国族身份狂想"于一体的影像奇观。重构"日本想象"是台湾社会进行主体历史再生产的重要内容,其不过证明了当下台湾社会的物质生活与文化想象,依然笼罩在殖民主义的无意识梦魇中,"去殖民"仍然是一个有待在未来完成的项目。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促进台湾回归祖国的实践及其历史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祖国的统一事业,孙中山先生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中,时刻关心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人民,一直把台湾作为他从事革命事业的重要根据地;他多次到台湾,宣传革命思想,领导台湾人民开展革命斗争,决心使沦陷于日本铁蹄下的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革命实践,不仅唤醒了台湾人民抗日救国的民族、民主意识,而且激发了台湾人民的革命斗志,促进了台湾抗日斗争高潮的到来。台湾人民积极投身中国革命洪流,并与祖国大陆人民一道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台湾回归祖国的伟大成果,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书写了海峡两岸人民为了祖国统一而共同战斗的光辉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