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4 毫秒
1.
荀子“道”论探析张家成荀子是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大儒,他在广泛地批判总结了战国百家之学基础上,吸取了各家的积极因素,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其“道”论自然也不例外。《荀子》全书论及“道”者有320余处,其使用广泛且涵义丰富,是苟子思想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  相似文献   

2.
荀子作为我国先秦诸子中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其“隆礼重法”思想开儒法合流之先河,影响极为深远。作者通过对“隆礼重法”的理论基础、礼法关系及礼德作用诸问题的研究,着重辩析了荀子提出的“礼”“法”与孔、孟、商鞅所述的“礼”“法”概念的异同,并探讨了荀子思想与前代各派思想的区别与联系,对荀子政治法律思想的内涵进行初步的探寻。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荀子在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发展作用进行定位,通过文献分析和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方法,从思想史的角度深入探析荀子的孝道思想及其在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认为荀子论孝以“隆礼”为核心,以“性伪之分”、人性本恶为理论基础,主张“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从义不从父”,君恩大于父恩。荀子孝道思想是对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丰富与发展,是对封建大一统逐渐形成的时代的反映,其孝道思想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为即将确立的中央集权封建等级秩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孟子“民贵君轻”论与荀子“君舟民水”论的影响尤深,孟子主要从正面突出“民”之重要性,而荀子则以“民”的正负两面的意义警示君主应该善待民众、以民为本.两者相统一构成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完整形态.“民本”不是“君本”,民本是治国之道不是政治体制,它不仅可以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也适用于当今社会;“民本”也不同于“民主”,但民本存在可以向民主转换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在韩非之前,“法”、“术”、“势”并非孤立,这在先秦典籍中多有反映。通过对比荀子与韩非关于“法”、“术”、“势”的思想,发现:荀子以“法”为“治之用”,韩非以“法”为“治之体”;荀子突出“术”之价值理性,韩非彰显“术”之工具理性;荀子重“人设之势”,韩非则重“自然之势”。荀子将“法”、“术”、“势”进行了道德化的改造,而韩非则整合“法”、“术”、“势”,完成了法家学说的系统化。  相似文献   

6.
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性恶论”是其独具特色的思想观点。在“性恶论”的理论基础上,荀子主张“化性起伪”;在义利观上,他主张“义利并举”;在政治思想上,他提倡“隆礼重法”。  相似文献   

7.
清华简《天下之道》以攻守的兵学概念和言说方式讨论以民为本的儒家思想,文意清晰,在兵儒融合以及先秦儒学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孔子思想是开放和多元的,其兵学思想暗含了孟子和荀子等孔门后学对待战争、兵学的态度。其中,以孟子为代表的先秦主流儒者强烈抨击战争,缺乏战争常识,反对兵家思想,否定战争在历史进程中的客观作用。而《天下之道》提出"民心是阵",以兵学概念来表达儒家的民心思想,显然这并非孟子或孟学的作品。战国后期,荀子秉持儒家思想,积极了解战争,主动研究各国兵制、武器等。尤其是荀子主动充分吸收兵家思想,如重视将帅作用、讲究作战时机、治军崇尚赏罚等。荀子兵学理论中谈到如何取胜的具体操作层面,其思考丝毫不亚于当时的著名兵书。在此基础上,荀子将这些兵家之术作为实现儒家兵道、政道的重要方式,《议兵》正是在他以儒家思想为本、充分吸收兵家思想而完成儒家论兵的集大成之作。从先秦儒学史来看,《议兵》的出现并非偶然,《天下之道》等文献正是荀子之前的先秦儒者试图融合兵家思想的具体努力,是荀子论兵的先声。先秦儒者融合兵家思想的线索一直以来隐而不显,而《天下之道》的发现使得这条暗线为学界所认识,并且可能激活了长期以来误读的一些儒家论兵的文献,对丰富儒家的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荀子的“节欲”思想张杰人欲是一个既古老又现实的社会问题,历代哲人无不非常关注它。他们对人欲作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种种学说,仅先秦时期就有“节欲说,苦行说,无欲说,纵欲说”①等四种。本文仅讨论先秦诸子之一——荀子的“节欲”思想,以期从一个侧面来了解先...  相似文献   

9.
宋江虽说是出身“小吏”,但“刀笔精通,吏道纯熟”,可说是全力混迹官场苦心钻营禄位的政治投机家。他“吏道纯熟”,善于玩弄权谋的鬼把戏,除了他自己揣摩积累外,主要是从“经史”上“攻”出来的。他“自幼曾攻经史”,封建正统观念与忠君思想灌满脑肠,对“封妻荫  相似文献   

10.
春秋初“信”为祝史职守之“道”。春秋末老子、孔子共同开启中国哲学“信”范畴的历史篇章。“信”范畴在道家有一个从“无为之信”到“逍遥之信”的演变,在儒家则有一个从“仁信”到“诚信”的演变。老子“无为之信”作为一种言说道德,以“言由乎道”或“言法自然”为本质特征;庄子将老子政治哲学的“无为之信”发展为处世哲学的“逍遥之信”。但两者均以“守中”“不辩”为共性特征。孔子之“信”属于“仁”范畴,为“仁爱之信”,其以“言必信”为体、“言不必信”为用,具有“信”的经常性与权变性辩证统一的特点,更以其立基于“智”的特点,与排斥“智”的道家老庄之“信”形成根本区别,又别于以“诚”为“天之道”的孟子之“信”和继承并发展了孟子“诚道”思想的荀子之“信”。孟子之“信”属于“诚”范畴,为“诚意之信”,是“仁”“义”“礼”“智”的共同根据。荀子之“信”作为具体表现“诚”的“信”,与“忠”处在同一层次,具有“诚意之信”与“实言之信”双重意义。虽然和孔子一样以“信”作为言说道德,但荀子更以“诚意之信”作为手工职业道德,是其区别于孔孟之“信”的一大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11.
作为《荀子》核心思想的礼治主义,实非孔子路线,乃直接承传于西周文化而另辟蹊径。孔孟由“礼”及“仁”及“性本善”,为封建主义创立伦理基础。荀子则融“法”于“礼”,系统强化礼治的整合规范。《荀子》直接影响了秦汉儒家政治。《韩非子》的权术主义乃承继于《老子》。先秦有五种社会政治思想:老申韩客观理性的功利主义,孔孟历史理想的道德主义,墨子平民理想的实用主义,荀子先验理性的礼治主义,庄子理想人性的批判主义。《荀子》理想的贡献在于这种开创性,但它的本质缺陷在于礼治作为外律手段而其本身缺乏外律保障。  相似文献   

12.
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必须长期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廉洁文化资源,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源泉。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廉政思想对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荀子廉政思想的生成基础是乱世乱象对重建社会秩序的呼唤、“百家争鸣”带来的学术思想融合、先秦诸子对反贪贿的思考与探索,其主要内容包括尚贤使能的用人理念、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和以义制利的价值取向。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要从荀子廉政思想中汲取智慧,积善成德进行自我革命,隆礼重法完善制度机制,注错习俗营造社会氛围,切实发挥廉洁文化在反腐败斗争中的“治本”功能。  相似文献   

13.
法家作为政治思想流派,主要出现在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争鸣时期。在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中,相当多的法家思想家都与韩、赵、魏“三晋”有着深远的关系。他们或是出生于“三晋”,或曾经活跃于“三晋”的政治舞台上。法家不仅重视法、术、势,而且对政治道德也给予极大的关注,特别注重高扬忠德。与儒家广义的忠德观不同,法家的忠德观相对狭义,主要集中在忠君这一点上。通过对三晋法家代表人物忠德观的分析不难发现,法家忠德观的理论依据是建立在自私人性论基础上的,其政治定位主要奠基于君尊臣卑的君臣关系上,至于其核心内涵则完全集中在臣子对君主的绝对、片面的忠顺上。概言之,以三晋法家为代表的先秦法家学派对忠德的界定和阐扬主要集中在臣子忠君上,其根本还是服务且服从于君主以法、术、势来治国理政。因为是建立在维护君主专制这一目的之上,因此,法家的忠德观主要体现为忠君道德,且缺乏先秦儒家忠君道德那种双向性,而表现为绝对化的、单向度的忠君。  相似文献   

14.
晏子的爱国忠君思想较为独特,他提出忠君首先要忠于社稷.要忠而不愚;其思想基础是“和而不同”,其忠君爱国、极谏君王的实践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宋江虽说是出身“小吏”,但“刀笔精通,吏道纯熟”,可说是全力混迹官场苦心钻营禄位的政治投机家。他“吏道纯熟”,善于玩弄权谋的鬼把戏,除了他自己揣摩积累外,主要是从“经史”上“攻”出来的。他“自幼曾攻经史”,封建正统观念与忠君思想灌满脑肠,对“封妻荫子”、“光宗耀祖”垂涎三尺。所有这些,不断地驱使他沿着建功、成名、就利的“吏道”拼命攀缘,以致混到“吏道纯熟”的地步。  相似文献   

16.
“忠恕”原是曾子对孔子“一以贯之”之道的个人理解和阐发,王弼结合魏晋的时代风尚和重“情’’思潮,对孔子、曾参的“忠恕”范畴进行了重新界定,并通过对“一以贯之”的“贯”进行辨名析理,为先秦儒家伦理注入了玄学新义。王弼以“情”释“忠”,用宇宙人生之共同本性——“情”联结“忠”、“恕”,对宋朝理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荀子援法入礼,礼法互补的思想在政治层面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分析荀子的“礼”与“礼治”思想的主要内涵,对荀子礼治观的历史意义与在现实中实现“创造性转化”的可行性问题作了简要的评议。  相似文献   

18.
<正> 最近将《韩非子》粗读一遍,颇有感触。韩非懂得社会是发展的,因而提出因时而变的治国思想,这无疑是进步的,但由于他忽视了人民的利益,处处为君主一人打算,致使他的治国措施在实践中,不能不遭到彻底的失败。忠君思想,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先秦时期的儒、法、墨各家,都是忠君的积极提倡者,但他们的忠君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条件的,例如儒家的主张就是首先“君仁”,然后“臣忠”,所谓“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孟子·离娄》)”如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忠君观念是从孝中分离或延伸出来的观点提出异议,认为孝既不能协调君臣关系,也没有包含臣对君的忠.忠君观念产生于春秋时期,其思想渊源就是西周的臣德"敬",其母体则是春秋的公共道德"忠".春秋时期调整、规范君臣关系的道德是"君明臣忠".君明臣忠观念的产生是由于君臣政治关系的明确和社会道德的进步,特别是社会政治的巨大变化."忠"君之德的产生与宗法制度和孝德无关.  相似文献   

20.
荀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独出特行的“性恶论”认为,人性好利恶害,人们并因此引发争夺、导致战乱。然而,人的先天恶性可以通过“化性起伪”即后天的礼义教化、法规约束使之弃恶从善。荀子在“性恶论”基础上建构了以“隆礼”“重法”为核心的政治学说,富有创见地提出了“王霸兼用”、“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荀子鉴古察今的政治智慧至今仍能给予世人启迪与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