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多年实践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从理论上对中国富农阶层的阶级属性及特征进行了剖析,并据此提出了"我们必须自觉的向富农让步","不应过早地采取消灭富农的政策"的策略思想.建国之初,这一思想得到了延续.然而,一场农业合作化运动使"消灭富农剥削"成为现实.看似突兀的转变隐含着的却是一种必然的走向.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毛泽东对中国农村社会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实事求是的社会调查,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寻乌调查》等经典调查报告。这些调查报告对中国的农民群体(富农、中农、贫农、雇农)以及地主豪绅的经济状态、社会地位、政治态度进行了精准描绘和分析,为苏区土地革命政策的制定打下了扎实的群众认知基础。苏区土地革命政策有两大争议问题,一是如何对待富农。二是农民是否拥有土地所有权。这两大问题随着毛泽东等领导人持续进行社会调查,不断调整土地政策,最终获得较为圆满的解决。毛泽东通过实事求是的社会调查,寻找到了革命的主要力量,逐步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地革命路线,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新富农阶层是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在革命根据地鼓励发展生产而出现的新阶层。作为阶级成分的新富农阶层,一方面是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在以陕甘宁边区为代表的抗日民主革命根据地成功实践的表征;但另一方面也是马克思主义阶级划分理论下应当“革命”的对象。作为客观存在的新富农,他们是通过勤劳致富的生产能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指导下,中共在坚持“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性质”原则性的同时采取灵活性的方式,将政治坚定、经济贡献突出的新富农群体解释为革命的富农,最终实现党内外对新富农阶层由质疑向认同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苏南土地改革中的富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南土改对富农问题的政策根据是中共中央有关保存富农经济的方针,同时又针对了苏南的具体情况。苏南富农在土地改革前每人平均占有和使用的土地为当地平均数的两倍以上,他们以自己耕种、雇工耕种、出租等方式经营土地。苏南富农对待土地改革的心态是极为复杂的,拥护者有之,怀疑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苏南各地征收了半地主式富农的出租土地,保留了一般富农的出租土地,对富农的佃入土地抽动较大,对富农的其他财产全部保留。苏南在处理富农问题的过程中曾发生过对富农乱斗乱打和提升富农阶级成分等过左行为,但很快得到纠正。苏南富农在土地改革后每人平均占有的土地仍为当地平均数的两倍以上,苏南是中国大陆保存富农经济最成功的地区。富农经济的完整保存为此后苏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石。  相似文献   

5.
照搬俄国苏维埃政权模式,给中国的苏维埃政权建设留下了一些沉痛的教训,如效仿苏联设立国家政治保卫局,导致苏区肃反扩大化的严重错误;照搬苏联的政党制度,造成苏区"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严重后果;照搬苏联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有可能加剧民族分裂活动;照搬俄国苏维埃政权的阶级关系模式,使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富农在很长时期被当作革命的对象.  相似文献   

6.
194 1年秋 ,中央妇委和中共中央西北局联合组成妇女生活调查团 ,但妇女干部不知如何搞调查 ,请毛泽东给她们讲讲。 9月 13日毛泽东向她们作了《关于农村调查》的深入浅出的生动的讲话。毛泽东首先指出调查研究是个认识论问题 ,认识世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惜很多同志常是主观主义 ,自以为是 ,完全不重视调查研究工作。要了解中国 ,就得作调查研究工作。不要性急 ,要有耐心。然后 ,毛泽东着重讲了调查研究的阶级分析法和辩证分析法。阶级分析法 ,就是要把人们在经济关系中的地位调查清楚。毛泽东以他1930年对寻乌富农和地主状况作的调查为…  相似文献   

7.
橘朴是日本近代著名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其在对中国社会研究过程中提出的"官僚阶级论"为橘朴的中国观奠定了独特的思想基础.橘朴认为这种官僚阶级统治的出现,带给中国社会的结果就是进一步加剧了大众与政治的分离,导致了中国民众根深蒂固的"自治思想"的出现,同时也给道教思想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民众的生活提供了一个契机.同时,这种观点也是橘朴强调近代中国革命的本质是打倒作为统治阶级的官僚阶级的出发点.但由于橘朴忽视了中国近代革命所具有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性质,使得橘朴对其后的中国革命的认识失去了批判帝国主义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美国文艺作品中的阶级位移主题是一个未被学术界重视的边缘话题,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研究其主题模式的嬗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洞悉此类美国文学作品的崭新视角.根据拉梅耳(R.J. Rummel)的观点,梳理了文艺学视域内的阶级概念,以此标准定义出阶级位移的主题并归纳总结出美国文学作品中"堕落"与"成功"两个主题模式.纵览19世纪中前期到当代的涉及阶级位移的美国主流文艺作品,在历史与文化语境中勾画出此类作品嬗变的轨迹和特点,并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其成因,指出女性和少数族裔人民的觉醒是推动阶级位移主题模式发展变化的内因.  相似文献   

9.
在1949—1956年中国社会大变动的过程中,农村的阶级阶层也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主要受两个运动的影响: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地主阶级已经被消灭,贫农、农村工人、贫民、游民以及富农和中农,由于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变动,也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阶层;在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农民的经济分层已经不复存在了。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学界关于中共对富农的认识历程及政策演变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中共对富农概念的界定、富农的性质是封建剥削者还是农村资产阶级的判断以及富农的划分标准;中共富农政策从打击、中立或联合到保存、限制直至消灭富农的演变轨迹;共产国际、联共(布)如何影响中共对富农的认识及政策制定,中共如何摆脱共产国际的影响;毛泽东、刘少奇、瞿秋白、张闻天等中共早期领导人对富农的认识及其差异性。虽然成果丰硕,但也存在诸如研究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等缺陷,且大部分研究只是还原历史真相,对中共富农政策演变对于历史上中共统一战线的影响和当前农民政策实施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教训的研究比较缺乏。  相似文献   

11.
为了分析林伯渠的人格魅力及其在延安精神建构过程中的重要贡献,运用文献分析法考察相关历史文献。研究认为,作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的林伯渠,政治方向坚定正确,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革命“老战士”;注重调查研究,能够灵活地坚持原则,无私无畏地坚持实事求是的“真理卫士”;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保持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克勤克俭艰苦奋斗的“普通老百姓”;切实为人民谋实实在在利益的“老勤务员”;和其他优秀的战友一样,他以自己的丰富思想和实际行动为延安精神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诠释了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是延安精神的人格化身。  相似文献   

12.
历史哲学作为西方近代以来逐渐建立的学科有其特定含义和意义,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以历史哲学为名对古今中外历史中所具有的丰富而深刻的历史哲学思想进行研究。同西方历史哲学相比,中国传统思想中蕴藏着具有浓郁醇厚的自身特色的历史哲学思想。通过对中西历史哲学思想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由于中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等,导致他们各自对哲学与历史的理解存在着根本差异,决定了中西方历史哲学思想展现出迥异的价值取向,从而走上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写意画构图试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写意画独具东方的审美特征,在构图形式上也丰富多变.随着中国画艺术的历史积淀,已经形成一种具有东方形态的构图律.它所构建的是稳固而富有韵律美的整体,是将各种美的元素构成的新格局,也是因立意而拓展开来的排列组合.  相似文献   

14.
柳湘莲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众多青年男子中的一个人物,他在书中出场不多,作者对他也并没有用过多的笔墨来着意刻画。但是,这一人物形象却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长廊里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相似文献   

15.
分配问题是邓小平晚年思考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他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提出了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同时富裕和同步富裕,而是先后有别和快慢有序的有差别的共同富裕,并旗帜鲜明地反对社会主义出现两极分化。他曾高瞻远瞩地指出:"富裕起来怎样分配"是"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强调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分配问题,是对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丰富、发展和创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决贯彻邓小平的分配思想,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避免两极分化,解决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关系中的痼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将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众多中国人移居日本并落叶生根,成了远离祖国的华侨华人。他们在适应日本社会文化、习俗的同时,始终怀有浓厚的中华情结,并试图努力保持、延续中华传统文化。但是,这种愿望与努力随着居住年代的增长而逐渐薄弱,被日本文化同化则在所难免。笔者在日本对华侨华人被同化现象进行了问卷分析及社会调查,反映出中华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对延缓华侨华人被同化的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电影不断走向世界的同时,国际电影也愈来愈深刻地影响中国电影市场,如何在全球化视野中推进中国电影业的发展,这就成为中国电影应对国际国内电影发展新挑战的关键所在,而重构中国电影审查与分级制度则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研究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电影工业发达国家相对成熟发达的电影审查与分级制度及其历史性转型经验,不仅对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分级制度有着实际而又重要的借鉴作用,而且对于深入透视西方当代传媒制度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谢枋得是宋代评点修辞史上的重要人物,其评点著作主要有<文章轨范>、<批点<檀弓>>、<唐诗解>等.其丰富的辩证修辞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初要胆大,终要心小"的作文主张、婉曲与质直的表达效果、繁复与简洁的词语变化,文章的正与反、粗与细、俗与雅、豪荡与纯粹及句子的长与短、整与散、抑与扬、继承与创新等修辞现象之间关系的思辩方面.  相似文献   

19.
司马光的经济思想是保守的,但他的保守是建立在他对中华帝国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的。他主张开源节流,阐扬轻徭薄赋、黜奢崇俭、蓄积与常平的“富民”思想。针对日益严重的财政经济危机,他提出了一整套经济改革的主张。最主要的是他对传统社会经济运行规律和经济管理的深刻体认。  相似文献   

20.
我国早期现代教育家杨贤江在教育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重视教育实践的基础地位,充分学习和吸纳国外先进教育理论,将心理学作为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并重视实验和调查等新兴的量化研究方法,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风格。这种风格不仅是他在短暂一生中取得丰硕研究成果的原因,也为建立中国的现代教育理论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