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主要对五代枢密直学士的出身、转迁和职权等问题进行了考察。其出身基本都是文士,并且大都是皇帝在藩或枢密使担任节度使时的幕僚。其转迁主要在中央文官系统中进行,其中翰林学士和端明殿学士被视为正途和首要之选。其主要职权则经历了从"承领文书,参掌庶务"到"升殿侍立,以备顾问",进而又到"宿于禁中"、"主谋议"的过程。它反映了枢密直学士职权的不断加重以及与皇帝关系的不断密切。这一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枢密使的权力,发展到宋代,枢密直学士往往签书枢密院事,成为枢密院的实际长官。  相似文献   

2.
西夏官品考     
西夏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据清嘉庆甲子9年(1804),仲夏撰成的《西夏书列传》共十卷,卷十《官氏考》中所列官名:大王、中书今、殿前太尉、殿前马步军太尉、枢密使、左枢密使、枢密都承旨、枢密副都承旨、枢密直学士、参知政事、御史大夫、吏部尚书、左金吾卫上将军、南院宣徽使、六宅使、观文殿大学士、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秘书少监、秘书郎、匦匣使,精鼎匦匣使、精方匦匣使、光禄大夫、武功大  相似文献   

3.
南唐设立枢密使,其枢密院也有相应的建制,从而使枢密制度进一步完善.南唐枢密使完全由外官充任,并基本上委任文臣,这和南唐崇文抑武政策是相一致的.枢密使权力的大小与皇帝控制朝政的能力有很大关系,在先主李昪时期,枢密使权力较小,但在元宗、后主时期,枢密使权力逐渐上升,主管军事的职能也渐趋明确固定.为了牵制枢密使,元宗、后主时期又设立多重学士、承旨机构,以分解枢密使日渐膨胀的权力.  相似文献   

4.
宋初逐渐确定的治国方略以及处理文武关系的政策,使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在宋太宗朝后期内政外交路线的引导之下,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在政坛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至宋真宗时代,宋朝终于完成其政治上的选择,文官队伍遂成为统治的政治中坚角色,继承了士大夫的衣钵.这种政治格局长期延续,从而使宋代的文官士大夫具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关于元稹知制诰以及翰林承旨学士任内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稹是唐代的著名诗人,也是穆宗朝活跃的政治家之一。但有关史料对他在知制诰以及翰林承旨学士任内的叙述,有不少模糊不清甚至错误的地方,如归朝的具体时日、膳部员外郎试知制诰的仕历、罢职翰林承旨学士的时间等。本文提出疑问之后,以元稹、白居易的第一手材料结合元稹的行踪加以证明,从而得出正确的符合史实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而道光朝吏治的腐败,又是清政府失败最为重要的原因。在那场反侵略战争中,“文官爱钱而惜死,武官惜死而又爱钱”。那时的地方官,“实心任事者,仅止寥寥数人,而惟顾一己之私者,比比皆是”。这种文武官吏的怯懦昏聩,玩忽职守,上下欺蒙,贪盗受贿,使社会经济残破,人民生活痛苦,阶级矛盾尖锐,清廷财政拮据,最终导致了反鸦片战争的失败.由此可见,吏治与国计民生关  相似文献   

7.
宋代赠官扩大了赠谥的范围,对赠谥资格可谓有力的补充和完善。宋代赠官与赠谥都是对官员身后盖棺定论的重要评价,二者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宋代赠谥资格有所变化,宋初至宋真宗景德年间文武官阶至正三品、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至元丰改制文武官阶至正三品与赠官至正三品、元丰改制后至南宋寄禄官阶或武官阶至正三品与赠至正三品者均可得谥。与此同时,宋代也存在部分官员官品未至上述标准因特殊原因而获得谥号者。从宋代文官、武将、宦官赠官出发,可知赠官达到一定级别可以赠谥。赠官与赠谥对宋人具有强大吸引力,是宋朝时代价值观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8.
官、职与差遣分离是北宋前期官制特征之一,但同时在部分官、职与差遣之名实间却又存在可以互相转换的现象。以中书舍人、台谏官以及翰林侍读(侍讲)学士、知制诰、枢密直学士等为例,对北宋前期文官之部分官、职、差遣间存在的这一相互转换情况,据有关史料例举而探析之。  相似文献   

9.
美国文官是指美国政府行政部门的文职人员。它不仅与武官相区别,而且由选举产生的行政长官和立法部门的议员以及司法部门的法官也不在文官之列。在整个文官队伍中,政治任命的官员,如部长、副部长、助理部长、独立机构的长官等,称为政务官,其余的称为事务官或职业文官。  相似文献   

10.
二战后的日本汲取军部"暴走"的历史教训,以国家政治层面的"文民统制"及防卫部门内部的"文官统制"对军事力量进行双重约束。其中,作为中央省厅的防卫部门由两大人员系统组成,即由文官("西服组")组成的内局系统和由军人("制服组")组成的幕僚系统。内局文官的权限与地位长期高于幕僚军人,从而形成了"文官统制"的防卫决策制度。近年来,随着政治大国化进程加速以及"用兵"需求日趋突出,日本逐渐确立了"文武均衡"的新制度框架。与之相应,日本防卫决策过程中军人地位明显上升,政治家的管控能力则相对下降。  相似文献   

11.
许多研究者对于读者需求问题的发现和描述主要着眼于现象,难免使之琐屑和散乱,这就需要我们再从本质上加以深刻、简洁而有序的概括和厘定,即让这些具有共同性和联系性的现象都分别在本质属性上得到属于类的明确昭示:“真”是读者本质需求的基石,“善”是读者本质需求的核心,“美”是读者本质需求的极致。  相似文献   

12.
"风"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它既可指自然之风,也可指风化之教;既被视为音声曲调,又被称为民歌民谣;既被视为圣王之遗化,又被当作主文而谲谏的讽刺与劝说。这诸多的义项,实际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飞鸟振翅而风生,是甲骨文以"凤"为"风"的根本原因;在商周文明发生剧烈冲突的变革时期,在类似于"大块噫气,其名曰风"的认识推动下,"凤"与"风"出现分化,在"凤"字逐渐指向神性凤鸟的同时,作为"后起本字"的"风"字出现。风为土气,土气鼓动而形成音,音乐也必然反映着风土人情,"循弦以观于乐,足以辨风"的认识中,透露出了风土之气与风俗之音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就在"风"因与"音"、与"律"关联而具有指向歌声、曲调的意义时,由"风"之飘忽流散、托物而不着于物的特点,又引申出了用"风"来指称没有明确来源、没有具体内容、没有明确指斥对象的特殊存在状态的意义,"风言""风听""风议"等词即因此而来。而与之相关联的"风刺",便指不着痕迹、委婉曲折的言说方式;因这种进谏方式而来的作品,便是最早的"风"诗。这些"风刺"之诗,或归属于《小雅》,或分列于各国,都只是被统纳于"诗"名之下,一直到孔子删《诗》正乐时,同属乡乐的十五国诗,才被正式地归为一类,作为《诗经》作品类名的"国风"(或"风")由此产生。至《毛诗序》,则在集合种种"风"义并对之加以解释之余,又在"六义"的新名目下,为"风"字增添了一个影响更为深远的新义项。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规范教学管理、明确政策规定、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教学督导作用、搞好力学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介绍了我们系在开展教学督导工作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以及对开展这项工作的作用与意义的认识与体会.  相似文献   

14.
抽象形态点、线、面是抽象绘画的独有表现形式。画面中的每一个点、每一条线、每一块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语言。虽然人们对此还是知之甚少。点、线、面之于抽象绘画,正如文学中的文字、音乐中的音符.它们在画面上的各种组合与排列关系。决定了画面的内在张力与实质。随着人们对其不断深入的研究与越来越精确的解读,抽象形态点、线、面的各种性格、语言、声音及其构成与表现形式也将不断凸现,对它们的应用也将达到一种可预见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5.
感谢会议主办方组织这次重要会议,关注世界各国领导人不太关心的"种子多样性与文明的未来"的主题。正如笔者将要指出的,这个主题直指现代世界错误的核心,即认为人可以脱离自然独存的幻想。为了论述种子这一具体问题,我必须先回顾当初做出现今选择的背景。  相似文献   

16.
李白对齐文化始终怀有极大的热情。齐文化在李白诗歌中集中表现为三大主题:纵横捭阖的帝师王臣,倜傥任侠的布衣游士,以及燕齐海滨的神仙道术。李白的文化取向是盛唐士风和时代精神的映射。  相似文献   

17.
18.
人力资本、进入权与企业层级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产生于市场机会并且是市场机会价值化的组织。企业家发现市场机会,并须说服物质资本和其他人力资本参与市场机会价值化的一系列活动。企业成长是企业家不断发现新的市场机会以及其他人力资本不断地学习利用市场机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企业家面临两难选择:参与者越多,市场机会价值化程度就越高,但市场机会被参与者盗用的可能性越大。企业内部层级结构正是限制事后竞争和激励专用性投资的安排。  相似文献   

19.
明代法律多样,律始终占据法源主导地位,令、诰、例在明代不同的时期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与律相辅相成,弥补律之缺位,强化律之功能。明代并不具备产生判例法的充分条件,明例的修定与判例法也毫无相似之处,而是成文法的制定。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汉语是中古汉语的主体部分,此期使用的连词可以作为中古汉语连词范畴的主要词项。因此,研究魏晋南北朝汉语的连词对于研究中古汉语的连词系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尽管此期的连词跟副词、介词等词类有比较密切的联系,但是系统深入地研究此期的连词又必须尽可能精确地确定研究对象。因此,从语法功能及语法意义两个角度,认真考察连词词项的分布环境,将起连接作用的副词及形似连词而实为介词的词项排除在连词范畴之外,就是深入研究此期连词的最重要的前提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