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化视角下流动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农民工举家迁移到城市务工,随迁农民工子女的社会适应问题值得关注。农民工子女良好的社会适应与其所处的环境中社会化所必需的社会条件密切相关,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等是农民工子女社会化的社会主体,关注农民工子女的社会适应就必须要关注社会化主体对其发挥的作用,探讨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对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的影响。应该倡导社会化主体之间的良好互动,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依靠社区教育,为流动农民工子女提供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就业,随迁子女社会适应问题引起广泛关注。课题组通过座谈交流和问卷调研发现,在绍外来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总体较好,但在居住环境、活动参与、语言交流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这既有家庭、学校、同辈因素,也有农民工子女个体因素,推动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需要加强对家庭、学校、社区等工作指导力度,为农民工子女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教育融入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足.为了了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教育融入的现状,笔者对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X小学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诸如民族文化、课业基础、家庭、年龄等因素对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教育的融入有较大影响.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分析,进一步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特殊结构家庭中,家庭对子女的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父母作为养育者对子女关爱的缺失.监护者教养方式失当,父母榜样教育功能低效甚至失效.由此造成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社会认知偏差,形成不良个性;自我控制能力差,不良行为明显增多;亲子关系失常,社会适应能力差.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共同努力,帮助特殊结构家庭子女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子女是社会转型中出现的新群体,其城市社会适应对其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研究以一个社会工作介入项目为基础,借助生态系统理论,从个案、小组、社区三个层面描述了社会工作介入时策略,探讨了如何发掘和调动农民工子女及其家庭、学校、同伴、社区、社会的能力和资源,共同提高农民工子女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6.
随迁老人在城市适应中面临着子女家的"局外人"身份和城市社区的"陌生人"身份的双重尴尬。本文调查表明随迁老人在城市适应中存在着适应程度的个体差异,同时家庭关系、随迁老人夫妇有无一起随迁和参与社区活动频率是影响随迁老人城市适应的因素。现阶段解决随迁老人城市适应问题应以家庭为主、社区为辅;以个体性为主、共同性为辅;以主动适应为主、外力推动适应为辅。  相似文献   

7.
采用EMBU、SCL-90等量表对重庆两所高中90名15~18岁留守子女进行心理测试与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家庭经济条件下留守子女与非留守子女的SCL-90得分差异显著;早期父母养育方式,尤其是母亲惩罚严厉对留守子女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而留守子女敌对、抑郁、偏执、恐怖等心理问题比非留守子女多.因此,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干预应该综合考虑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并结合留守子女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同时,学校也应根据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学生不同成长时期所起的作用大小,综合利用各种辅导方式给予学生心理援助和心理辅导,以弥补家庭功能缺失带来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以农民工和城郊失地农民为主体的城市新市民数量增长迅速,需要采取系统的现代市民教育措施,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技能教育、生活技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使新市民尽快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9.
广东北江上的渔民世代居住在船上,船是家也是谋生工具。2009年韶关政府推行了渔民“陆上定居”工程,将生活在韶关城区河上的渔民迁移到城市廉租房中。运用定性的方法考察渔民家庭重新安置的过程,探索陆上定居对渔民家庭生计的影响及家庭不同成员影响的代际差异。研究发现,渔民家庭整体生存状况因“陆上定居”得到较大改善,但这种影响所带来的代际差异非常明显:老年男性渔民无法适应城市的生活,依然独自从事捕鱼作业,而老年女性和子女居住在廉租房,承担了未成年人的照顾和家务活动;年轻人更快地融入了城市,工作机会和收入都改善了;而对未成年人,拥有了更好的教育条件和更大的社交圈。  相似文献   

10.
以北京市某区的农民工子女为研究对象,描述了在北京生活的农民工子女城市归属感状况,并对农民工子女城市归属感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农民工子女城市归属感具有矛盾性,城市归属感程度较高,但是层次较低,交往意愿因子、乡土回忆因子、城市生活适应因子、态度因子、参与性因子、自我社会认同因子是影响其城市归属感程度高低的社会性因素,但是以户籍制度为载体而形成的教育、城市管理等制度性排斥因素却是影响农民工子女城市归属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利用CHARLS2013年全国基线调查数据,以是否有孙辈及孙辈的数量等为自变量,以父辈的养老行为作为因变量,研究有未成年子女的情况下父辈是否会增加、改善自身的养老行为,以做出示范性表率,期待晚年得到好的照顾。Logistic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相比无子女家庭,有未成年子女的父母对祖辈的生活照顾、经济支持等养老行为显著增加,每增加一个子女,生活照顾概率增加24.67%,经济支持概率增加12.41%;父辈的文化程度与示范动机呈正相关性,受教育程度每增加一层级,生活照顾和经济支持的概率分别提高7.14%和9.09%;性别方面,女性在家庭养老中的作用有所提升,但提升并不显著。建议国家提倡"家"文化,积极推进"全面二孩"政策,大力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推动家庭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融合,促进家庭养老行为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利用随机调查学生样本数据,选取一般多元Logit模型对农民工子女初中后阶段教育需求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工子女进城方式和进城上学目的,农民工子女家庭决策者文化水平、月收入、就业地区和职业,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教育条件、城里学校老师重视程度等,成为影响农民工初中后阶段教育需求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提高农民工收入水平,提升农民工文化水平,改善农民工职业流动,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的关爱和重视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涌进,尤其是青壮年大规模地涌向城市工作,大部分子女和老人留守在农村。加上农民收入低,受教育水平比较低,文化素质也偏低,在子女的教育上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农村亲子交往和亲子关系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亲子关系是家庭人际关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和谐的亲子关系对于子女的健康成长,对于家庭的和睦和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农村亲子关系模式中,父母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但是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年龄的不同、心理特征的区别、成长和生活环境的区别、受教育程度以及文化素质不同、生活经验和阅历不同,使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比较大的代沟。对此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了农村亲子关系的模式和特点。  相似文献   

14.
做好外来务工人员随迁未成年子女成长帮扶工作对促进社会稳定、保障企业发展和维护外来务工人员随迁未成年子女权益具有重要作用,是帮助外来务工人员随迁未成年子女融入社会的重要举措。受政策、体制、文化等因素影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未成年子女在学业适应、心理适应和融入适应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为此,应通过制度保障与社会行动相结合、社区组织与社会组织相结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构建政府、用工企业、社区、学校、家庭五位一体的帮扶体系,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未成年子女的成长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5.
以问卷词查和个案调查所得资料为依据,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以定量研究为主),从农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支付能力、对孩子的教育期望以及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满意度四个方面,描述、分析农村父母对其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心理态度及行为选择方式,揭示了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今后改革的一些基本思路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劳动力外出给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带来了冲击,老年父母的生活状况以及子女的供养状况也一直是农村家庭研究的焦点。西方理论依据交换和互惠的框架从行为动机和规则本身去理解代际支持,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分析概念和研究视角,但是对中国的文化与伦理因素关注不够,仍面临着本土化的挑战;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留守老人产生原因、自身生活现状、家庭结构和居住方式、获得支持状况以及思想观念变化等方面,但关于子女外出对家庭养老的影响仍存在争议。在具体考量子女外出的影响时,必须从评价主体和标准两个维度出发,综合考量子女状况与父母需求,子女外出产生的养老不充分不一定就意味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今后相关研究仍需要在系统性、全面性、深入性以及理论研究等方面有所努力。  相似文献   

17.
影响我国城市家庭体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体育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高大众生活质量,促进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并有积极的文化传承作用。但我国城市家庭体育也存在体育消费意识薄弱,家庭体育服务体系不健全,体育运动场地.设施匮乏,社会体育指导力量不足.体育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影响我国城市家庭体育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公民的体育价值观;家庭规模、结构和机能;不同的大众生活方式;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与家庭体育的相互分离等。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涌进,尤其是青壮年大规模地涌向城市工作,大部分子女和老人留守在农村。加上农民收入低,受教育水平比较低,文化素质也偏低,在子女的教育上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农村亲子交往和亲子关系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亲子关系是家庭人际关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和谐的亲子关系对于子女的健康成长,对于家庭的和睦和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农村亲子关系模式中,父母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但是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年龄的不同、心理特征的区别、成长和生活环境的区别、受教育程度以及文化素质不同、生活经验和阅历不同,使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比较大的代沟。在此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了农村亲子关系的模式和特点。  相似文献   

19.
青年学生的社会适应问题,即极端行为、极性化行为,主要表现为社会不适应,是青年的自己的问题,但是问题却不在学生自己。家庭、社会和学校是有责任的。学校教育可以实行以下措施以解决青年学生的社会适应问题: 1、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 2、各类各级学校必须建立学生层次的应急救助或互助中心; 3、多种途径解决学生生活困难; 4、强化对青年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教育,着重培养自我社会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20.
父母离异给子女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往往会导致离异家庭子女产生扭曲的人格和畸形的心态,甚至走向社会犯罪的道路。为了预防和减少离异家庭子女社会犯罪问题的发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协调一致,齐抓共管,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以促进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