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采用统计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对1990-2011年间我国货币政策产出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实际货币供给增长率高于货币供给合理区间,货币政策会有效推动产出,同时会牺牲物价的稳定;实际货币供给增长率低于货币供给合理区间,会导致经济增长面临下行风险.总体研究结论是:我国货币供给的GDP产出呈现明显的持续下降趋势,表明伴随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经济货币化程度日益加深,依靠货币供给推动经济增长的空间已越来越小,中国未来经济增长不能走单纯投资驱动的老路.  相似文献   

2.
基于跨期最优化条件,引入劳动力供给因素,在内生经济增长框架下分析了货币政策对居民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如果消费者对商品消费的相对风险规避程度大于1,那么货币供给增长率上升会促进就业的上升;如果规避程度小于1,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减少就业;而等于1时,货币供给增长率对就业只产生水平效应,没有增长效应,货币表现出中性特征.考虑到我国当前居民对商品消费的相对风险规避程度比较大,因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就业,实证检验也证实了这一结论.但从长期来看,居民消费的相对风险规避程度呈下降趋势,因而依赖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解决失业问题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使我国统一的货币政策操作形成了区域非对称的货币供给。依据最优货币区标准的理论分析和基于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的实证分析结果一致认为我国存在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非对称性,东部沿海区域的政策效应优于中西部区域。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差异是形成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非对称性的根本原因,货币政策传导主体的区域差异是形成区域效应非对称性的直接原因。我国应关注区域差异实行适度差别的货币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现代西方经济学派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虽然对货币政策的主张不同,但都认为货币供给是经济系统的外生变量。从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来看,货币供给却具有明显的内生性,即货币供给的变量是由政府和市场共同决定的。本文在回顾内生货币理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两个方面论述了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表现,最后在文中指出其对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影响及如何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和协整检验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二元政策目标框架下,货币供给具有较强的外生性,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的厌恶性正逐渐超过对经济增长的偏好性;相对于信贷渠道而言,货币渠道对货币政策传导的贡献度不高,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信贷渠道来影响总需求.  相似文献   

6.
基于跨期最优化条件,引入劳动力供给因素,在内生经济增长框架下分析了货币政策对居民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如果消费者对商品消费的相对风险规避程度大于1,那么货币供给增长率上升会促进就业的上升;如果规避程度小于1,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减少就业;而等于1时,货币供给增长率对就业只产生水平效应,没有增长效应,货币表现出中性特征。考虑到我国当前居民对商品消费的相对风险规避程度比较大,因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就业,实证检验也证实了这一结论。但从长期来看,居民消费的相对风险规避程度呈下降趋势,因而依赖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解决失业问题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7.
基于菜单成本模型的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菜单成本导致产品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粘性,此时货币供给的微小扩张或者收缩无法等比例地传导到价格水平上,于是导致微小货币冲击对产出具有实际效应,进而体现货币冲击作用呈现菜单成本型的非对称性。我们利用区制转移模型描述和检验了我国货币政策菜单成本型的非对称性,发现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受到菜单成本的制约,因此建议采用多次和小幅的货币政策调控,以便发挥微小货币冲击的实际效应。  相似文献   

8.
建立一个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在数量调控规则下对贷款冲击与货币供给冲击的宏观经济波动效应进行了系统分析。结合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进行估计,并引入贷款冲击与货币供给冲击的相关性,发现二者在短期内会使产出、投资和通胀率出现较大波动,贷款冲击波动性更大。因此,中国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应谨慎对待信贷扩张与宽松货币政策,而在长期则应持续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向价格调控规则过渡。  相似文献   

9.
我国货币供给微观基础的完整性理论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货币供给受各种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影响。对货币供给的微观基础进行分析,总结货币供给微观基础的理论模型,是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和协整检验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二元政策目标框架下,货币供给具有较强的外生性,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的厌恶性正逐渐超过对经济增长的偏好性;相对于信贷渠道而言,货币渠道对货币政策传导的贡献度不高,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信货渠道来影响总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