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学经典的生成是一个同时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持续不断地传播和被接受的过程。在此传播过程中,既有纯文学、纯学术的要素贯注其中,又有非文学、非经典的、世俗的力量介入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不是一个文本,而是一个 '场域'。在这个场域中,各种来自文学和非文学的力量形成的对话和张力使其意义得以生成、增殖和传播。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只能从这个场域出发展开经典研究才能避免将文本细读与社会语境人为割裂的弊病,进而在文学与社会、精英与大众、商业与美学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2.
文学经典作为教化培育人感知方式的示范文本,经由学校教育渠道进行传播,受教育者从规定阅读中开始了对经典的了解,并建构自主阅读的选择能力与审美素质;但当代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功利主义目标的追求,导致学生读者阅读审美心理异化;大众传媒非文学经典阅读信息暗示引导了读者的注意,阅读需求动机呈下位偏移;建构文学经典阅读的理想化场境则必须改变文学教育异常化程序结构,培养读者合理的文学"认知动机",要借助传媒力量,加强意识形态的宣传,并将学校文学教育延伸到社会层面.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转型期的文化传播中,我国经典文学的传播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古典四大名著从小说文本到不同传播形态的传播过程中,不仅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同时在各种传播形态的演变、融合、竞争中,也促进了经典文学的普及.尽管不同传播形态有着各自的特点,但是对于受众审美心理需求的满足、传播与接受的契合点的选取,有许多相通之处,研究与把握这些规律有益于对我国经典文学的广泛传播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学图像化的生成、运行与其所在的场域不可分割。从构成要素上看,文学图像化生产场包含着图像意识场、媒介生产场、消费生产场等三个起主导作用的次场。具体到实践层面,三者围绕着生产逻辑进行运作,与生产力的主体、客体、中介交互作用使得文学图像化生产得以可能,并驱动着其性质转型。场域带给文学的不仅仅只是经济资本的增值,其更多的是无限的文化资本乃至社会资本的扩张,由此,文学完成了由纯文学文本到文化文本的转型。  相似文献   

5.
"场域"一词可指人类生存的居所,也可指外在于人的、由人的实践所创造的置身性空间。而传播符号学视角下的"场域"一词主要指符号场域,它强调符号意义生成与传播的场域空间。符号场域之场位或在场者的置身性角度(身份等)会作用于符号赋意活动,以影响意义生成与传播过程。而整个场域的空间结构中,在场者的身份不同,意义的生成与传播活动又会随之变化。符号场域的空间性关系、人的置身性位置这些在场的空间性结构方式会通过赋意行为作用于传播效果,它们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传播活动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经典化是指某些文学作品在一定场域内“被一种文化的主流圈子接受而合法化”。扎西达娃的《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西藏,隐秘岁月》和《去拉萨的路上》等先锋小说发表不久即被多家选刊转载和多种选本选入,在文学传播场中快速经典化,在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评定场中的经典化则存在众声喧哗现象,其于“世界文学空间”和大众文化场中经典化不足。从场域的角度考察扎西达娃小说的经典化,可以更好地认识我国当代早期先锋小说经典化问题,以及其在不同场域中经典化状况。  相似文献   

7.
文本分层理论认为文本是一个多层面的结构存在,不同的批评方法进入文本的不同层面获得不同的意义,从而对文本形成不同的评价。文学经典建构是批评话语将契合自己最高标准的文本推入艺术界,使其获得中心地位和合法性的过程。在今天的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越界现象频繁,文学经典认同问题变得尤为突出。但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从文本分层理论中获得相应的解释与说明。  相似文献   

8.
随着传播技术和出版技术的发展,文学经典文本经历了纸介质文本、影视文本、网络文本、手机文本等演变的多种形式.通过<三国演义>文本演变的轨迹及过程,探索"去经典化"的影响因素,探讨文学经典文本演变带来的启示,对已有经典的重塑和新经典的创造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学是人学",文学与人的生存相关联,可视为人生存超越之学。从生存论视域切入,人有生存超越本性,需要找寻超越途径,文学可以为人提供生存观照;语言是人的生存家园,也是文学审美场域。文学以语言为场域展开审美创造,让人在想象中构建诗意栖居之所。以语言为场域的文学,在审美方式与艺术表现等方面存在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把握文学话语审美特质,对解读文学文本及发挥文学"人学"功能都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如何面对传统为议题,探讨史传文本的文学史研究意义。在传统文学史学的谱系里,史传文本是文学观念的一个风向标。史家采摭诗文入传提示我们,传记文本自身除了具有文学价值以外,还具有文学史和文学观念史层面上的研究价值。史传中的文学史图景渐次清晰,文学史家本着当代书写理念的某一种叙事话语可以从中采撷资源展开重构,文学图谱就会愈加清晰,在文学传播场域中也会渐次形成新的书写维度。在文学考古中如何重绘中国文学地图成为一项学术使命,只是这里的"重绘"很难复现过去的文学图景,只是以现代学人的学术理念来更新既有的文学史图景,文学地图的重绘是学术全球化视野下的必然选择,也能够体现出重绘者的叙事能力。  相似文献   

11.
当前文学研究中所面对的"语码危机"、"图像霸权"、"文学边缘化"、"文学终结"等现象几乎都与媒介有一定的关系。在整体场域中重新审视文学所遭遇的存在之痛,在文学"通变"的参照系中寻找救赎之途。文字与图像正常的关系应是哈贝马斯的交往与对话,以此形成新的文化,文字与图像各有优势,应该成为支撑文化的双翼。文学要能在"通"中求"变","变"而不失其"通":一方面创作主体可以通过文学性的坚守或与其他媒介相交通,或满足某些公众或公众的某个阶段的需求;另一方面就文学阅读主体而言,可以把文学阅读方式向其他媒介扩张,把原本属于文学文本的"阅读"概念,扩展到阅读一切符号(包括图像)。  相似文献   

12.
文化传统作为一个民族的"经历物",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中国的文化传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着.传统不可割裂.对于传统文论的诠释是必然的.诠释根本无法越过文本的障碍,要消除文本与诠释者之间的差异是十分困难.诠释只能是一种对话,文本有文本的信息,诠释者也有早已形成的"前理解",在承认这种差异的条件下交流对话,展开一个新的意义世界.对于古代文论研究的目的,"不用之用"与"古为中用"可以结合起来.在古今中西基础上实现文论的新变,是现代文论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格林布拉特曾指出,文学和文学研究的疆界从来不是固定不变的,划界和重新划界乃是文学研究的特点。作为当代多元文化产物的新历史主义,其文学批评即肇始于对历史和文学的重划疆界,它打破了历史与文学、文学文本与其他非文学文本之间的固定界线。在批评实践中,新历史主义吸纳了人类学中“厚描”的方法,注重多种文本的“互文互动”,这是其新型历史观和文本观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成为文学经典常青树,离不开不断改进和创新的传播技术的促进,尤其大众传媒使《红楼梦》的传播和扩散达到空前的高度。探索《红楼梦》的文本演变和传播规律,对当代传媒如何使现存的文学经典焕发新的生命力、树立新的经典,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适用语言学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是文学语篇分析的有力工具。本文以海明威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杀手?为例,通过对它进行及物性系统、语气和情态意义以及主述位结构等的功能文体分析,来解读“冰山”理论在语篇层面的语言体现,进而揭示系统功能语言学对小说语篇和“冰山”理论的解释力,这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适用语言学的适用性的重要体现,适用是其重要特质。  相似文献   

16.
翻译的意识形态维度研究应坚持辩证的意识形态观点,把握翻译过程中的意识形态操控和意识形态创新的辩证关系,坚持文学文本与其他文本的翻译意识形态研究并举以及意识形态翻译与翻译意识形态并重的理念,运用批评话语分析和深度阐释学等理论对文本意识形态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前景化是文学语言的标志性特征,能体现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在形式和功能上的差别。翻译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时应采取不同的策略来选择译文的语言。文章认为文学翻译的译文语言选择策略应为诗学策略,诗学策略要求译文选择前景化的语言表达形式,同时译者选择的前景化语言应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学规范。  相似文献   

18.
《拧紧螺丝钉》是英美文学史上一部"迷人"的小说,运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可以解读出这部复调小说悬念迭出的原因在于:主次文本构成了对话关系且具有内在的未完成性;小说中的人物在进行对话时,听者和说者由于"概念视野"的不同,对话语的意义形成了不同的理解;女主人公在次文本中的回忆性独白使故事本身产生了时空对话,干扰了读者对故事情节产生稳定性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