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潘岳的三首《悼亡诗》从尊重和理解的角度抒发了对亡妻的一往情深和沉痛悼念,具有人性的真情美.它在体制、规模、内容、结构及表现技巧上为文学史增添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使“悼亡”二字成了人们哀悼已故妻子的专门题材,有一种范式美.他的《悼亡诗》还表现出了人的生命意识的觉醒,注重爱情、亲情和友情,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及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与悲剧意识,具有一种文化美.  相似文献   

2.
中唐诗人韦应物,以田园诗著称,诗风自然淡雅。所存十九首悼亡诗,上接潘岳、下启苏轼,延演于后世,诗人对亡妻的那份率真、至爱之情倾吐于诗中,凸显了悼亡诗"抚存悼亡"的共同主题,彰显了妻子勤劳、贤惠、与诗人心灵默契的美德,构建了悼亡诗的时空体系,丰富了我国古代悼亡诗创作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从男性心理及其艺术表现范式演进的角度考察悼亡诗,可以发现悼亡诗的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至西晋潘岳的《悼亡诗》始确定悼亡诗的特定内涵,即专门用来追悼亡妻,且书写的重心明显落在悼亡主体,而不是对象身上。二、唐代韦应物的悼亡之作注入了更多个人化的生活内容,使诗歌表现的重心由悼亡主体向悼亡对象转移。自韦应物之后,夫妻间日常生活琐事和丧葬经过写入悼亡诗中,成为诗家惯例。在艺术表现上,韦诗在意象营造的丰富性和细腻性上都有所发展。三、元稹真正将悼亡诗提升到一个新境界,到他的《三遣悲怀》,悼亡诗的艺术表现最终完成。此后的诗人在悼亡诗的艺术表现上已无多少开拓的余地。  相似文献   

4.
悼亡之作是中国古典文学中重要的文学题材之一,从潘岳到纳兰性德,从"悼亡"的开创者到集大成者,悼亡之作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该文选取潘岳、元稹、苏轼的悼亡作品与纳兰性德悼亡词比较,探讨各自的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5.
纳兰性德和黄仲则都是性灵文人,康乾盛世中的哀吟者.他们的个人遭际虽不甚相似,但他们的命运都是悲剧性的,爱情诗词都呈现出无法释怀的伤痛和苦楚.所不同的是纳兰的词更多表现的是对妻子的悼亡之情、对初恋情人的相思之苦,词作更具空灵之美;而黄仲则的爱情诗更多表现的是现实生活的残酷和自身遭遇的凄惨,诗作更具凄婉之美.  相似文献   

6.
钱澄之文以载道的"情道"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创精神。他将国破家亡、妻亡子散的切肤之痛付诸笔端,创作了大量感人至深、"情道"一以贯之的散文作品,主要体现在怀念故国、经世致用、悼亡妻孥旧友等作品中,而其中又以悼亡妻儿的散文最具特色。  相似文献   

7.
潘岳《悼亡诗》和元稹《三遣悲怀》是悼亡诗中的名篇,对悼亡诗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们在文思构造、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两人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他们在诗歌中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表达出了同样深挚哀婉的沉痛悲苦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8.
唐代大诗人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又称《三遣悲怀》,一向被古今论者称为悼亡诗中的佼佼者。但是在具体论诗,特别是由诗及人时,又有较大分岐。有的同志认为,待中表现了元稹对妻子的“真情实感”、“比较最接近于近代意义上的真正爱情”;有的同志则认为,元稹其诗虽  相似文献   

9.
悼亡诗是一类用以寄托对亡者思念的特殊诗歌形式,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西晋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开悼亡诗先河,对后世悼亡诗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笔者通过对潘岳的《悼亡诗》(三首)赏析,分析其悼亡诗在意象选择、取材的角度、艺术手法和诗歌的形式等方面的写作特点,进而探讨《悼亡诗》对后世悼亡诗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潘岳和纳兰容若分别是我国西晋和清代的著名才子.二人都曾名满天下,却又都曾痛失爱妻.由于境遇相似,二人在悼亡诗词领域都有佳作问世.通过对其悼亡作品的两首代表作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文学式样和叙述风格方面迥然不同:一为五言诗,一为长短词;一宏观,一微观;一冗繁空泛,一平易流畅.但其对亡妻的悼念之情,都是一样的痛彻心扉.并且在悲秋主题、即景生情、以情动人、有我之境、时代之情等艺术手法上更是表现出了太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1.
《赌徒吉顺》和《为奴隶的母亲》是写于20世纪20、30年代的典妻题材小说,依照作家的传记性材料从地域文化、个人经验、文本叙事等视角对它们进行再解读:许杰和柔石同为浙东人,相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孕育出的同题材作品;从创作的无意识动机来看,两篇小说都暗含了作者对自身生活经验尤其是婚恋经验的思考;而在叙事重点和写作风格上两篇小说有些区别,这与两位作家各自的文学交往和所受影响不无关系,他们都受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影响,但在具体的写作层面,《赌徒吉顺》受创造社尤其是郁达夫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2.
徐志摩是新月派重要诗人,在诗歌的形式方面,他和闻一多一起提倡新诗的格律,为我国新诗的健康成长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徐志摩一生追求单纯的信仰:爱、美、自由。因此,爱、美、自由也成了他诗歌中反复咏唱的主题,这是他诗歌内容和其他诗人的区别之所在。通过结合徐志摩的具体诗歌,探讨爱、美、自由主题意象在他诗歌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3.
明万历时期,山东青州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风气与人的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人们崇尚奢华,违礼逾制。地方官府为了维护传统的社会秩序与生活方式,采取抑制消费的移风易俗措施,倡导广崇俭约。家居的南京兵部侍郎邢玠利用宗族制度推行教化,宗族组织应运而生,担负起移风易俗的历史责任。宗族组织对于改良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作用,成为明代历史上突出的社会现象。邢玠组织宗族、教化族人以维风导俗,显示出儒家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品格。  相似文献   

14.
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历来被士人阶层所推崇。中国古代士人的养生生活实际是儒、医、道、佛四者相结合的混合体,四者相互结合、融会贯通。抒写真我,期于自得,不为人事所累,是以徐渭为代表的明代士人的终极追求。徐渭养生生活,与明代中后期政治黑暗、仕途阻塞、士人群体的失意与困惑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5.
"画眉"张敞     
西汉名臣张敞,曾连任京兆尹九年。期间,先后发生过两件引起轰动的事:一是他亲自为妻画眉,被人在汉宣帝面前告了状;一是他在待罪即将离职的五天时间内,逮捕处决了拒不执行工作命令的絮舜。但综观他的一生:刚正不阿,直言敢谏,才识过人,他了解体恤民情,治郡严宽相辅而行,成绩斐然;特别是他系心国是,忠于职守,不计个人功名利禄,甚至置个人生死安危于度外。其忠诚、才识、业绩,在历史上都堪称第一流。只因曾为妻画眉,而与“飞将军”李广一样终身不得封侯。  相似文献   

16.
徐铉是宋初名臣,与道教关系密切。由于地域和政治的原因,徐铉与茅山上清道教颇有渊源。在思想上,徐铉的儒家立场是首要的,但道教理念仍有重要地位和影响,他通过“教化”将二者调和统一。这种观念的形成既有儒家的因素,也有道教自身从唐以来的传统。道教理念对徐铉的影响,既体现在希求退隐的人生观上,也波及到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7.
徐訏详尽解读了林语堂的矛盾个性,剖析林矛盾的文化内涵,并以个性上的矛盾为视角看林语堂的为人处世。徐訏认为林语堂是一个主观的人,并以此为切入点分析林的文学创作偏重于表现主观;他看好林的散文不欣赏林的小说,并对此做了深入的探讨。徐訏对林语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与中外文化交流上的作用有着独到认识与极高评价。徐评在林语堂研究方面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所塑造的布衣之侠郭解,堪称游侠典范.他一生任侠,身上独特的侠义人格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形成了一种特别的道德标准和人生追求.这种侠义人格让以郭解为代表的游侠之士在乱世中能坚持自己的"侠"之道义,值得后世颂扬.  相似文献   

19.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是宋代徐兢所撰的一本出访高丽的见闻录。《图经》以实地见闻,全面记述了王氏高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山川、人物、礼仪、宗教、物产、习俗等,徐兢还以亲身经历,详细记载了航海路线及日程,以及船队的组织、航舶装备和航海技术、航海路线,是研究高丽史、宋丽关系史、科技史和海上交通史的重要著作。由于传世文献记载的不同,后人对徐兢的生平、家世了解有误。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能够对上述问题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20.
高校图书馆女馆员的成长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从事图书馆工作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只有从女性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关注女馆员的学习和成长,才能提高高校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