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精神传统的具有"美学尊严"的载体,其意义和价值主要蕴涵于它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精神和艺术开创精神中,但要把它变成现实,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那就首先需要文学研究工作者的创造性阐释:通过认真发掘和研究,运用现代意识加以阐释,文学经典就能为当代社会提供大量的有价值的思想。这不仅使民族文化精神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继续承传和发展,而且对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创造,特别是弘扬人文精神,彰显价值理性,端正价值取向,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化资本——论文学经典的建构》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经典论争中的重要学术著作。该书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文学经典作为文化资本的存在方式和消费限制。阶级是《文化资本》论述过程中的核心概念,是全书经典建构的理论基石,并由此而引发作者对审美趣味的阶级性阐述。《文化资本》指出美国经典论争背后的深层问题是文学研究的危机,文化战争的根源起于大众文化兴起对人文学科的冲击,并提出化解这场危机的方法是打破"文化资本"被少数人垄断的现状,让文学作品的生产和消费大众化。  相似文献   

3.
当下文学经典深陷"去经典化"的泥淖而遭粗暴"大话"、"改编"和"戏仿",文学经典如何抽身再经典,重释文学经典、厘定经典的品性和功能是行之有效的路径。文学经典在时间上是历史的、连续的、永恒的;在从空间上是民族的、地域的、文化的,具有话语张力性、审美指向性、形上超越性以及净化、审美、文化等特点和功能。当前去经典是经典适时的自我调整,足以相信在经典、去经典和再经典的否定之否定后,文学会开辟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4.
从《诺顿美国文学选读》看美国文学经典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诺顿美国文学选读》为主要资料,察看在美国多元文化主义影响下近30年来美国文学选读对美国文学经典作家作品的不断重新认定,通过描绘这一权威美国文学读本对弱势群体文学的逐步关注,揭示了弱势群体文学在美国正在得到高度重视,并且对繁荣美国文学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特定历史环境下产生的特定文化,特定文化反映着特定时期的审美价值和审美理想.在“红色经典”文学中,除了诠释革命理想、弘扬社会主旋律,融合展现出了解放区、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活和浓郁的风土人情,意味着“红色经典”文学具有综合的文化内涵以及一定的审美意义.通过研究“红色经典”文学产生时代的文化体制及社会审美文化,从由民俗文化、地域文化、语言文化三个方面分析其所表现出的审美文化,进一步挖掘“红色经典”文学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性.  相似文献   

6.
美国环境文学中的环境正义主题及其心思想资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国环境文学以弘扬环境正义思想为皓的,谱写出追求人与自然同生共荣的新篇章.美国环境文学家是依托一定的思想资源来张扬环境正义主题的:西方追求正义的思想传统、基督教<圣经>中的生态思想、现代相邻学科中的生态理念、美国印第安文化与东方文化中的生态观念等都是美国环境文学中的环境正义主题的思想资源.这说明美国环境文学中的环境正义主题与人类文化发展历史中积淀的积极思想成果保持了应有的继承性.同时显示了美国环境文学吸纳现代进步思想和精神的巨大容量.深入探讨其思想资源,是我们把握美国环境文学中的环境正义主题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7.
周作人在三十年代重构其"纯文学"的文学观,他的文学价值参照系由"五四"时代的以西方人道主义哲学思想为底蕴,转换为中国明末的文学运动,对文学的关注焦点转移到对中国文学源流的追溯上,表明其在深层次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上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周作人三十年代文学观的更迭,使其文学价值观发生变更,其价值效应也发生变化,由此导致闲适派散文的兴起.  相似文献   

8.
产业机制下文学文本的审美风尚与纯文学写作的审美趣味区别甚大,传统文学写作中"雅"是共同的审美标签,而产业机制下的文学写作,"俗"是最直观的审美追求。从审美意识、审美风貌、审美结构三个方面来分析当产业机制进入文学写作后的美学变化,揭示其变化规律,为产业化机制下的文学写作提供理论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美国本土裔作家杰拉德·维兹诺坚持传扬本土裔部族传统文学与文化,他从多个角度不断对由白人殖民者所发明并被主流文化所误用的所谓"印第安"身份进行解构与重构,打破人们对印第安人固有的偏见和错误印象,提出"后印第安"的概念,以之重新建构本土裔民族身份,并将之付诸自己的多种文学实践,通过体裁多样、数量庞大的作品,力图真实客观地描写当前美国印第安人的生存现状和思想状况。在其文学与文化实践中,多部作品相互呼应,构建起了一个"后印第安"文学世界,其中展现出的各种创新思想与技法极大地丰富了整个美国印第安文学宝库,也为我们解决某些存在争议的历史、民族、身份、政治等问题提供了可能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10.
摄影文学的出现和勃兴反映了高雅文艺在商业经济时代处境尴尬的局面及其力求东山再起的强烈愿望。优秀的摄影文学作品既顺应了"读图时代"大众的平面化影像审美期待,又有效传承了"读文时代"弥足珍贵的审美文化理性传统。质言之,摄影文学是文学意识在后工业化时代走向成熟的一种结果和表现。摄影文学从一开始就与流行的图像文化大为不同,它是对传统高雅文学的自觉重塑,它也使文艺理论与文艺实践的有效契合和转换生成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以超验主义思想和清教文化传统为本土化思想特质,着力描写美国本土人物和人文环境,关注美国现实生活,大胆进行艺术创新,传递年轻美利坚民族的人文风貌和精神气质,为建构美国民族文学体系和传统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当今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分析美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本土化特征,给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带来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文学是适合现代中国人文化需要的文学,他打破传统的手法和思想,以现代人的思想写出了具有现代性的文学。文章从三方面来论述鲁迅文学的现代性激越而深沉的审美特征;最浓厚而又最具现代色调的悲剧意识;象征印象主义和现实主义相融合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3.
王桂妹的新著《文学与启蒙》以卓异的问题意识和开阔的学术视野就文学和启蒙的关系走进"五四"文学和文化这一丰富的历史存在,其坚实的理论素养保证了对繁复的历史事件做出有效的文学、文化阐释。论著从"一些具体而微却极具诠释效能的话题"中打破了既往的文学史研究中"思想与审美在一系列的启蒙二项对立式中所演绎出错综故事",努力回到历史场域,以清醒的历史意识描绘出一幅以《新青年》为支点的"五四"时代的文学图志,"在‘思想—文学—精神’的彼此投射中透视文学与启蒙的明与暗、光与影"的理路中出色地完成了对"五四"文学的一次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14.
尤金·奥尼尔的剧作在中国的译介和接受经历了两个阶段,即以中国传统文学审美来观照和以美国文化和西方传统美学来评价,都是出自中国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一过程也见证了中国文学审美价值的转变、美学领域的拓宽.  相似文献   

15.
区域文化视角下的重庆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是学术界提出的"重写文学史"理念的原质性延伸.重庆文化是重庆文学的摇篮,又是重庆文学重要的审美对象.重庆文学在文化遗传和文化发展中形成自己的特色,这就是从远古的"下里巴人"开始的浓厚的诗歌传统.  相似文献   

16.
中国各民族以"殉情"为母题,以一体多元的民族文化为背景,创造了经典的殉情文学作品,"美的毁灭"产生了巨大的悲剧力量与审美效应。殉情文学多是"累世层积"的成果,是劳动人民与文人共同创作的艺术结晶,其叙事模式是相似的、程式化的,即"相爱—阻碍—反抗—殉情","殉情与合冢"是最核心的叙事元素。受中国传统审美价值取向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传统文学表达的影响,各民族殉情文学在结尾均基于本民族文化进行了寄寓性意象建构,使得殉情主人公"社会人"身份消解,在"彼世界"获得重生,实现了永恒的自由与幸福,从而结局"圆满",由此也形成了中国殉情文学的经典审美范式。  相似文献   

17.
在1931年赛珍珠的《大地》塑造了正面中国形象并广泛流行之前,美国文学由于受"排华运动"的影响,所呈现的中国人形象一直以负面为主,但在哲学和诗歌领域尚有一脉不涉及个体中国人的"文化中国"书写传统。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新诗运动等,都力图借鉴并呈现文化的中国,以对抗当时美国的思想与文化现实,留下了丰厚的文学遗产与充满活力的思想反思。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文学是伴随着20世纪中国社会的思想革命、政治革命、经济革命和文化革命,承接着具有两千多年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发展起来的。由于这些现代革命的不彻底性,中国文化和文学中的古典审美思想和美学诉求并没有得到根本改造,而作为新的审美诉求的现代性质素始终没有得到健康持续的培育,这使得20世纪中国文学呈现出较浓的载道性、外向功利性和正剧色彩三大古典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五四儿童文学的发生受助于外国资源的译介与引入。儿童文学先驱并非生吞活剥地"横向移植"外国资源,而是基于本土文化的立场,对其进行了中国式的接受。这主要表现为:以"启蒙儿童"为诉求,译介教育儿童的文本资源;以中国想象为基点,扩容"儿童本位"的社会效应。外来他者的引入制导着中国传统儿童文学资源的开掘,而注重思想显效性的取向则限制了五四儿童文学的审美性的艺术传达。  相似文献   

20.
在各种文化叙事抢占大众文化视野的时代语境下,文学需要对自身形态进行调整和重塑。"影视文学"以借助影音符号为前提的叙事语境、读图与语言文字相结合的叙事面貌、兼容文化信息的叙事容量等叙事特征拓展了文学叙事的能力,打破传统小说叙事的成规,带给文学尤其是小说的审美以新鲜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