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邹顺宏 《理论界》2006,46(10):159-161
以逻辑经验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为代表的现代科学观由于其历史局限性而不能对科学发生与发展的实际状况做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矫枉过正,从对科学合理性的置疑到对其合法性的拒斥,从而走向了极端非理性主义和激进怀疑论。本文拟就以库恩和费耶阿本德为代表的科学哲学中的后现代科学观为主题,对以历史主义科学哲学为进路的怀疑论的、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思潮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反思,以促使我们更辩证地把握西方后现代思潮的内在本质及其走向。  相似文献   

2.
张谨 《学术论坛》2006,(3):40-43
海德格尔是20世纪世界上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通过对传统的科学技术观的批判来追问现代科学观与技术观,从而揭示出现代科学最主要的“研究”本质以及现代技术之本质的“座架”特性。其思想和研究方法对我们解决因科技所引起的诸种社会问题是大有启发的。  相似文献   

3.
杨艳 《兰州学刊》2009,(3):150-153
文化批评家与女性主义学者哈拉维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技术的社会关系发生深刻变革的新时代提出赛博科学观。她用模糊边界和断裂身份的赛博本体批判了二元论及立场论的整体性认识论,纠正了人们对技术的错误认识,为女性主义政治学重建提出建议,由此走向后现代女性主义。  相似文献   

4.
对"李约瑟难题"的真正解答,必须将古代中国科学的发展进程纳入民族思想传统中进行审视,不仅揭示促进或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因素,更探讨德性思想与现代科学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德性传统上接引现代科学的问题。成中英对此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早期中国自然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与多种自然现象的解释理论有重要关系,而近代中国科学滞后的哲学原因则在于儒道思想的内省性。为促进现代科学在中国良性发展,成中英进一步提出"科学转化观",通过确认道德与科学在儒学中的本体地位,指明从道德到科学的转化途径。  相似文献   

5.
20世纪 6 0年代以来 ,西方科学观经历了由现代科学观向后现代科学观的转向 ,这一转向是由科学哲学家库恩、费耶阿本德 ,文化哲学家海德格尔、罗蒂等实现的。本文试图立足于当今科学发展现实 ,在对现代科学观与后现代科学观进行双重反思与扬弃的基础上 ,建构一种新的科学观。   一、对现代科学观、后现代科学观的双重反思  文艺复兴之后 ,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使人们对于科学的看法发生了新的变化 ,认为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可以无条件地渗透于人文文化领域 ,去分析、解释各种人文文化现象 ,从而形成了现代科学观的萌芽。 19世纪中…  相似文献   

6.
杨汉超  赵虹  谭劲松 《理论界》2009,(8):186-187
本文对后现代科学观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其在科学教育中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为中国科学教育改革提出一个可资借鉴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张谨 《江淮论坛》2010,(2):68-74,80
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知识只作静态的逻辑分析,无论是罗素、卡尔纳普,还是赖欣巴哈,其科学观都具有现代性特点。以波普尔为代表的批判理性主义提出的证伪主义“猜想反驳法”具有动态的人文文化意蕴,是后现代科学观文化转向的过渡环节。随后的库恩、费耶阿本德等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学派给科学以文化的政治、社会学阐释,成为文化转向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其基本观点在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社会建构主义者英国爱丁堡学派的布鲁尔、巴恩斯、伍尔加、马尔凯和法国巴黎学派的拉图尔等人那里得到“过度”发挥,从而把科学的文化研究推进到了“文化建构”与“文化实践”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德国哲学家和思想家尼采虽然部分肯定了科学和真理的作用,但反对实证主义科学观。他对唯科学主义的批判源于他对理性的批判,而他批判唯科学主义的科学观源自其透视主义认识论。此外,尼采还从艺术和生命角度出发对科学进行了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9.
随着20世纪初现代科学的猛进对17世纪以来机械自然观的颠覆.梁启超逐渐形成以“动”“群”“变”为表征的自然观,对“科学侵入哲学”风气的体验与批判,拓展了其自然观与哲学视野。现实关切和救世情怀,使其自然观与中外科学文化潮流和文化传统相表里,以强国新民为指归。  相似文献   

10.
孙奎刚 《兰州学刊》2004,1(5):58-61
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中 ,实践概念是其核心概念 ,实践的观点是其基本观点 .实践具有创新性、自然界定性、社会界定性及其辩证统一性。与之相应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体现为实践科学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科学观主要特征为创新性、整体性、有机性。从这种角度审视科学观 ,突破了传统科学观面临危机四伏的现代社会的困境 ,有利于人们超越现代“二元论”的科学与社会观 ,对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有着积极的后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11.
孙亮 《理论界》2007,(2):183-184
晚期胡塞尔切入现代性批判的问题之一,是对现代性根源——科学技术进行了反思。他对科学批判主要有三个方面:1.残缺不全实证主义科学观,导致了欧洲文化危机。2.“技术化”抽空的自然科学,远离日常生活世界。3.物理主义的客观主义成为现代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以“先验意识关联项”试图解决认识论之谜。  相似文献   

12.
徐亚东 《中州学刊》2007,1(3):229-232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和胡适大力提倡科学,坚持科学的理性精神,肯定科学的价值、作用和地位,对封建旧文化进行彻底的批判.他们侧重进化论的介绍,吸收进化论思想,以此观照五四时期的社会问题和文学问题,以服务新文化运动的革命目标.但是,由于两者的文化身份不同,在对科学的理解、认识和应用上也存在着差异.立足于陈独秀、胡适五四时期的科学观,一些国外学者认为五四时期存在"唯科学主义"思潮,这种观点实际上有忽视具体历史语境,机械类比的缺失.  相似文献   

13.
治理理论:本质是复杂科学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有深刻地把握从现代科学范式向后现代科学范式转型这一大的科学革命的历史趋势,才能真切地把握各学科出现的新特征、新趋势的本质。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政治学、公共管理学领域刚刚兴起的“治理理论”,其本质特征是强调民间社会之间、民间社会与国家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网络机制和体系,关注的是社会政治、管理系统的复杂性机制。因而从现代科学范式向后现代科学范式的视野看,其本质应属于后现代复杂科学范式。  相似文献   

14.
试论康有为的科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勾画了康有为从传统科学观走向近代科学观的历程,阐述了他对科学知识的认知、自然观的思辨及方法论思想的形成。并从整体上对其进行了客观评价,认为他的科学观从民主和科学两方面开辟了中国思想界、文化界走向近现代化的先河,开辟了中国启蒙运动的道路,在中国近代科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涂藤 《天府新论》2024,(1):77-94
起源于18—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作者观被普遍认为是著作权扩张的主要成因。由此,主流学说试图通过引入后现代理论对浪漫主义作者观的批判,扭转著作权的扩张趋势。但本文认为:第一,著作权法并未接纳浪漫主义作者观主张的高度独创性理论和非商业性的个人英雄作者理念,著作人格权也表现出对市场交易便利性的妥协;第二,浪漫主义作者观的含混性削弱了自身的解释力;第三,借浪漫主义作者观批判著作权扩张的观点将走向盲从文学理论,以错误的“可证伪性”理论为基础的“后现代著作权法”。著作权扩张遵循托马斯·库恩提出的“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演化规律,对著作权扩张的解释应该转向多元主义,恢复著作权法在数字时代的生机。  相似文献   

16.
张萍 《北方论丛》2005,(2):115-118
亨普尔的科学观是以逻辑经验主义为其基本立场,以数理逻辑为其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科学的结构与功能、科学的形成过程及其合理性、进步性的根据进行深入探讨,从而达到进一步改进科学,为科学的发展服务的目的。他的科学观指引他对科学的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系统逻辑严密的研究,其所有作都是围绕对科学问题的研究展开的。他放宽了经验主义认识观的范围,指出在方法论中对科学目标的解释存在一个从语义的本体论到认识论地相对化的转向,逻辑经验主义认识意义标准具有整体论的倾向;在关于科学合理性问题上他试图融合历史的和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对于科学的发展,贝尔纳有他自己的看法,其独特之处就在于用历史主义的方法阐释了科学的基本属性、增长模式和结构模式以及现代科学的科学化。解读贝尔纳的科学观,以期为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提供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18.
徐萍 《天府新论》2009,(4):125-128
科举制的兴与废都有其历史必然性.试图将现代科学纳入到科举框架的本意反而最后颠覆了框架本身;科举与科学并非天然对立,科学的原意实为科举;废科举兴新学的背后反映的是绵延几个世纪的思想变迁.只有厘清科举与科学的复杂关系,才能够认清中国选才制度的发展脉络并深刻理解中国社会思想的现代转型.对科举的批判和对科学的崇尚都需在一定的理性限度内.  相似文献   

19.
科学范式的革命对建筑现代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科学精神曾经在历史中占据过压倒性的支配地位,现代主义建筑实际上是笛卡尔主义的;从现代科学到新科学这一范式的革命,给建筑现代性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建筑从此走向后现代,并更加趋于关照人类本身。  相似文献   

20.
再论史学观     
史学观谈的是历史学的工作如何开展,历史观谈的是历史活动如何进行,历史观与历史学的关系是间接的,史学观同历史学的关系是直接的。史学观既可以被看成是对历史观的理解方式,又可以被看成是对历史学的理解方式。史学观作为历史观的理解基础,必须始终保证历史学的理解本质不被任何非理解力量所浸蚀和破坏。使历史学成为一种现实批判的思想活动,成为一种具有思想价值的现实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